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篇】艾森豪威尔9:霸王行动前,盟军对战局的评估并不乐观

巴巴维维 2024-07-01 08:27:43
【人物篇】艾森豪威尔9:霸王行动前,盟军对战局的评估并不乐观

霸王计划制定之初,根据盟军情报部门的数据,德军在法国共有60个师,其中装甲师有10个。盟军计划登陆的法国西北部地区是德军防御的重点,那里部署有德军40个师,其中包括9个装甲师。

在D日当天己方将获得兵力优势。但凭借法国境内密集的公路、铁路网络,预计德军将在D+1日向登陆地区投入9个师,D+2日将投入13个师,其中包括全部的装甲师。

如果是这样的话,盟军将很快失去兵力优势,滩头必然是一场血战。盟军被赶下大海并非杞人忧天,所以必须设法消除德军的优势,确保登陆取得成功。

此外,诺曼底登陆地区是在德国占领的法国,当地人的态度至关重要。在德战区,法国几乎所有抵抗组织都听从“全国抵抗运动”的指挥,自该组织领袖、戴高乐的助手穆兰被捕遇害后,该组织有“赤化”的倾向,但依旧听命于戴高乐。

如果盟军在法国想要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就必须争取戴高乐,但英美的贪婪和法国人的警惕是这种合作关系的阻碍。

如何排除困难?如何化解矛盾?是摆在霸王行动决策者和执行者面前的一道道难题。

霸王行动一旦成功实施,它对欧洲战场乃至整个二战战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对于德国人来说,苏联人在东线前进的脚步已经无法阻挡,若西线再遇强敌,自己将陷入两线作战的绝境。

在盟军内部,渴望指挥这次行动的人大有人在——谁会拒绝留名青史?艾森豪威尔虽然在过去的北非和地中海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但那没有为他赢得足够的威望和资历。此外,英国人又在打着小算盘——该轮到英国人出一次风头了吧。

丘吉尔属意英国陆军总长艾伦·布鲁克,他是英国最有资历的将领,在英国人气最高的蒙哥马利也不过是他的学生。

1943年8月,美英首脑在加拿大的魁北克举行会议,商讨盟军下一步的进攻方向。临行前,丘吉尔就暗示布鲁克,他会向罗斯福提出由布鲁克担任“霸王计划”的总指挥。

然而罗斯福拒绝了。丘吉尔给出的那些关乎人情世故的理由显得幼稚可笑。客观事实是,英国当时的兵源已经枯竭,预计登陆法国的盟军部队大多数是美军,海军投入的舰船则相当,空军也是美军占多数。不仅如此,行动所需的物资也几乎全部由美国人提供。这种情况下,如果让英国人担任最高指挥官能服众吗?

没能获得指挥权的布鲁克后来在日记中大倒苦水,他指责丘吉尔“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朋友”,还把一些陈年旧账翻了出来。从那以后,布鲁克就跟丘吉尔离心离德,甚至时常当众顶撞他。

“美英之争”变成“美国内战”后,大多数人都认为现任陆军总长马歇尔是最合适的人选。

知情人都清楚,艾克虽然在北非和意大利获得了成功,但他的几位英国副手都不服他。回到英国本土后,想必对方更不会给艾克好果子吃。马歇尔不仅在美军内部如同教父一般,在盟军中也拥有极高的威望。所以可以毫不客气地讲,由马歇尔出任盟军最高司令,他一定比艾森豪威尔干得好。

于是小道消息开始满天飞,有人说艾克即将调回国内,接替马歇尔出任陆军总参谋长,而马歇尔则会飞赴伦敦,指挥盟军空前,也是绝后的军事行动。

艾森豪威尔很清楚自己争不过老长官,他私下跟参谋长史密斯说:“如果我要回到华盛顿坐办公室,我会把你带上的。”

最终的结果已经被世人熟知,1943年底,罗斯福借道北非赴德黑兰开会时,和艾森豪威尔举行了一次单独会谈。德黑兰会议期间,约瑟夫大叔得知霸王行动还没有确定最高指挥官时提醒罗斯福:“现在还不敲定人选,那行动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返回美国时,罗斯福再次召见艾森豪威尔。几天后,他公布了最终的人选。

罗斯福后来给出了解释,他收到国会军事委员会递交的建议书,称“马歇尔对国会所起的作用很大,华盛顿不能没有马歇尔”。

美国功勋将领潘兴也致信罗斯福,称“调离马歇尔将是我们军事政策中一个基本的重大错误。”

罗斯福在宣布任命前,也找马歇尔谈过,他附加了一条带着感情色彩的理由:“你不在华盛顿会让我感到不安的。”

(谁能告诉我——马歇尔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

霸王计划并非横空出世,他的蓝本正是1942年初,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制定的“围猎计划”。接手制定新计划的是英军中将弗雷德里克·摩根。他于1943年底提交了“霸王计划”的最初草案。

在选定登陆地点上,摩根认为必须符合三个条件——该地处于从英国机场起飞的航空兵作战半径之内,这样可以确保盟军保持绝对的空中优势,而这一点依靠对气候条件依赖极大的舰载机是做不到的;海上航行距离应尽可能短,这样才能确保后援部队和物资尽快送上欧洲大陆;最后一点是登陆地区附近必须有大型港口,因为滩头的物资转运能力太差,无法长期维持登陆部队的消耗。

基于上述三点,“围猎计划”选定的塞纳河以北地区被否决了,因为那里没有大型港口。最后留下的备选项只有两处——加莱和诺曼底。

摩根倾向于诺曼底,因为除了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外,诺曼底地区有更便利的公路和铁路网,同时还是德军防御相对薄弱的地区。

