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包包的备忘录 2025-01-06 11:22:36

01

不可否认,人们带着痛苦走进精神/心理卫生科诊室,没有人只是过来聊天的,毕竟,心理咨询费是不便宜的,有些心理障碍的诊断也可能会带来污名化倾向。这就是说,到精神/心理卫生科来就诊的访客肯定存在着需要治疗的痛苦。

然而,长期的心理卫生科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在大量的身心痛苦背后,可能存在着“继发性获益”的动机。为此我在网上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你把疾病当替罪羊了吗?”

因此,我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经常会问他们:“你的痛苦是否会带来某些好处呢?”有时也会告诉他们:“我可以把你治好,但不能把你治好!”许多人对此都感到惊讶。他们太习惯于关注自己的身体不适、抑郁或者焦虑情绪了,以至于从未意识到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回报。

02

我在《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这本著作中论述过一个主题——潜意识与生病。两段内容如下:

临床常见的例子包括咳嗽、感冒、流感、背痛、头痛、肠胃不适、皮疹、咽喉肿痛、肝胆失调、扁桃体炎和喉炎。这些病症病情不重,却有碍健康,有“理由”得到社交同伴更多的关注,可引起医生、护士、药剂师、亲戚朋友对患者的安慰。只要患者得到友好的反应,得到同情和护理,这些病症通常会不治而愈。

有趣的是,这些病与个人的特殊要求相适应。例如,如果一位女演员苦于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压力,她会失声,会患喉炎,所以就得停止工作去休息,会得到安慰和照顾。于是紧张情绪遂告消除(至少是暂时消除)。假如她患的是皮疹,她可以用衣服把皮疹掩盖起来继续工作,紧张情绪因此就会延续下去。而对自由式摔跤手来说,失声不会是“与整饰性要求有关的小恙”,但皮疹的确是“理想的”病症;其保健医生发现,他们抱怨的最多的正好是皮疹。有意思的是,以裸体表演而著名的女电影明星常常患的是皮疹而不是喉炎。寻求安抚的要求越强烈,疾病就越严重。

03

这就是“继发性获益”现象。

动物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原则,任何被强化的行为都会继续下去,没有得到强化的行为就会消失。例如,猴子如果发现能够得到食物奖励,就会长时间地拉动杠杆,即使是给予断断续续、不可预测的间隔奖励,它们也会这样做;如果停止提供食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猴子拉动杠杆的运作也会停止。人也是如此,我们重复做那些可能会产生回报的事情,只是有时候很辨别这种强化是什么。

在生活的所有负担中,对我们自己和所关心的他人负责可能是最繁重的。人们忍受着麻木的日常生活、无聊的工作和学业、不满意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当我们没有其它的解脱方式时,某种形式的疾病是社会可能接受的少数几个免除责任的方式之一,哪怕只是免除一小会儿。

人们如果能从工作或其他责任中喘上一口气,这种“生病”的状态就可能会被一直延续下去。另外,一个人生病的时间越长,疾病就越有可能成为他身份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看待自己的方式。这种发展很危险,因为我们性格中那些被纳入自我意识的部分来自潜意识,是抗拒改变的。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的工作就是让患者认识到这引起事情,从而能够理解和应对它们。现在,大家知道我基本上不会给心理障碍患者开具休息/休学/通校等证明的原因了吧。

04

传统精神医学的一大失败之处是过度强调生物、遗传方面的病因,因为它促使大多数人产生了一种面对身体上疾病的无助感。这增加了病人对医院和医生的依赖,却降低了病人对自己生命的责任感。

躯体的药物治疗促进人们认为,痊愈是因为治疗而发生的,而不是我们积极努力的结果。这种态度让那些饱受身体疾病和心理疾病折磨的人显得被动。在过去的几十年研发的对治疗抑郁、焦虑和精神障碍有效的药物,使得那些患有相关疾病的人产生了一种期望:服用一颗药丸就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如果现在治疗药物无效,相信不远的将来肯定会生产出有效的药物。

需要看到的是,虽然药物治疗在许多精神心理障碍治疗中确实赢得了一席之地,但心理治疗在帮助人们持续改变他们的感觉和行为方面的重要性仍然没有减弱,将良好的意愿转化为行为的改变,这种延伸教育的过程就是治疗。换句话说就是,每个人都要对他在永无止境地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所做出的选择负责。

05

在此,我想再强调一下:来心理卫生科寻求帮助的人希望获得改变,通常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感受:焦虑、悲伤、愤怒、空虚、茫然。我们的感觉主要取决于我们对发生在自己身上和周围事情的解读——我们的态度。重要的不是发生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定义此事并对此作出反应,这决定了我们的感受。那些深陷情绪漩涡的人的特点是,他们已经失去了,或者他们认为已经已经失去了选择快乐行为的能力。

我在著作《和心理医生看电影》中写过一段话:能够充分体验到频繁出现在生活中的悲伤和荒诞,并仍能找到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是一种勇气的表现,这种勇气源于我们爱与笑的能力。

现在,读者们应该理解了“疾病的最大好处是什么”了吧?也能理解我在著作“禅疗四部曲”、“解忧四部曲”中不断强调“要把抑郁、焦虑、失眠、强迫等心理疾病的疗愈还原为生活/人生问题加以解决”的原因了吧?

0 阅读:4
包包的备忘录

包包的备忘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