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大嘴。
整理下几条跟普通人没关系又有关系的几条信息:
1、国债近期表现强势,过去一个月内,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下降,一度跌破1.6%,达到1.59%;
2、大A从年前的3400点连跌4天,目前失守3200点;
3、人民币汇率走弱,对美元自2023年11月以来,首次跌破7.3关口,触及7.36附近。
上周,央妈召开了年度工作会议:2025年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个周末,“2025年货币宽松政策”成了热搜话题,老百姓议论纷纷。
降准、降息、发债、赤字,这些专业术语听着高深莫测,但其实它们的核心意思就一个:
让市场上的钱多起来!
按理说,既然市场上的钱多了起来,那为什么股市跌跌不休?国债收益持续下滑?人民币汇率持续走弱呢?
说明白以上三个问题之前,先来说说市场上的钱怎么多起来的。
在我国,钱是由央行发行的,但投放到市场则是由商业银行来投放的,简单理解就是:央妈印钱,商业银行发钱。
商业银行要从央妈手上拿到钱,需要支付一定的利息成本,这叫资金成本,商业银行从央妈手上拿到钱,加上一部分利息,再对外放贷,这叫息差。
当然,就像我们普通人或企业想从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一样,商业银行想从央妈手上拿到钱,也需要提供抵押物。
而商业银行本身并非生产企业,只是一个贷款机构,手里只有客户的贷款合同,而这个贷款合同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抵押物。
商业银行手里有多少贷款合同,就能相应的找央妈拿到多少钱。
假设商业银行手上有一份借款100万的合同,借款周期是14天,那商业银行就能凭借这份合同从央行手里拿到100万,周期也是14天。
而这种14天内的短期给到银行钱的操作,就叫做逆回购,逆回购代表着市场上的钱会短期多起来。
反之,如果央行从商业机构借钱,就叫正回购,正回购代表着央行要收回市场上的钱。
一般来说,大家听到逆回购会多一些,正回购似乎很少听说,毕竟上一次正回购还是在2014年11月。
假设商业银行手上还有一份贷款合同,借出金额是100万,周期是一年,那商业银行亦可以凭借这份贷款合同从央行那里拿到100万,周期也是一年。
对这种中期,央行给商业银行钱的操作叫中期借贷便利,也就是通常说的MLF。
最近一次的中期借贷便利出现在2024年12月25日,央行开展了3000亿的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是2.00%。
如果商业银行手上有三年以上的贷款合同,央妈还是可以给到银行钱的,这种长期的给到银行的钱,叫抵押补充再贷款,简称PSL。
PSL的诞生是因为基建、民生工程等项目一般周期长,获利差而衍生出来的,主要为国家大项目或政策提供长期资金,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拆迁款就是通过PSL获得的资金。
以上三种方式,名字虽然看起来复杂,但归根结底就是市场上的钱多了起来,俗称“大放水”。
商业银行前面把钱已经借出去了,然后拿着贷款合同又从央行拿到一笔钱,这笔钱最终还是流向了市场。
简单来说,“大放水”就是央行通过各种手段向市场“注入”更多的钱。就像往河里放水一样,增加流动性,帮助经济“活起来”。
一般来说,大放水的结果是银行存款利率会下降,存钱的收益会越来越少;贷款利率下降,借钱更便宜,比如房贷可能更轻松;然后就是物价上涨,钱多了,市场上的东西自然就贵了。
钱的“购买力”会被稀释,辛苦攒下的存款可能会“贬值”,这就是通货膨胀。
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如今不仅通货膨胀没来,反而有那么一点通缩的意思了。
这是为什么呢?
要知道央行确实把钱给商业银行了,但是商业银行他死活放不出去啊!没人贷款,大家都在提前还贷,商业银行拿着央行的钱,是有利息的,怎么办呢?
商业银行转头又回去买国债了,这相当于商业银行拿着央行的钱,又跑去赚央行的利息了,这就是典型的资金空转。
所以,我们看到10年期的国债收益率持续在下跌,都跌破了1.59%,而国债都是银行和大机构去买的,普通人又买不了,国债价格就这样被炒高了。
原本在一级市场买入100块的10年期国债,到期利率是5%,10年后加上利息,你得到105块;如今100块的10年期国债,现在101,10年后还是按100块算利息,实际收益率不就下来嘛!
钱还是那些钱,商业银行和机构都去买国债了,股市里的钱不就少了嘛,能不跌吗?
央行费了半天劲,又是放水,又是降息,最后钱一直在金融体系内打转,没有流到消费者手上去。
这也是为什么老是放水,老是降息,却没有看到应该出现的通货膨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洋彼岸的美丽国采取了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直接给老百姓发钱。
2020年到2021两年的时间中,美国一共进行了三次发钱计划,发了5万亿美元,相当于每个美国人从政府那里领到了1.5万美元。
这下“大放水”落到了实处,老百姓手上有真金白银了,还是不要利息的白给的那种,这钱拿到手得花出去,由此,从2022年开始,美国迎来了30多年的第一次高通胀。
那我们会不会直接给老百姓发钱呢?
其实我们是发过钱的,最近10年向两类群体直接发过钱,分别是拆迁户和贫困户。
前者的手段是PSL,通过棚改货币化发放资金总计约3.5万亿,后者是扶贫攻坚战,通过各类扶贫专项资金共发放过超过1.6万亿。
效果也很明显,通过棚改货币化解决了房地产去库存的问题,后者消灭了绝对贫困,让我们步入小康社会。
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前者造成了房价飙升,房企们“大跃进”式的跑马圈地,而随着“三道红线”、“房住不炒”的大调控,如今房子也过剩了,房企们也一地鸡毛了。
一切又回到从前了。
现在又该到发钱的时候了!但由于前期的房企跑马圈地导致形成了天量的库存,这次“棚改”这条路似乎走不通了。
这其中还有居民信息预期不足,手里没钱不敢消费,企业扩张的愿望低迷,即便有钱也不敢投资等因素。
所以,我们这次怎么发钱呢?
上面开会是这么说的:2025年,要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更大力度支持“两重”项目。
所谓“两重”,是指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
重大战略实施指的是要将水利支持范围扩展至全国大中型灌溉区,大中型引调水工程;将重点都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等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
解释起来就是大基建,继续修桥挖路。
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就是给区县级单位加工资,因为省市级的工资都是上面统一转移支付了,区县级需要帮忙,这点前几天的文章有提到过。
“两新”则是指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设备更新就是国央企、教育机构、医疗单位更换新的设备、电脑、生产线等。
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个大家熟,就相当于去买电子产品,政府提供优惠券,比如买个3500块手机只要3000块,买个车免了购置税等等。
这样的“发钱”方式,钱会到老百姓手上吗?消费能起来吗?
大基建能参与的是头部单位,赚大头的也是上游单位,到了基层施工,老百姓挣到的并不多,而这些人挣到的都是辛苦钱,不敢乱花。
投向设备更新的资金亦是如此,能参与的也是大型企业,一般商家们都摸不着。
以旧换新倒是和普通人有关系了,优惠券买电子产品能便宜个10%,买车能少个购置税,但如果收入没增长,你是那个差10%和却购置税的人吗?
所以,放水是公认的事实,但和普通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放出来的水也进入不了流通领域,由于咱们利息太低,真正有钱的反而会跑去换美元,这不又影响人民币汇率继续走低吗?
说到这,放水会有通货膨胀吗?水能真正的放下来吗?消费能带起来吗?普通人将面临一个怎样的2025年呢?
千里之内
补贴不如直接发钱。补贴猫腻多,人民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