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仙游县的园庄镇云峰村是处风景优美,人文荟萃的古村。云峰村位于园庄镇西北侧3.5公里,处于宫兜、高峰村委会之间。村内有一座始建于明代,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重建,2001年得以重修的郑氏宗祠。

郑氏宗祠位于云峰村的中枢,环境清幽典雅,地理位置绝佳,是块风水宝地。祠堂面朝峰峦叠秀的朝天岭,后倚巍峨挺拔的寨头山,左有威武奇峻的虎头山雄峙,右有活灵活现的九龙山环护。这是一座祭祀和纪念“南湖三先生”及园庄郑氏历代先贤的祖祠,宗祠坐壬寅向丙申,占地面积849平方米,建筑面积587平方米。为三进三开间两天井的悬山顶木砖石结构,红砖青瓦覆顶,燕尾脊。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规整对称主次分明。设有前厅庑廊、天井、穿堂、祖厅、厢房等,逐进递高,进与进之间以天井间隔,庑廊相贯通。


宗祠开辟有大门和左右边门,呈一字型排列,门前檐廊用红漆木栅栏进行围护。檐下排廊设有装饰用的花篮吊筒,朱漆金饰,十分精美。梁、枋等木构建,红漆贴金,精雕细刻,内容丰富。门墙为石构,集浮雕、隐雕、镂空雕等多种石雕艺术于一体,雕工细腻、图案栩栩如生。大门绘有一对威武门神,护佑一方平安,在大门左右立一对抱鼓石,鼓身立于须弥座上式样传统、古朴。大门门楣上镶嵌“郑氏宗祠”金字石匾,两侧楹联:“荥阳衍派家声远,通德传芳世泽长”,道出了云峰郑氏衍派世系。

走进祠内,只见祠内大厅宽敞明亮,金碧辉煌,浑厚大气。厅顶梁架为穿斗抬梁式混合木构架龙墩、斗拱、桁梁、雀替、门簪等皆红漆披金、精雕细镂。厅内立柱上半截为粗大的原木柱,柱基为圆形花岗岩石柱。厅堂高悬“通德贞享”“福慧贞泽”等多面牌匾,均黑漆镶金,饰以腾龙。祖厅左右建厢房正中置神主龛,供奉先祖牌位。


云峰郑氏宗祠始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刚开始只建有神殿一座。到了清道光年初,族人鳌峰寨武举人郑团主持扩建,此后历代均有修葺。到了民国初期军阀割据,社会动乱,宗祠一度遭受破坏,后在大埔村郑明川、义路村郑松如等族人主持下得以修缮,使之恢复原貌。解放后宗祠被收为公用,处于无人管护,损伤颇大。改革开放之后宗祠回归郑氏族人,族人进行了修建。1996年,在宗祠董事会郑玉清、郑成光、郑金莲、郑任民、郑必荣、郑玉水等人的倡议下,各房族亲积极响应,慷慨解囊,重建宗祠。历经数年,工程完竣。云峰郑氏宗祠每年的二月初十日定为宗祠祭祖日,族人非常重视,各房族人不远万里都赶来祭祀,整个仪式十分隆重。

园庄郑氏是开莆来学“南湖三先生之郑庄、郑淑的后裔。开基祖为郑崇渊、郑伯煌。其中,郑崇渊系漳浦迁入,郑伯煌由白叶迁入。园庄郑氏现有后裔一万多人,分布在海内外各地。园庄镇辖下24个村落皆有散居的郑氏后裔,亦称“二十四郑”园庄。郑氏历代以来注重教育,所以自古人才辈出,在古代与近代知名人物有明代进士、官居兵部尚书兼都察院石都御史,闽浙总督兼福建巡抚的郑在宣;清代武举人郑团;民国时期任福建省代省长的郑杰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