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废弃!5000年前安徽尉迟寺遗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文明崩溃之谜?

船长卡戎 2023-12-21 00:22:57

在很久很久以前,也就是夏商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后期。我们的祖先们虽然没有文字,但他们却过着充实而有智慧的生活。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5000年前安徽蒙城的一个叫做尉迟寺的地方,看看那时候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

尉迟寺遗址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考古学家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已经进行了十三次发掘,才把那里的故事一点点揭示出来。他们发现,在距今五千年之后的六百年间,先民们建造了78间房子。这些房子都是用红烧土做的,墙壁厚达50厘米,既冬暖夏凉又结实。

这是一个宜居的聚落群,人们在这里种植作物,饲养各种家畜,生活得十分富裕。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他们还挖掘了宽大的壕沟,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堡一样坚固。

考古家们通过对古文化沉积层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中,揭示了尉迟寺大汶口文化时期人群的迁徙与演变的秘密。在距今5050年前,第一批大汶口人来到了尉迟寺,他们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始了新的生活,就像我们小时候搬家一样,带来他们的一切。

大约过了100多年,这个地方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像一个大家庭一样热闹非凡。可是,好景不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也逐渐减少。就像一部历史剧,有人来了,有人走了,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故事。

在距今4700年左右,第一批大汶口人决定离开了。就像老话说的,“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很快又有一批大汶口人来到了尉迟寺。但是,他们也没有在这里长久停留,只是短短的100年后,他们也离开了。

专家分析:尉迟寺遗址是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被有意识、有计划废弃的。居民们因为不便携带或不愿携带日用陶器,于是把它们几乎全部留在了房屋里。根据挖掘报告显示,尉迟寺遗址房址出土石器仅91件,整个遗址的器物总数为1077件,其中陶器占88%。专家推测948件陶器接近聚落废弃时居住人口的日用陶器总数。当聚落居民迁徙时,可能因不便携带或不愿携带,将这些陶器弃置在房屋中。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们的离开非常匆忙,甚至没有带上所有的物品。也可能是遇到了什么突发的困难,或者是其他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尉迟寺的文化和经济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也随之消失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离开这个曾经其乐融融的安全城堡呢?

中国科技大学的孙立广教授,通过对尉迟寺遗址的古生态研究,或许为我们揭示了这场变故的真相。原来,这一切都是因为地球气候的突变。在距今4400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没有水了!土地变得非常干旱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树木开始凋零,动物们都离开了这个地方,田地里的庄稼也长不出来了。这场变化如此剧烈,只能离开家园。

据孙教授研究:中国的大地上有两个地方,一个叫做尉迟寺,另一个在贵州荔波的董哥洞。这两个地方相距1300公里,但它们的古气候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董哥洞,有一种叫做“气候石笋”的奇特自然现象。洞里的石笋形成于距今12万年到13万年前,就像是个日记本,记录下了古气候的点点滴滴。这些石头相互印证了一个事实:在距今4400年左右,现在的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干冷时期。

再来说说距离尉迟寺约800公里的北方黄土高原吧。科学家们也发现了一些线索。公元前2300年以后,那里的气候也开始变得干冷。短短300年里,北方的农田逐渐荒芜,原本绿油油的农田变成了后来的牧场。

在距今4400年的那一天,气候骤然变化,如同天翻地覆。钱塘江流域的良渚,曾经的繁华都市,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江汉平原的石家河,曾经的文化中心,如今只剩下遗址的痕迹;黄土高原上的神木石峁,曾经的文明瑰宝,如今也只剩下历史的痕迹。尽管这些文明已经消失,但它们留下的遗存却固化了当年的辉煌。每一块石头,每一片陶片,都承载着那个年代的文明。

4 阅读:1449
评论列表
  • 2024-01-18 21:42

    地球跟着太阳围着银河要转,也有四季

  • 2024-01-07 11:37

    那个时候也有文字,怎么可能没有文字,文字是逐渐发展起来的。又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发展的。

船长卡戎

简介:上班带娃看书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