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碗PRO
开年以来,楼市接连打出的组合拳实在让人眼花缭乱。
先是房票安置落地、三大政策性银行重启PSL;
再是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一线城市继续松绑限购…
出招密度之大,史无前例。
第二次楼市去库存正式拉开序幕,几乎是2024开年后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共识。
近日,住建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要求“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
烂尾楼的清算之日,已经不远了…

1月12日,一份重量级文件横空出世,让无数买到期房但尚未交付的家庭彻夜难眠。
这一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
高层住房主管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将责任落实到地级市以上,实属罕见;
更关键的是,融资协调机制这个说法,在此前的调控文件中从未出现过。

《通知》要求,对正常开发建设、抵押物充足、资产负债合理、还款来源有保障的项目,建立授信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积极满足合理融资需求;
另一方面,对开发建设暂时遇到困难,但资金基本能够平衡的项目,不盲目抽贷、断贷、压贷,通过存量贷款展期、调整还款安排、新增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持。
这里直接敲黑板、上重点——
接下来,要在地方政府的监督与协调下,从银行端口支持和减轻房企资金压力。
更重要的是,这份《通知》还创造性地切割了房企集团风险与具体项目法人风险。
同志们,这可老厉害了!
政策利好之下,金融机构对开发项目的放款效率必然显著提高;
将天量债务化整为零,既有利于将化债任务责任落实到位,又能最大程度避免误伤出险房企的优质项目。
注意!在此前的历次化债举措中,这样的处理方案是从来没有过的。
相信大伙儿都还记得,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高层对支持房地产融资的表态压根儿就没停过——
7月份,两部门联合发布文件,将2022年底出台的“金融16条”中两项有适用期限的政策统一延长到2024年2月底;
10月底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一视同仁地满足不同所有制形式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
11月份起,多部委及银行召开房企座谈会,提出加大对开发贷、按揭贷、经营贷以及债券承销等方面的支持;
12月份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除再次强调“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企的合理融资需求”外,还专门提到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本次两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的通知》,很明显是前期情绪烘托到位之后,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具体的方法论——
切割债务,化整为零,让化债工作更具可操作性。
接下来,大概率会出现的一个局面就是:
房企暴雷将被全面刹车,烂尾楼也将迎来集体清算,去库存浪潮将加速到来。

本次《通知》是2022年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之后,房地产融资支持层面最重磅的文件,没有之一。
切割集团法人与项目法人的风险,是本次融资新政最重要的创举。
因为只有实现债务切割,才能确保融资滴灌成功与房企化债成功。
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的是集团法人与具体项目法人相互独立运作模式。
加之国土幅员辽阔、内部发展差异较大、各地市场表现不一,极易导致同一集团下,不同区域、不同城市、不同项目的交付能力与现金流还本付息能力千差万别。
将集团法人债务与项目法人债务切割,最直接的好处有以下这么三个:
其一,避免银行及其它融资单位被集团天量债务吓尿,从而不敢对其进行融资投放。
这样一来,很容易误伤一些原本市场表现优异、去化流速较快的优质项目。
而那些被误伤的项目本可以快速去化,给集团还钱…
咱打个比方:爹是老赖,儿子考700分却上不了985…
这好吗?这不好…
学霸儿子读了985,有利于学成归来给爹还钱摘帽。
你却非得让他当保安、送外卖,他爹这辈子能达到的上限可能就是“老赖吧吧主”。
所以说,误伤具体项目法人,等同于误伤化债有生力量,是在给化债帮倒忙。
因此,两部门在《通知》中敲定“以项目为载体进行融资协调”,就是出于这一考虑。
其二,通过融资协调机制,将新投放融资专款专用,有利于切实解决“保交楼”问题。
在未厘清集团法人债务与项目法人债务之前,相信不少房企也很容易将新融资款项混为一谈。
由于缺乏精准滴灌管道,融资之后,鬼知道房企拿这钱是“保交楼”的,还是去还到期债的?
如果用作“保交楼”缓则罢了,算是让新融资款项不忘初心;
但如果是直接拿去偿还到期债务,多少有点本末倒置之嫌。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给它融资的银行上哪儿知道它到期债务具体多些?
实在不理解的,可以打听打听谁家有赌鬼,给TM赌鬼还债就这感觉。
所以,这次的融资协调机制,很好地解决了集团法人拿到融资款项后“拆东墙补西墙”的行为。
所谓专款专用,很清楚,今后新晋融资就是奔着消灭“烂尾楼”去的。
其三,通过将债务化整为零,有利于将化债工作落实到具体地方、具体单位。
比如说恒大那2.5万亿天量债务,谁看着谁都得像隔壁吴老二似的吓得直打哆嗦。
就我们杭州,牛了半天,一年GDP也才刚刚摸到2万亿的门槛。
合着杭州1200多万老少爷们不吃不喝、大干快上五个季度才够给它还饥荒。
在这种情况下,你跟我说化解2.5万亿债务,谁来化?怎么化?
现在好了,我要把它切分成1000个25亿,再将责任落实到地方和具体商业银行…
这事儿总有搞头吧?
咱打个比方,一口大铁锅100公斤重,谁抱着它跑也费劲,大概率你还抱不起来。
可这时候要是有人“大锤八十、小锤四十”,把这口大锅砸成100个铁片,一片平均1公斤沉,大伙儿都能健步如飞,是这个理儿没错吧?
之前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单位牵头砸锅,难怪大铁锅在那杵着,大伙儿都拿它没辙。
很幸运,这回住建部和金融监管总局带头抡大锤,让化债工作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富有操作性。
只有这样,化债才不至于越化越多、“烂尾楼”才能无处遁形。

