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房地产的时候,我们总是很难避开一个问题:房地产到底是不是支柱产业?
以前我们通过数据来说明房地产已经拖了经济的后腿,其支柱产业的地位正面临威胁。
其实从全球来看,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都是其支柱产业,主要原因出了它对GDP增长、财政收入和就业有着直接且巨大的支撑作用。
它自身形成的绵长、复杂、交互影响的多层次、立体性产业链体系与资本流动在一国经济中占据着战略地位。说白点就是房地产行业与其他行业牵扯的太深,比如家电、家具、装修、建材、钢铁等等。
正是因为房地产不仅承载着现代经济运行所需的基础条件——土地开发的功能,也提供了房地产这种人类最大宗的、直接占据现代社会财富价值七成以上商品的交易系统,更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巨大而广泛的应用场景。
如今的楼市数据可以说是冷热不均,总体来看今年前十个月的数据下滑了不少,但是单看十月份的数据又好转了不少,甚至一些城市的网签数据创下了近三年的记录。
这主要是最近一段时间楼市“大招”再次启动,所谓的大招就是城中村货币化安置。
早在10月17日,住建部、自然资源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召开了促进房地产稳定的会议。
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据调查,全国仅35个大城市待改造规模就有170万套,其他城市也有改造需求。全国城市需要改造的危旧房还有50万套。
然后到了11月15日,这个救市“大招”再次加码,住建部联合财政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各地进一步做好城中村改造工作》,这次的《通知》主要从3个方面做了改进:一个是城中村的改造范围扩大,其次城中村货币化安置的门槛更低,最后城中村改造的政策力度比如财税、土地、金融等方面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其实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就宣布重新启动棚户区改造(简称“棚改”),为楼市注入新的变量。
此次棚改的重点是针对超大、特大城市的城中村改造,政策明确了三种实施方式:
对符合条件的区域进行彻底拆迁后重建,改善整体居住环境和城市面貌。
针对无需拆迁的城中村进行常态化整治,例如优化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等,确保现有住房可以继续使用。
对部分需要拆迁但又需保留部分功能的区域采取拆迁与整治相结合的方式。
这一分类既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又着眼于城中村复杂多样的实际情况,力求通过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同时保障城中村的功能多样性。
与以往注重大规模拆迁重建的棚改不同,此次改造以整治为主、拆迁为辅,大多数房屋将在提升居住条件的基础上继续保留,成为满足刚毕业大学生和中低收入人群租住需求的保障性资源。由于改造方向主要聚焦于居住环境改善和功能提升,对商品房市场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
当然,不排除部分城市可能采取更激进的措施,进行大范围拆迁重建。这种情况可能会在局部地区推高房价,但总体来看,政策初衷是避免楼市过热,因此其影响范围和程度都将受到严格控制。
棚改政策的重启,不仅是改善城中村居住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稳定房地产市场和促进城市更新的战略选择。通过引导资金流向租赁市场与城中村改造,政策将助力解决大城市住房保障问题,同时推动城市功能优化和空间布局调整。
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与方式。若改造过于激进,可能对楼市供需关系造成短期冲击;而执行不力则可能难以实现预期目标。
因此,平衡拆迁与整治、确保改造资金的可持续性以及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将是未来政策落地的关键。
此次棚改的重新启动为楼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提供了更大保障。尽管短期内对房价的影响有限,但其对租赁市场和城市更新的长期意义不可忽视。
在政策逐步落地的过程中,市场参与者需密切关注政策执行的具体细节,合理调整策略,以适应楼市发展的新阶段。
形势早已巨变,房子那么多,现在把钱变成房容易,但是要把房变回钱可就难了。房价高对大家都不好(炒房客除外),最终买单的都是老百姓。很多人只看到价格到哪了,而很少考虑它到时能不能卖出去,好不好卖。房子是商品,卖不出去喊破天都没用,所谓的房价都是虚数,要有人买你的房才行。不管哪个城市,房子都是越来越多,叠加人口出生大幅暴跌,只会越来越难卖,越来越不值钱。越到后面剩下还没买房的往往越没钱,购买力越弱,都不知道你转手要卖给谁,卖给有钱人?他们都很多房等着卖呢。就算他们有改善需求,一般也会优先考虑买一手新房,而不是二手房。房子实际建造成本是非常低的。有人说土地贵,房价都跌了土地不跌吗?不肯卖?你爱卖不卖,不卖拉倒,别以为大家不知道,卖地是来钱最快的,也是最好赚的。房价低才能真正释放消费力,毕竟买房是大宗商品大额支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急的是卖房的人,没钱的人才急。对于买房的人不用急,手里有钱不用怕,有钱还怕买不到房子吗?有钱随时可以买到房,有钱想买哪里都行。)
肇庆城区有相当一部分三四十楼龄的预制板房都没有话比拆迁的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