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十五幅传世经典书画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西方画应该是西方之文明物,中国画应该是东方之文明物。我们都应该好好的,用心的去感受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这些都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中,舍不得也割不断。
——题记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是中国古代上承北宋下启元朝的朝代,由赵构创立,定都临安,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5世9帝,享国152年。
南宋初期不断与金交战,绍兴和议(公元1141年)后,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形成对峙局面。在宋孝宗时期有过数次北伐,都无功而返。后期蒙古崛起对南宋进攻,南宋抵抗多年后最终于1279年被灭。南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王朝,其灭亡的直接原因是漠北游牧民族对宋朝先进生产关系的毁灭性打击。
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南宋退至杭州以后,宗室子弟也随之退至杭州,宗室子弟多具艺术兴趣、禀赋、修养。南宋虽偏安江南,但在绘画上却依然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宫廷绘画仍是当时绘画发展的主流,江南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南宋绘画别具自己的特色。山水画从北宋全景式的大山大水及松石,变成了用笔简括、章法谨严、高度剪裁的边角特写。人物画着重挖掘人物的精神状貌及动人的情节,注重塑造性格鲜明的艺术形象。花鸟画努力进行形象提炼,有着高度的写实能力。而千姿百态的西湖画更显示了南宋画的特色。此时的文人士夫画在主观的表达和笔墨效果的探索上亦有较大的贡献。夏圭、马远、李唐和刘松年并称南宋四大画家。以及扬无咎、林椿、李嵩和梁楷等四位大画家绘画赏析。今天我们欣赏著名画家马禾之等画家作品。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南宋著名画家马禾之绘画作品
马和之,生于北宋,生卒年代均未见记载,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主要活动于北宋末至南宋初期。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中进士第,官至工部侍郎。画院待诏,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擅画佛像、界画、山水,尤擅人物。其绘画风格与唐代吴道子相仿,笔法飘逸高古,迥异于南宋院体画法,时人目为“小吴生”。在表现山水、人物时,他更多地融入了一些书法的笔趣,古朴自然,无去华藻。
周密《武林旧事》卷六将马和之列于御前画院之首,然而,根据目前所知资料,两宋画院画家自有其品秩,而无进士及第任官后尚充任画院画家者。此外,马和之的画风与院画的总体面貌也有相当大的差距。马和之宗法北宋李公麟而有所变化,表现人物所用线条较为短促,运笔迅疾,兰叶描已变为后世所称之“蚂蝗描”。因此,马和之不是南宋画院的宫廷画家,清代《南宋院画录》中称其以“艺精一世,命之总摄画院事”是有一定可能性的,但却并非服务于宫廷的职业画家,而应与李公麟等文人画家并列。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主要绘画作品有:《月色秋声图》《高士临流而坐豳风图》《鹿鸣之什图》《后赤壁图》《周颂清庙之什图》《鲁颂三篇图》《唐风图》《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幽风七月图》《清泉鸣鹤图》《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小雅·南有嘉鱼篇》《陈风图》 《原题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画麻姑仙像》等。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月色秋声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月色秋声图》 绢本,水墨,淡设色,横25.9厘米纵60.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南宋马和之《月色秋声图》截取一个小景特写,绘溪水一处岸边之景,一高士盘坐虎皮上,扭头盯着溪水流淌,思索万千,一旁边童子陪伴;一轮明月高悬空中,月光下,秋风悠悠,溪水潺潺,别一番风趣。人物、坡石、树木色线即是“柳叶描”笔法。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月色秋声图题字》马和之的画法在南宋独树一帜,不仅在技法上,意境上亦是如此。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月色秋声图赵孟頫题字》 作品简练而富于诗意,描绘白沙绿树,月色秋 风,白衣士人临水独饮遐思,画风与马和之另一件传 世之作《唐风图》相近。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高士临流而坐豳风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高士临流而坐豳风图》卷 卷首有清高宗弘历御书“苇龠余风”四字。
