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讽刺说,毛主席没能力考上北大,主席得知后,如何回应?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2025-02-13 14:07:45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贡献并不小,当年他不仅考证了《红楼梦》的真实作者,还极力倡导白话文,被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导师,也是合情合理。

但就是这样一位革命导师,最后却没有跟着毛主席走下去,甚至多次恶意攻击毛主席,这是为何?

1936年毛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时就说,他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就经常看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到北大时,还曾专门去拜访过胡适。这主要是缘于李大钊对青年毛泽东的器重和赏识,李大钊给毛泽东办理了听课证后,毛泽东在北大认识了不少名师。

毛泽东虽然不是北大的学生,但其深厚的读书天赋和创新能力,并不比北大学生差,但日后胡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当年毛泽东根本没有能力考上北大”,虽然胡适是毛泽东的老师,说话尖锐一点也可以理解,但这样打压的言论实在说不过去,很明显带着个人情绪。1919年毛泽东离开北大后,仍与胡适保持着一定联系。当时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文章,胡适看到后在《每周评论》上对其进行了推荐和评价,称要特别介绍《湘江评论》和《星期日》这两个“小兄弟”,还夸赞毛润之的文章眼光高远。那时看来,两人虽已不在同一校园,但似乎仍有着较深的师生情谊。

然而后来,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信仰了马列主义,而胡适始终是个秉持自我主义的自由主义者,还一直反对暴力和起义行为,两人的思想和理念差异越来越大,关系也逐渐疏远。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胡适与董必武交谈时,劝说共产党放下武器,并且还专门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同样是劝毛主席放下武器。当时毛主席已接受蒋介石邀请准备去重庆谈判,没有理会胡适的这封电报。

有人认为,或许就是因为这件事,胡适一直对此耿耿于怀。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曾对友人表示当年没有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在一般人眼中,这可能只是件小事,但胡适作为自我主义者,对此介怀似乎也在情理之中。1948年,胡适应蒋介石的邀请前往南京,之后去了美国,开始了流亡生活。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派人邀请胡适回国,但胡适始终没有答应,甚至还对毛主席表现出不满。比如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发表后广受称赞,胡适却认为这首词没有一句是通顺的,他觉得词存在押韵问题,还找了许多专家,甚至在湖南长沙找语言专家来证明《蝶恋花》不押韵。

胡适作为曾经有一定声誉的文学家,这样的做法显得过于吹毛求疵。而且不知出于何种原因,胡适还认为毛主席当年没有考进北大的能力。不过,对于胡适的这些言论,毛主席并未在意,只是一笑而过,充分展现出了毛主席宽广的胸怀。

0 阅读:113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听小书生讲述不一样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