回顾近1-2年来,我们出台了上千项救市政策,无一例外是奔着修复市场信心去的。
在所有的不确定性因素中,“烂尾楼”无疑是最令购房者闻风丧胆的一个。
购房者掏空六个钱包、背上几十年负债把房子买到手,无论涨跌,那是个市场调节的产物。
有房在手,尚能期待周期性潮汐的起起伏伏。
但如若付出两辈子的辛劳,只能买到烂尾楼,那所有的利好与涨跌似乎都和自己无关。
我记得上一个能给大伙儿当头一棒的,还是P2P…
咱们回想一下,2022年以后新房市场信心骤降的引信,其实就是烂尾楼蔓延。
因此,集中消灭“烂尾楼”,绝对不能再拖!
我们团队近期在全国各地考察时也发现一个问题——
不少老百姓对新房最大的顾虑就在这儿,什么国央企?什么大开发商?似乎啥都不如现房最香。
一幕幕的似乎在提示我们,外界普遍在说的什么“需求饱和了”、什么“人口迎来拐点”…显然都没说到点子上。
更优质的城市、更优质的地段、更优质的房产,老百姓的需求还是相当旺盛的。
大伙儿最朴实的愿望,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开发商按时保质保量交付。
这既是大伙儿格外喜欢现房的重要原因,也是二手房交易规模能突破性干到37%的重要原因。
从当前的库存规模与去化流速来看,以“保交楼”为抓手有序推进去库存,已走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全国新建商品住宅库存面积已接近历史峰值,存销比创下历年新高;
全国各能级城市商品房去化周期从2021年下半年后出现激增。
2023年,全国排名前100的房企销售总额是62791亿,较2022年同比下降17.3%。
大家看看下面两张图就知道了——


这样的去化形势必须出现根本性改观,才能维持地方的土地财政与地方就业的基本盘。
此前,全国众多核心城市打开地、房价上限,是改变预期的重要手段;
但改变预期必须以“保交楼”托底,否则,“寒蝉效应”就会无休止地蔓延。
你拿着个“空头支票”塞我手里,还好意思腆着脸跟我吹“房价涨了”…
这不是楼市聊斋是啥?
所以我说:建立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实则为“烂尾楼”敲响了丧钟。
本次融资新政出台,也无意间透露了一个当前房地产市场十分重要的运行逻辑——
从“稳中求进”开始逐步走向“以进促稳”。
2024开年伊始,高层陆续出台了诸多救市政策,力度之猛、出招之频繁,远超2023年。
而且几乎每一项都是奔着去库存发力的。
现在,一条清晰的逻辑链条开始变得无比清晰——
在“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前提之下,
通过财政手段改善供需结构、通过融资手段为去库存注入新动能。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是2024全年去库存浪潮的核心所在。
一切救市举措都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一切涉房KPI都将以此为终极考核。
切割债务风险、融资精准滴灌、集中清算烂尾楼…
既有利于修复楼市信心,也有利于彰显政策智慧与决策定力。
这正是全国14亿老少爷们儿当前迫切需要的利好!
用户10xxx92
运行运行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