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讲的是仁义礼智信,讲的是要善良、要谦让、要与人为善。
而法家思想,讲的却是利害关系和利弊影响,讲的是顺应人性弱点的那套规则。
参加工作多年后,我发现:在自我修养上,秉持儒家思想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行走职场和社会,在为人处事以及谋事成事上,儒家思想很多时候是不管用的,也是行不通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法家思想却非常实用,而且很多时候起到的还是根本性作用。
比如,作为领导,在调动下属干活这件事情上,就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按照儒家思想那一套,你跟他讲道理,讲所谓的责任和担当,有没有用,有用,但作用往往非常微小。但是,按照法家思想那一套,你跟他讲得失,讲利害关系和利弊影响,效果一下子就上来了。
为什么?因为人性始终都是趋利避害的,作为职场人,谁努力工作都是为了更多地得到。
所以,厉害的领导(管理者),都是把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融合在一块用,外在表现出来的是儒家思想,讲的都是仁义礼智信,而内在隐藏起来的是法家思想,讲的都是利弊权衡,以及如何进行影响和制约。
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领导都是这个套路,否则根本就坐不稳位置。

01 社会并不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
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有,是非界限太过分明的人,在社会和职场上很多时候处不好关系。
为什么?因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并不是由所谓的道理和是非来决定的,而是由彼此之间的利益形势决定的。如果你的存在影响了别人的利益,那不管你讲得再有理、做得再对,也不可能受到别人的欢迎。
前段时间,我就遇到了类似的情况。
出于抓好安全管理的角度,在工作上我提出了一些要求,结果却影响了一小部分人的现实利益。虽然我自认为做得很对,领导也认为非常有必要,很支持我,但是那一小部分人却对我很有意见,甚至认为我这个人很差劲。
这时候,你跟他们讲格局讲大局,他们听得进去吗?听不进去,他们在乎的只有自身利益。
事实上,很多人都是这样(人性使然),在遇到事情或问题的时候,考虑的根本不是是非黑白,而是自身的利益得失。这不就验证了那句名言吗——如果事实有利,就强调事实;如果规则有利,就强调规则;如果都不利,那就跳起来把水搅浑。
当然,这不是说我们为人处事不应该注重是非黑白,而是说在与人相处以及处理问题上,不仅要考虑所谓的是非黑白,还要考虑其中的利害关系和利弊影响。
就像与领导相处一样,对未必就一定好,错未必就一定不好,关键看你追求的是事实的绝对正确,还是顺应领导的人性处理好与领导的关系。
02 厚黑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很有说法
厚黑学,其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讲的就是如何实现影响,从而调动人员、谋事成事。
前些年,我的一个领导就运用过这种方法。当时,一个同事想要评先评优,但是总体的形势不允许,于是领导就跟同事说,建议他不要再争取这个优秀。但实际上,领导已然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同事不听劝阻,执意要争取,那领导就会动用手中权力予以反制。
最后,同事还是碍于领导的反制手段,主动放弃了争取。
为什么说厚黑学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很管用,因为厚黑学是拿捏人性特点(弱点)的一种做法。你在乎利益,我就用利益来调动你;你在乎名誉,我就用名誉来调动你……总之,你在乎什么,我就用什么来调动或者影响制约你。
俗话说得好,手里没把米,唤鸡都不来。为什么鸡不来,因为你手里没有鸡想要的米。
作为领导,你若是想下属努力工作,甚至为你冲锋陷阵,靠理想主义那一套根本行不通,你手里面还是要有下属想要,或者能够影响制约下属的东西。而作为下属,你要想领导尊重你,给你面子,还是要能为领导贡献价值和利益。
有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让自己失去主动权。就像处理各种关系一样,可以讲仁义讲道理,但一定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道理上,如果对方不听道理,那就诉诸于手段。
所以,利害关系和利弊影响才是决定人们行为的关键。表面上,人们讲的听的都是道理,但实际上,人们都在权衡着利弊和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