此图作者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依次为《七月》、《鸱号》、《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
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用兰叶描,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古雅,在诸本毛诗图中,亦属精作。此卷无款印,旧传为马和之画,宋高宗赵构书。但在《伐柯》篇内“构”字因避高宗讳而缺一笔,说明该书不是赵构所写,而是画院高手代笔。此图大约在元代初年被分割为两卷,仅《破斧》篇为赵孟頫收藏,明末董其昌误认为是赵孟頫补图。
清乾隆年间两卷入内府,合璧装成一卷,并将董其昌、高士奇跋移往后幅。卷首有清高宗弘历御书“苇龠余风”四字,尾纸除董其昌、项元汴等三则题记外,尚有乾隆御题一则,钤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梁清标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多方。
张丑《清河书画舫》、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等书著录。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豳风图》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豳风图》卷,绢本,设色,纵25.7cm,横55.7cm。
作者根据《诗经·国风》之《豳风》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依次为《七月》、《鸱号》、《东山》、《破斧》、《伐柯》、《九罭》、《狼跋》,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
图中人物形象生动,衣纹用兰叶描,笔法流畅潇洒,设色清丽古雅,在诸本毛诗图中,亦属精作。此卷无款印,旧传为马和之画,宋高宗赵构书。
但在《伐柯》篇内“构”字因避高宗讳而缺一笔,如“『0133』”,说明该书不是赵构所写,而是画院高手代笔。
此图大约在元代初年被分割为两卷,仅《破斧》篇为赵孟收藏,明末董其昌误认为是赵孟补图。
清乾隆年间两卷入内府,合璧装成一卷,并将董其昌、高士奇跋移往后幅。
卷首有清高宗弘历御书“苇龠余风”四字,尾纸除董其昌、项元汴等三则题记外。
尚有乾隆御题一则,钤明项元汴、清高士奇、梁清标及乾隆、嘉庆、宣统内府藏印多方。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鹿鸣之什图》赏析
马和之为《小雅》中的这“鹿鸣之什”画了一套图卷,即《鹿鸣之什图》,成为他的主要传世作品之一。此卷是南宋著名画家马和之创作的《诗经》系列画作品中的一卷。全卷书、画共10段,每段前小楷书《诗经》原文,文后为图。首段开头书“鹿鸣之什”四字,末段书三首诗名及小序,末又书“鹿鸣之什十篇”。十段分别为: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杕杜、鱼丽。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鹿鸣之什图》全卷按照“鹿鸣之什”的内容,共画了十幅画,每一幅画都用小楷书写上《诗经》中的原文。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画出了他所认知、感悟到的《诗经》中的诗歌意象。
第一图卷即开篇《鹿鸣》,这首诗歌大家可能比较熟悉,诗的开头格式类似,即“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周王宴会群臣宾客时所作的一首乐歌,内容大致是表现了殿堂上琴瑟歌咏的欢快气氛。
因而马和之在画面上,描绘了一场盛大豪华的宴会,画中人物众多,位于c位端坐着的很明显就是君主,两旁的嘉宾和臣子排排坐好,殿下内侍环立,乐工鼓琴奏乐,很明显地展现出一副君臣宴饮的和乐融融的场景。
第二图卷为《四牡》,全诗五章,有三章写到了马,主要表现了路途奔波中的人物心理,有点牢骚的意思。
马和之在画中描绘了外国使臣来朝路上的情节,一人坐在马车上,前面有四马并驾,另有五名仆从于前后左右随行。旁边用几株树木显示出这是在行路途中,图中人物面部表情并不欢愉,马儿的神情也不轻松,由此突出马的苦和累,更衬托出人的疲劳烦恼。
第三图卷为《皇皇者华》,这首诗是写使臣出外访贤求策,在征途上情况。马和之在此卷绘了一段蜿蜒的山林风景,山谷幽深,草木丛杂,其中一辆四匹马驾的车正在前进,仆从前后跟随,各自携带着不同的物品,舟车劳顿,颇为艰辛。
第四图卷为《常棣》,这首诗较为明朗新趣,表现的主题是兄友弟恭,此诗情理相融,富于理趣,音调抑扬顿挫,表现出人类社会情感中的兄弟友爱,手足亲情,因而千古传唱,成为《诗经》中的名篇。
马和之在画中画了三个人物,他们在水畔边上欣赏着水中的植物,那便是常棣之木,同样也是三株,意喻着兄弟三人和谐共处,和睦共生。
第五图卷是《伐木》,虽叫伐木,但主题不是简单地讲伐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宴享诗,它由伐木兴起,说到友情可贵,而后又出现了备办筵席的热闹场面。其主要的内容是表现出亲朋好友间的相互帮助与往来。
