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张大姐左手、左脚突然没了力气,左手虽然能够正常抬举,但拿筷子时出现了手抖的现象,左脚仍能正常行走,张大姐刚开始还以为是过于劳累所致,便未放在心上。
但休息几天后,左侧肢体乏力症状依旧没有改善,张大姐家人担心便带张大姐去医院瞧了瞧,经医院急诊完善颅脑核磁共振检查(头部MRI(含 DWI )+ MRV),检查结果显示:右侧顶枕颢叶急性期脑梗死;双侧额顶叶皮层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且右侧顶枕叶皮层静脉分支减少。
完善血尿便常规、风湿免疫、糖化血红蛋白、肿瘤标志物、血脂、炎性指标等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完善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发泡试验均未发现心脏有异常问题。查体发现左侧肢体肌力4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结合张大姐的高血压病史可初步诊断为脑梗死。
好在张大姐脑梗死发现及时,入院治疗10天后好转出院。出院时张大姐的言语功能较前好转,左侧肢体活动状况也有所改善,但行走时仍能看出些许跛行,好在并不过于影响张大姐的日常生活。但据张大姐所述:同病房治疗不及时的患者,存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大小便失禁、肢体偏瘫等症状,能否完全康复还未可知。
主治医生表示:脑梗死治疗的黄金时间为梗死发生后的3-6小时,治疗越晚,发生不可逆性死亡的脑细胞便越多,如果脑部发生不可逆性损伤和出现梗死,症状和体征可长期存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不禁让人感叹:脑梗死及时发现并治疗真的很重要!那么脑梗死来临前,会有哪些前兆值得我们关注呢?
一、医生提醒:身体出现4种异常,或是脑梗前兆脑梗死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主要由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决定,梗塞导致大脑局部缺乏血液供应能源及氧气,造成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依据梗塞部位及所涉及区域的大小,而表现出一系列或轻或重症状和体征。常见的异常状况有以下4种,出现时需提高警惕,或是脑梗来临先兆!
1. 半侧肢体无力当缺血病灶累及至穿支动脉时,支配肢体活动的脑部神经元缺乏血液供应受损,导致半侧肢体无力。患者可能出现身体一侧面部、手臂、腿部无力,但不伴有感觉、视觉、和认知异常的状况。
通俗来讲,患者可能存在面部嘴角歪斜、一侧手、脚无力、持物不稳的情况(查体表现为肌力下降)。我们的张大姐就是出现了半侧肢体无力的“先兆”症状,及时就医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2.语言能力受损若缺血灶累及患者语言中枢,语言中枢的神经元缺乏血液供应死亡,患者的语言能力就会受到较大影响。主要可表现为吐字不清楚、表达不流利、词不达意、语言理解困难或者无法言语等症状。出现此类症状应及早重视。
当家人尤其是年纪较大者,或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病史的人出现此类症状时,发生脑梗的几率较大,建议及时就诊。
3.视野缺损当脑梗死造成视神经或动眼神经或滑车神经或展神经损害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视觉表现。视神经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主要承担将视网膜产生的视觉信息传导至大脑的职责,当视神经受损时,就有可能出现视野缺损,双颞侧偏盲、同向偏盲、全盲等视觉异常的症状。
视野缺损指的是在保持眼球位置恒定时,人所能观察到的空间范围较前减少的症状,视野缺损主要有双颞侧偏盲、同向偏盲、全盲等几种情形。
不同的视野缺损情况是由视神经的损伤部位不同所引起,视交叉受损时会出现双颞侧偏盲症状,即双眼靠近太阳穴方向的视野损失;当视束和外侧膝状体以后的通路损伤时,可出现一眼鼻侧,一眼颞侧的视野缺损,称为同向偏盲;两侧视神经传导同时出现损伤时,则会丧失全部视野,称为全盲。
当然,能引起视野缺损的疾病有许多,如视网膜脱落、青光眼、肿瘤压迫视神经等,但无论是何种疾病,都不可避免地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当出现视野缺损等较有特征性的症状时,即便此类症状一闪而过,也应该做到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4.意识障碍脑梗死前期,大脑供血受损、氧气供应不足,患者可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头晕、频繁打哈欠等症状。当然,此类症状通常很难引起我们重视,当休息充分的情况下,仍存在上述状况时,可以提高一些警惕,观察有无其他脑梗“前兆”症状的出现,避免错过脑梗死治疗的黄金时间。
脑缺血引起的症状可能短暂出现,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也可能持续更长时间;可能单独出现,也可多个症状同时出现,出现的症状越多,出现脑梗死的几率越大。除了知晓脑梗来临可能出现的“先兆”症状之外,还应该尽可能地降低脑梗发生的风险,那么哪些因素可以增加脑梗死发生的风险呢?
