周处和山上虎,水里蛟,称“三害”,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可信吗?

瑞亭说历史 2024-08-23 01:54:26

周处的故事很有名,我们在初中课本就学过,但是这篇故事,其实古代的学者就不大相信,现在也有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觉得太戏剧化了。今天这一章,我们就来辨析一下“周处除三害”这个这么有名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

周处除三害

先简单回顾一下《世说新语》里是怎么说的: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周处小时候,在家乡为非作歹,和山上的虎,水里的蛟,并称“三害”。后来有人游说周处去杀虎斩蛟,周处先杀了老虎,又和蛟在水里斗了三天三夜,失踪了。乡亲父老都以为他死了,很高兴。这时周处回来了,发现我死了大家这么高兴,于是有了改过自新的想法。周处去找陆机、陆云兄弟,没见到陆机,见到弟弟陆云了。周处说,我年纪已经大了,想学好,不知道是否还来得及?陆云说:“古人贵朝闻夕死。”早上听到一个大道理,立刻实践,哪怕晚上就死了,也值了,有什么来不及的呢?

于是周处改过自新,终为忠臣孝子。

这个故事,历来有三个疑点:前半段杀虎斩蛟,太有民间故事风味,蛟是什么也说不清楚;后半段,陆云比周处小二十多岁,和周处的互动很可疑;以及,最后说周处是“忠臣孝子”,到底是指什么。

三点,我们一一说来。

先说杀蛟

蛟是一种传说中的动物,究竟是什么,古书上有各种说法。我倾向于认为,蛟是扬子鳄。

古人没有现代这么精密的动物分类研究,他们认识一种动物往往是这样的:偶然在深山老林或者江河湖海里看见一种什么动物,又没看清,加上一点想象,出来对人一说,越传越神,一个新物种就诞生了。

然后这个新物种被写到了书上。过去的人倾向于认为,一旦写在书上,就被赋予了一种神圣性,轻易不敢质疑。所以又会出现一种现象:看见了一个不大熟悉的动物,就会往固有的书本知识上凑,说这就是古书上的什么动物。

郑和下西洋,带回来长颈鹿,长颈鹿和古书上描述的麒麟很像吗?并不太像,但明朝人就是乐意说这是麒麟。也不是中国人才如此,这是普世的心理。马可波罗回到意大利,说我在东方见到了独角兽。欧洲传说中,独角兽是一种多么美丽的动物啊,可是马可波罗说,不,独角兽的角其实不是长在脑门上,而是长在鼻子上,而且又黑又壮,可丑了。他见到的是什么呢?是犀牛。其实你痛痛快快说你看见了一种新动物多好呢?但是不,他宁可相信这是一个自己早就知道的物种。

先是没看清发挥想象力在口头传播最后写进书里,后是看清了一个新物种不承认是新物种非要去和古书建立联系,二者叠加,不搞出千奇百怪自相矛盾的说法才怪呢。用现代人理性的思维读古书,有时是给自己挖坑。

所以,古书当中关于蛟的那些说法,看看就好了。——百度一搜就有不少,可以赏玩,不必当真。

周处是今天的江苏宜兴人,根据这里的自然地理环境,他杀掉的蛟,如果一定要和现实中的物种对应,大概就是扬子鳄了。

接下来我们跳过第二个点,先说第三点,周处“终为忠臣孝子”,是指什么。

周处学好之后,很快就当官了。而且当的是史官,参与了东吴的官方史《吴书》的修撰工作。后来陈寿写《三国志》,吴国历史他是不熟的,就把这部《吴书》改了改。换言之,今天我们看到的《三国志》里的吴国部分,其中一些就是周处的手笔,只是没有办法判断究竟哪些是。

不久后,东吴被灭,周处当了晋朝的官员。做地方官,表现很好,调到中央,当了近侍,也就是皇帝身边的官员;后来又升职,到监察系统做官,做了御史中丞,这是专门挑权贵毛病的官。

历史上晋武帝特别宽容,他还真是没办法,不得不宽容。周处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重用,其实是能够反映西晋朝廷内心不想宽容的渴望的。曹魏留下来的官,大都是北方的世家大族,那个关系网已经密得水泼不进了,这些东吴投降过来的,比如像周处这样的,在原来的体系之外,才有可能比较敢说话,能够指出问题。

周处除三害“剧照”