马和之截取了伐木这一画面,画出了林木茂盛的山谷,其间有两个人正执斧砍伐,然而他们两人的目光却都被一只栖鸟吸引了,这与“出自幽谷,迁于乔木”的主题紧紧相扣。
第六卷是《天保》,这是大臣祝颂君主的诗,表达了召伯虎对新王的殷切期望。这首诗比较新奇,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如山如阜”、“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等,显示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于是马和之便绘出了一副旭日东升的景象,右边是高山峻岭,松柏茂盛,左边一轮红日高高挂起,下面是碧海翻波,整幅画面表现出祥瑞之感,代表着一种美好祝愿,希冀江山如松柏不凋,如日月永恒。
第七图卷是《采薇》,这是一首戍卒返乡诗,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中以采薇起兴,刻画出了戍边征战生活的艰苦和强烈的思乡情绪,感人至深,是《诗经》中有名的诗句之一。
马和之在画中描绘了一队车马,他们正在山林间奔走,驾车之马皆着甲胄,旌旗冽冽随风飘舞,画中只画出一部分,后面还有被挡住数杆旗帜,呈现出一种千军万马随之而来的气势感。
第八图卷即《出车》,这首歌情感热烈,颂扬了统帅南仲的赫赫战功,并表现出对建功立业的自信心。
全诗六章,每章八句,描绘了受命点兵、建旗树帜、出征北伐、转战西戎、途中怀乡、得胜而归六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借助情感的抒发糅合贯通,展开一幅真实广阔的古时征战图,虽然没有直接正面的战争场面描写,但收到了虚实相生,以虚胜实的效果。
马和之在此段描绘了一个威风凛凛的车队,这是王者乘车到郊外慰劳将士的场面。画中车马甲胄整齐,军旗飘扬,气势颇为宏大。
第九图卷为《杕杜》,这是一首妻子思念长年在外服役的丈夫的诗歌,诗中情感真挚深切。在马和之的笔下,左下角出现了一个提篮的妇人,树林间茅屋隐现,画面右上方的群山之外,隐约可见旗帜飘扬,寓示着征夫将还之意。
第十鱼卷为《鱼丽》,这是周代燕飧宾客通用之乐歌,诗中盛赞宴享时酒肴的美味与丰盛,展现出一副宾主共同欢乐的情景。
马和之抓住原诗中的某一个细节,画了一个捕鱼的场景,池塘中有两人划着小舟,肩上扛着捕获的鱼满载而归,岸上有两人正在谈论。此段意在表现政权安定后百姓生活的富足安乐,但含有对君主仍要“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的劝诫之意。
马和之创作这卷《诗经》插图,笔法飘逸高古,画面浅显易懂,古朴自然,是一卷高水平的很有价值的难得书画。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后赤壁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后赤壁图》绢本,设色水墨 ,纵25.9厘米横1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无作者款印。画幅后另接绢,以绫隔水隔开,为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拖尾有张若霭篆书《后赤壁赋》全文。此卷曾被溥仪一九二五年带出宫外,后来与其他文物一起被送回故宫博物院,国宝失而复得,传为一段佳话。
马和之主要刻画了“登船而返”,“遇鹤”的场景,为《后赤壁赋》中承前启后的核心部分,既展现了苏轼的豪爽率性,又传递出道家仙寿出世的内在寓意,使观者见图而达意,是画家构图选景的高妙之处。
画面清灵脱俗,动感强烈,笔触飞动潇洒,但法度细腻、严谨,体现出身为士大夫,兼备画中行家和文人士气于一体的独特绘画风格。人物衣纹为马氏特有的“蚂蝗描”,线条富于粗细变化。
此图根据苏轼的《后赤壁赋》内容创作。画面上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此图布局简远,景致清旷,笔法用兰叶描,秀逸而流畅,设色淡雅。左侧有南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尾有无款篆书《后赤壁赋》全文。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周颂清庙之什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周颂清庙之什图》绢本 设色 纵32.6厘米 横97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题跋:引首有乾隆皇帝御题。
收藏印:东北博物馆珍藏之印、清内府诸收藏印、项子京诸收藏印(藏印较多不逐一录入)
旧传此卷为高宗书,马和之画。描绘的是《诗经·周颂》的内容,其内容是西周初年周王朝祭祀宗庙的舞曲歌辞,用典重的词章歌颂祖先的功德并祈求降福子孙。全图绘〈周庙之什〉的十篇诗意,字画各十段,每段画前有《周颂》全文,右书左图,各幅相间。依次为:《清庙》《维天之命》《维清》《烈文》《天作》《昊天有成命》《我将》《时迈》《执竞》《思文》。
清庙之什,毛诗周颂。清庙,祀文王也。周公既成洛邑,朝诸侯,率以祀文王焉。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
维清,奏象舞也。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无封靡于尔邦,维王其崇之。
念兹戎功,继序其皇子。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于乎,前王不忘!