二、脑梗发生的危险因素脑梗死累及的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大脑,除非及时发现并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否则患者多少会存在影响日常生活质量的后遗症,因此,了解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控制,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疾病
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改变了人体的血流状态,血液中的糖、脂质成分浓度较高,血液形成栓子的风险较大,其中较小的栓子可随着循环系统进入大脑血液供应,并产生阻塞,大脑神经元局部功能损伤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非代谢性疾病如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有家族性的脑梗死病史的人群,产生栓子的概率较正常人群大,也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2.生活习惯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可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如缺乏运动(每周运动3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以上运动30分钟以上算作经常运动);吸烟者(一生中连续或者累计吸烟6个月以上,有研究表明吸烟会增加颅外闭塞性血管疾病的可能性,使脑卒中风险增到2倍以上)。
满足上述八个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房颤或瓣膜性心脏病、有家族性的脑梗死病史、肥胖、缺乏运动、吸烟)之三或以上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较大,应当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危险因素的控制。
存在代谢性疾病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血栓堵塞脑部血管引起大脑组织局部缺血便会出现脑梗死,此类疾病患者应按时服用相应药物,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在适当水平,降低栓子产生的风险;
超重者适当减重(尽管现有数据并未表明体重减轻能降低复发性脑卒中的风险,但体重减轻有益于改善对其他重要指标如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的控制),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拒绝吸烟,适当运动。年龄较大、存在脑梗死家族史者应尤其注意。
除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按医师要求服药控制代谢性疾病以外,还可以通过改善日常膳食习惯来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3.膳食习惯
不健康的膳食习惯也会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如喜食高油高脂、钠摄入量过多等。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膳食干预能改善确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结局,特别是地中海膳食,那么脑梗死发生中高风险人群在膳食上又该注意些什么呢?
对于此类脑梗死风险较高的人群,通常建议遵循“地中海类型膳食”习惯,这一类的膳食强调多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类、低脂乳制品、家禽类、鱼类、豆类、非热带植物油和坚果。限制甜食、含糖饮料和红肉(猪牛羊肉)的摄入量。总而言之,此类患者应尽量减少糖、脂肪等物质的摄入。
对于进行降压治疗高血压患者来说,建议在“地中海类型膳食”的基础上,减少对于钠的摄入,尽量将钠的摄入量控制在每天2.5g以下。
但是,目前并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补充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单用或互相联合使用或与其他抗氧化维生素联用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积极作用。因此,高危风险者也无须盲目补充维生素。
对于已经发生脑梗的患者,脑梗死复发的概率较大,建议在对上述高危因素和膳食等进行干预的基础上,依据个人情况参照医嘱长期服用抗板、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减少血栓形成的概率,进一步预防脑梗死复发。
张大姐是幸运的,虽然没能在黄金6小时内前往医院接受治疗,但其发现得也还算及时,并没有在张大姐的身体上留下太过严重的后遗症,对张大姐家庭的影响也不算很大。但我们不可以抱有侥幸心理,把整个家庭的幸福压在虚无缥缈的幸运之上。
脑梗死发生后的致残率较高,对于个人、家庭通常都是难以承受的,严重降低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而脑梗死来临并非“静悄悄”的,每个人都知晓脑梗死的相关知识,把握黄金6小时,尽可能减小脑梗死对家人身体的损伤。
学会四种脑梗“前兆”,能帮助我们尽早地意识到脑梗的到来,及时寻求治疗,为家人、为家庭的幸福添上一份保障。
尤其脑梗死发生风险较高者,更应密切注意身体出现的几种异常状况,或是脑梗前兆!
参考文献:1. O'Donnell MJ, Chin SL, Rangarajan S, et al. Global and regional effects of potentially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cute stroke in 32 countries (INTERSTROKE): a case-control study. Lancet 2016; 388:761.
2. Arboix A, Alio J. Acute cardioembolic cerebral infarction: answers to clinical questions. Curr Cardiol Rev 2012; 8:54.
3.Kawachi I, Colditz GA, Stampfer MJ, et al. Smoking cessation and decreased risk of stroke in women. JAMA 1993; 269:232.
4. Kleindorfer DO, Towfighi A, Chaturvedi S, et al. 2021 Guideline for the 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Stroke 2021; 52:e364.
5. English C, MacDonald-Wicks L, Patterson A, et al. The role of diet in secondary stroke prevention. Lancet Neurol 2021; 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