周处也确实勇于发现问题,这个高官贪污了,那个皇亲违法了,他都举报。但是,朝廷对这些人也就是敲打敲打,不可能真处理,这些人不敢恨皇帝,当然就恨周处了。其中有一个是司马懿的第八个儿子,被封为梁王,周处把他得罪了。后来,关中地区发生叛乱,朝廷里很多人都讨厌周处,说周处,东吴名将的儿子,可以担当平叛的重任,就把周处派出去了。而当时,这个梁王是征西大将军,就是周处的领导。

很多人都知道,周处这一去,死定了。东吴投降晋朝的孙秀,他和周处之间,应该是有点故旧之情,他就劝周处:“你家有老母,可以拿这个理由,推辞不去。”周处没同意,说朝廷给了我这个任命,忠孝不能两全,知道必死我也去。

结果一去,果然被支到前线孤军作战,周处就这么战死了。

对周处的牺牲,晋朝还是表现得很哀悼的。潘岳奉诏写了悼念周处的诗,这个诗是完成政治任务,完全没有体现出潘岳的正常水平;陆机为周处写了碑文,叫《晋平西将军孝侯周处碑》,那是有真感情的好文章。周处自认为尽忠不能尽孝,但是他的谥号,却是孝,因为孝还有一个意思,“执德不回曰孝”,义无反顾地履行道德,叫作孝。

所以说,《世说新语》里周处这个故事,最不应该有争议的,就是最后一句话,周处“终为忠臣孝子”。

再回头来说第二个疑点,周处真的请教过陆云吗?

古代学者发现了这么个问题,周处比陆云大二十多岁,假设周处是二十几岁的时候改过自新,那陆云还是婴幼儿啊,怎么能说那么一番大道理呢?

我的看法是,杀虎斩蛟可能确实是编的,但年龄的疑点,不成立。

前面提到,周处牺牲后,陆机为他写了碑文,其中讲到周处生平,既提到周处年轻时名声不好后来改过自新的事,也提到周处侍奉自己的弟弟陆云,向陆云讨教的事。按说,陆机写的,那就是最可靠的信息源,当然是真的了。

只不过,仔细看下陆机写的碑文,和《世说新语》确实有点区别的。按照陆机的写法,不是周处想改过自新,于是来找陆云请教;而是周处已经改过自新,有了很好的名声,于是来找陆云,又很高兴地接受了陆云的教诲。也就是周处改过自新和周处来找陆云是两件事。

乡曲诬其害名,改节播其声誉,遂来吴事余阙弟,欢然受诲,向道朝闻。

要这么理解,很可能是这样一种情况:周处少年时名声不好,二十来岁改过自新,然后经历了若干年的时间,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好名声,这才找的陆云。所以找陆云的时候,周处是已经上了点年纪,陆云也有十几岁了。

一来,年纪大的人找年轻的人讨教,也不是不可以;二来,周家、陆家两家的关系,很特殊。

周处的家族,是阳羡周氏。阳羡,就是今天江苏省无锡市下面的宜兴市。之所以会叫宜兴,溯本追源,和周处他们家还有关。东晋建立的过程中,周家功劳太大,尤其是周处的儿子功劳太大,号称三定江南,就是江南地区三次叛乱,都是他给平了。

当然,这个儿子和周处命运有点相似,后来等于是给王导这些北方士族排挤气死的。但王导的手段,就是实际操作中把人气死,面子也会给足。也因此阳羡改名叫义兴,这是东晋朝廷对他们家表示感谢。到了宋朝,宋太宗叫赵光义,为了避他的讳,义兴才改成宜兴。

阳羡周氏,属于豪族,掌握着很强的军事力量,但社会地位,比陆机、陆云他们那种文化士族,要低一等。

阳羡第一人物--周处

周处的爸爸,叫周鲂,是陆机、陆云的爷爷陆逊的老部下。所以两家是老交情,周处来向陆云讨教,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庸俗地说,这也是个双赢的选择:这时周处名声已经不错了,要进一步扩大影响,要有名人推荐,陆家影响力在这里,这下就大家都知道了;而年轻的陆云一番话,塑造自己天才少年的形象,将来他自己要走入官场,也需要这样的预热。

大家族之间互相抬轿子,本来就是很常见的现象。

总结一下,杀虎斩蛟不必较真,周处和陆云的互动应当是真实的,忠臣孝子的履历也属实。实际上,《世说新语》是拿了几个真实性比较强的故事,做了戏剧化的拼接。这种写法是非常常见的,甚至于正史的写作,也常常有这样的现象,因为热爱戏剧性,是人类的本能。作为人类社会的粘合剂,一个好故事,往往比真相还管用。对真相有如此执念,反而是一种现代思维。

好,周处的故事我们就说到这里。



0 阅读:2

瑞亭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