天作,祀先王、先公也。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彼徂矣,岐有夷之行。子孙保之。
我将祀文王,于明堂也。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时迈,巡守告祭柴望也。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薄言震之,莫不震叠。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允王维后。
明昭有周,式序在位。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执竞祀武王也。执竞武王,无竞维烈。不显成康,上帝是皇。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钟鼓喤喤,磬莞将将,降福穰穰。降幅简简,威仪反反。既醉既饱哦,福禄来反。
思文,后稷配天也。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鲁颂三篇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鲁颂三篇图》绢本,设色,画心纵25.5,横299.3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本幅画鲁颂中《駉》《有駜》《閟宫》三诗文意,小楷书原诗文,合装成一卷。右书左图,每幅相间。《駉》图,以水墨勾勒群山,中有清溪,坡谷长满绿草,山腰有几株老树,坡谷散放着各种颜色的十六匹马,或岸边饮水,或草地就食,或互相啃痒,或昂首嘶鸣。
《鲁颂三篇图卷》为高宗时期画家马和之所作,为南宋宫廷画院中官品最高的画师,居御前画院十人之首。
《有駜》图,左侧画殿堂,君臣就坐,前置杯盏。高树环抱。右侧院内乐师正在弹奏,一使节与侍从正前来朝见,另一批正牵马离去。《閟宫》图,绘庙殿正面,门紧闭,院外一人牵马,一人执帚,愈显冷清。全图行笔飘逸,着色清淡,人物仿吴装,衣纹作柳叶描,线条流畅自然。树作夹叶,山石晕染,无皴擦。画中无作者款署,亦无书者款署。明清人认定其为宋高宗书、马和之补图。实乃南宋画院人仿赵构书、马和之画所为。此卷原与《商颂》合装在一起,称作《马和之商鲁二颂图卷》。
《石渠宝笈》初编又误作《宋马和之三颂图》卷,内含《鲁颂》中《駉》《有駜》《閟宫》三篇,《商颂》中《那》《烈祖》《元鸟》《长发》《殷武》等五篇。乾隆庚寅(1770)令将其分开,名为《宋高宗书马和之画鲁颂三篇图卷》及《宋高宗书马和之画商颂图卷》。又《鲁颂》原本四篇,今图中缺《泮水》一图。本卷明季曾为高深收藏,清初为梁清标所有,不久进入清内府,《石渠宝笈》初、续编先后著录。
《毛诗鲁颂》;《駉》,颂僖公也。僖公能遵伯禽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谷,牧于垧野,鲁人尊之,于是季孙行父请命于周,而史克作是颂。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有骓有駓,有骍有骐,以车伾伾。思无期,思马斯才!駉駉牡马,在垧之野。溥言駉者!有驒有骆,有骝有雒,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駉駉牡马,在垧之野。薄言駉者!
