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我国经典文化瑰宝之一,所以很多家长都会让孩子从小背诵古诗词,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自己作为从业多年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一个为人父母者,也非常重视孩子在古诗词方面的学习,但我并没有采取让孩子死记硬背的方式,更多的是引导孩子去感受古诗词文化的美,以此来激发他们对古诗词文化的热爱。
当孩子到了热爱古诗词文化的层面时,他就不再满足于古诗词的积累了,很自然有着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进行诗词方面的自由创作。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创作不同于那种为了完成任务的被动型创作,而是一种为了满足自己表达欲望的主动型创作。
我女儿在9岁时,就已经创作了上百首的诗词(不包含现代诗),包括格律诗、古体诗等,当然,她也在填词方面进行了尝试。
因为未经任何大人的指导和修改,完全是孩子自己的原创,所以这些诗词或许有不少的“硬伤”,但客观来说,当下会背古诗词的孩子不少,但放眼望去,真正能做到独立创作诗词的孩子并不多见,而我女儿正是其中的一个。
我女儿没有满足于诗词的创作,还把这种兴趣拓展到了文言文、武侠小说等,不仅如此,各科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因此被学校老师公认为“小才女”。
但坦率地说,我女儿并没有创作诗词的天赋,更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老师的指导,完全是以自学为主。不谦虚地说,她现在之所以能够独立创作出诗词,最大的原因是她遇到了一个善于引导的父母。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可要让潜能变成实际能力,和家长的正确引导是分不开的。
我见过不少家长花了不菲的培训费,请一对一家教上门辅导孩子,甚至为了节省时间花高价把名师“包养”在家里,试图培养出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但无一例外的是,这些家长的想法一个个都落了空。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父母没有真正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当起了“甩手掌柜”,迷信花钱就能把孩子教好。
把孩子完全扔给家教就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父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参与者,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没有跟上,即使请了再多的名师也无法把孩子教好。
本文所分享的几首我女儿创作的诗词,不能算是她的代表作,只是日常有感而发的习作,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即使是这样的诗词,很多小学老师和中学生都未必能写得出来。
孩子第一次写格律诗和古体诗的时候,大概是在三年级的时候。从那时候起,我就已经感觉到《小学生必备古诗75首》这样的书已经满足不了的她的需求,就为她买了很厚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以及《诗经》等书籍,孩子如获至宝,每天一有空就捧着这些书去读。
这一步其实很多家长都能做到,但难就难在如何让孩子战胜各种诱惑(如电子游戏等),而对古诗词始终保持着当初的热情。
而要做到这一点,家长如何引导就显得非常关键了。
我看到,在孩子学古诗词这件事情上,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古诗词积累当作一个任务布置给孩子,而没有从激发兴趣方面去引导孩子。
这就造成一个尴尬的结果:孩子每天也确实是完成了父母要求背诵古诗词的任务,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并没有真正调动起来,这样的孩子即使背了再多的古诗词,也没有什么作用,那只不过是机械式记忆。
如果我们家长不改变错误的教育方式,孩子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背诵的层次上,而不会上升到更高的独立、自由创作的层面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古诗词产生了兴趣之后,这时候就会主动去学习、去钻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孩子带着兴趣去学习、去吟诵古诗词时,他此时的学习效果是最佳的。
以我女儿为例,我从来没有给她布置过任何背诵古诗词的任务,但她却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每天主动积累古诗词,不仅积累了大量的唐诗宋词等,甚至在阅读《红楼梦》时,顺便把这本书中的所有诗词都倒背如流了。
这样在长期的日积月累中,孩子就会慢慢形成诗词的语感,这就为下一步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独立创作出诗词作品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