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駉》《有駜》,颂僖公君臣之有道也。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有駜有駜,駜彼乘駽。夙夜在公,在公载燕。自今以始,岁其有。
君子有谷,诒孙子。于胥乐兮!《有駜》《閟宫》,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也。閟宫有侐,实实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无灾无害。弥月不迟,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稚菽麦。奄有下国,俾民稼穑。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缵禹。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唐风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唐风图》《唐风册图-画册》绢本,设色,纵28.1厘米横814.1厘米 ,共12段,辽宁博物馆藏。
马禾之《唐风图》之一
马禾之《唐风图》之二
马禾之《唐风图》之三
马禾之《唐风图》之四
马禾之《唐风图》之五
马禾之《唐风图》之六
马禾之《唐风图》之七
马禾之《唐风图》之八
《唐风图》根据《诗经·唐风》中的十二章而绘图,体现出诗中的意境。《唐风图》传世作品有三本,以马和之所绘的最为出色。马和之,南宋画家,为南宋御前画院十人之首。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绢本,设色,纵26.4厘米横823.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一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二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三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四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五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六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七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八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九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十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十一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十二
马禾之《宋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卷》之十三
长卷共九章,依一文一图式绘制,构图上以庭院景为主,庭园中的树石、回廊、敞轩成为每一段画面的边框,中央部份人物穿插其间,树木线条挺健,树根显露虬曲,树枝坚挺拖曳。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幽风七月图》赏析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一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幽风七月图》绢本,设色,纵28.8厘米横 436.2厘米,弗利尔美术馆收藏。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二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三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四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五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六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七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八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九
马禾之《幽风七月图》之十
《幽风七月图》取自《诗经幽风七月》,此图笔意清掣,气韵生动:衣摺和畅,有流水行云之妙;草树飘逸,有回风舞雪之观。虽精工不及龙眠,而于野田萧之景、农家作苦之勤,情景毕具,理趣无涯。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清泉鸣鹤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清泉鸣鹤图》纸本水墨,纵30厘米、横48.7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该图尺幅虽不大,但画的极为简逸潇洒,富有节奏韵律感。在这山谷幽静、溪水长流的山水间,一鹤隐于其间,抬头仰望,高空处一鹤飞翔,画面境界清远空灵,观之让人不染尘俗,志存高远。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 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长卷是南宋画家马和之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 纵26.2cm,横857.6cm 。现收藏北京故宫博物馆。
此卷取《诗经·小雅》中《节南山》等十篇之大意描绘成图,每段前书《诗经》原文,依次为《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小弁》、《巧言》、《何人斯》、《巷伯》。书画均无款印,旧传宋高宗赵构书文,马和之作画 。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一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二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三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四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五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六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七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八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九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一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二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三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四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五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六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七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八
马禾之《诗经·小雅·节南山之什图》之十九
《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一直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此卷以图画形式使诗歌的内容形象化,藉此宣传儒家礼教 。
高宗曾书《毛诗》300篇,让和之逐篇作画,惜仅成50余幅即去世。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小雅·南有嘉鱼篇》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小雅·南有嘉鱼篇》纵27厘米横383.80厘米,水墨,绢本,书画卷 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
卷首:龙光写盛。
南有嘉鱼
南山有台
蓼萧
湛露
彤弓
菁菁者莪
乾隆书法题识
此卷以图画形式使诗歌的内容形象化,藉此宣传儒家礼教。高宗尝书《毛诗》三百篇命和之每篇画一图,汇成巨帙,惜仅成50余幅即去世,明时杭人有存其散佚者。所作笔墨沉稳,结构严谨,构思、意境、造型别开生面。黄公望赞其作品:“笔法清润,景致幽深,较之平时画卷,更出一头地矣。”吴镇谓其画:“清俊可爱,不谓南渡中有此人物,吾侪当为之北面矣。”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陈风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陈风图》卷,绢本,墨笔,纵26.8、横731.5厘米,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是最值得研究的南宋绘画。论其创作时间当在南宋初年。《诗经》大约可画二十卷,总计约三百幅左右的画面,大约留存至今的真迹也就十卷左右,《陈风图》卷就是其中难得的一卷。
《陈风图》据《陈风》而画,传为马和之画,高宗抄诗。现存有三卷,分藏大英博物馆、上博、辽博。其中以大英本最佳,上博本次之,最次者是辽本,为仿本的仿本,制于明清之际。以下为大英本的陈风图。
马和之这般热衷于为《诗经》配图,与高宗和孝宗两朝皇帝对《诗经》的重视密切相关。两朝皇帝力求要在南宋初期重新恢复社会秩序,特别是要营造健康活泼、正气上升的社会局面,建立一个与徽宗不同的朝纲,抨击荒淫无度、无所事事的颓废者,为《诗经》配图是最好的陈述方式之一。
画家马和之将《诗经陈风》的十首诗画成十个独立的场景。
即讽谏游手好闲者的《宛丘》
咏叹男女在翩翩歌舞中的真挚情感《东门之枌》
表现随遇而安思想的《衡门》
讴歌护城河边的洗麻姑娘《东门之池》
怀念约会地的《东门之杨》
谴责恶人的《墓门》
感叹小人谗言伤情的《防有鹊巢》
思念美女的《月出》
讽刺陈灵公纵淫的《株林》
怀念偶遇的小伙子《泽陂》。
《陈风图衡门》中高宗书写时的避讳字
每段之间抄录《陈风》的该段诗句,从字迹上看,与历史记载相符:“思陵……每书《毛诗》虚其后,令和之为图,此或其遗简,不可知也。”思陵就是宋高宗,其实,这种书画结合的创作手法一直延续到孝宗朝。
与高宗的书马和之《豳风图》卷进行比对,从字迹上看,《陈风图》卷上各段题写的诗文均系高宗之笔,作者还注意到了书写时的避讳问题,如“衡”字异写等(见图中的“衡”字),以避北宋真宗赵恒之名讳。
画家笔下类似蚂蟥形状的线条即蚂蟥描,是对两宋盛行铁线描、兰叶描的一大变革,其行笔十分轻松活泼,变化自然,极富个性,与《诗经》的内容融合为一体,更没有因活泼的线条而影响到造型上的严谨和法度,这在绘画史上是很难得的。可叹的是,这种画法在当时没有形成一个画家群。
该图经明初内府、明代吴廷、韩世能、韩逢禧、萧云从、郑侠如和清代宋荦、高士奇的收藏,曾经韩逢禧重裱,后入乾隆内府,《石渠宝笈续编》四十二册著录。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原题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原题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镜心,纵:纵26.4厘米横70.3厘米,绢本,图卷,镜心,是宋代画家马和之创作一幅中国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女孝经》为唐朝侯莫陈(复姓)邈(名)之妻郑氏因侄女策封为永王妃,恐其未熟悉诗礼,作此经计十八章以献之,藉以诫告其为妇之道。
全文仿《孝经》形制所写,是封建执政者为维护其统治地位,所作教化女姓的礼教经典。全文藉著曹大家的名义,阐述孝道的意义和各种女性礼仪规范。
本幅即依《女孝经》的文意所绘,然仅馀九章。
此图标名为南宋高宗、孝宗时人马和之所作。马和之是高宗绍兴年间进士,浙江人。善画人物佛像,高宗深重其画,每书《毛诗》三百篇,令其图写。
然而细观此卷,画风更趋近於南宋末的院画家马远、马麟的风格;而本卷楷书定名为高宗所写,书体实亦接近宋理宗,故此卷或可订名为<宋人书画女孝经>为当。
全卷依一文一图形式装裱而成,每一段皆文前图後。构图上以庭院景为主,庭园中的树石、回廊、敞轩成为每一段画面的边框,中央部份人物穿插其间,构组成文意情节。
图中树木线条挺健,树根显露虬曲,树枝坚挺拖曳;园石采大斧劈皴兼用淡墨染擦,皆取法自马远、夏圭。
画中人物形体钩勒细谨,面容清雅秀致,衣纹线条多采「钉头鼠尾描」,全卷用笔细谨、敷彩雅淡 。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禾之《画麻姑仙像》赏析
南宋时期著名画家马和之《画麻姑仙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颜真卿撰〈麻姑仙坛记〉前半引六朝葛洪《神仙传》,叙述女仙麻姑受仙人王远邀至蔡经家,且以米掷地即成丹砂的神异故事,后半记麻姑得道之地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之事。 画中麻姑作妙龄女郎,且手指异常修长,应如〈神仙传〉记「十八、九许,顶中作髻,馀发散垂」且「手似鸟爪」。身后花篮置葫芦、灵芝、花卉等,可知麻姑形象已与福寿祥意结合。
马和之的作品几乎是文人画的完美体现。夏文彦《图绘宝鉴》中说他笔法飘逸、务去华藻,自成一家。
中国画的旨趣也在于透过笔墨来诠释图像之外的意义,一如徐渭、八大这样高明的画家一般,笔墨只是形式,而笔墨的内涵则是图像之外的生命表达。中国画的魅力,常常是在笔墨之外,在图像之外。
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到宋代,可谓登峰造极,宫廷画、文人画、民间画百花齐放,扬无咎极简的画风,画出的梅花可谓在当时独树一帜,他用简练的笔墨传达出了丰富的情感和内容,从而把写意画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使时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