在投入的兵力上,摩根认为至少要达到26~30个师。D日当天,抢滩部队为3个师,并在德军防线的浅纵深空降2个旅。

在登陆时机的问题上,他规定的时间是1944年5月初。

此外他提到应在诺曼底地区抢建两个人工港,以弥补盟军夺取瑟堡港之前的运输压力。

艾森豪威尔赴任伦敦前就在阿尔及尔看到了摩根的计划。他和蒙哥马利、丘吉尔等人一致认为——登陆地带的选择没有问题,登陆的时间也没有问题,但摩根的手笔有点小了,盟军必须扩大登陆区域,增加抢滩部队的规模,做好德军疯狂反扑的最坏准备。

1944年1月14日,艾森豪威尔率领的参谋团队离开阿尔及尔,在一片浓雾中抵达伦敦。在不久前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上,决策层已经确定了霸王行动的指挥机构人选——总指挥艾森豪威尔、副总指挥特德(英)、参谋长史密斯(美)、副参谋长摩根(英)、地面部队总司令蒙哥马利(英)、空军总司令马洛里(英)、海军总司令拉姆齐(英)。

此外,会议还确定:登陆初期的地面部队统一由蒙哥马利指挥,待美军部队陆续上岸后,将成立第12集团军群,由布莱德利出任集团军群司令。蒙哥马利则继续担任英军第21集团军群司令。

艾森豪威尔赴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非常棘手。

美英都提出过一种设想——盟军在法国西北部登陆的同时,是否可以在欧洲的另一个地方实施辅助登陆。

英国人希望第二处登陆地点在亚德里亚海。美国一听就明白了对方的意图,亚德里亚海在哪?在意大利亚平宁半岛和巴尔干半岛之间。从这里登陆的意图很明显——向东攻占巴尔干半岛。英国人嘴上不承认,但盟军从这里登陆再北上纯粹是自找麻烦,因为北面就是阿尔卑斯山,想要从那里进入欧洲腹地谈何容易,更不要说和霸王行动遥相呼应了。

美国提出在法国南部登陆,也就是代号“铁砧计划”。法国南部地形开阔,德军的兵力薄弱,而且在夺取马赛这样的大型港口后,可以极大改善盟军的后勤补给问题。两支登陆部队一南一北,呈掎角之势,也可以在法国迅速打开局面。

反对同时实施霸王行动和铁砧行动的声音很大,其中包括美军内部的声音。原因简单——盟军现有的能力无法支撑同时实施两个大规模登陆行动。

铁砧行动最大的支持者是马歇尔。他反感英国人,但支持罗斯福制定的“欧洲优先”原则。

马歇尔不清楚盟军在西线的实力吗?当然不会。同时实施两次大规模两栖登陆缺少的是海军舰船,英国人已经罄其所有了,但美国并没有,另一支强大到无畏的海军力量正活跃在另一片海洋上。既然太平洋最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那为什么不把“欧洲优先”贯彻得更彻底呢?

没有资料表明马歇尔跟罗斯福谈及此事,艾森豪威尔给马歇尔发去了一份电报中有一句话很值得玩味:“从铁砧行动发起进攻之日后的60天里,它会把盟国所有的力量都吸进去。”

最终马歇尔也放弃了,但这种妥协是有限度的。诺曼底登陆两个月后,盟军在法国南部实施“龙骑兵行动”,也就是“铁站行动”的后续版本。

龙骑兵行动进展极为顺利,德国人在西线只能挡住一路盟军,对于从法国南部登陆的盟军部队则无能为力。一向视撤退为背叛的希特勒也不得不下令,让西线德军G集团军群北撤,把整个法国南部让给盟军。

不过龙骑兵行动最重要的预期没有达成,盟军的后勤补给难题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得到改善,直到1944年底,荷兰安特卫普港全面投入使用才解决了盟军的这个难题。

艾森豪威尔遇到的第二个难题事关空军。

在英国本土,盟军的空军部队构成颇为复杂。美国派往英国的航空兵部队包括刘易斯·布里尔顿指挥的第9航空队和卡尔·斯帕茨指挥的第8航空队(战略轰炸部队)。英国早在二战之初就成立了本土空军司令部,下辖战斗机司令部、轰炸机司令部和海岸司令部等一众职能指挥机构。

上述部队中,由斯帕茨领导的美军第8航空队和哈里斯领导的英军轰炸机司令部一直担负着对德国本土实施战略轰炸的任务。两位空军指挥官都是坚定的“制空权理论”的支持者,相信通过战略轰炸就可以逼迫德国人投降。

艾森豪威尔不认为仅仅依靠战略轰炸就能打败德国,他坚持最终的胜利还是要依靠一场场在地面取得的胜利。所以他提出把两支轰炸机部队纳入自己的指挥范围,并修改他们的作战任务,暂停对德国城市、工业区的无差别轰炸,改为对法国境内的公路、铁路、桥梁、机场、枢纽等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并以此达到瘫痪德军交通线的目的。

他提醒参谋长联席会议的上司们,破坏了德国人的交通线,就可以迟滞他们向法国调动增援部队,减少前线获得补给的数量,也可以减缓德军的机动能力,为抢滩部队减轻压力。

丘吉尔不愿意把英国战略轰炸司令部的指挥权交给西线盟军司令部,他一直劝说艾森豪威尔,允许哈里斯的部队享有独立的行动权。马歇尔支持艾森豪威尔,逼迫丘吉尔做出部分让步——英国轰炸部队隶属于西线盟军司令部,但涉及英国轰炸机司令部的作战计划必须提交到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并获得批准。

艾克不肯,他威胁说,如果英国扣住轰炸机不放,拒绝把全部力量投入到霸王行动中,他就干脆辞职回家。

丘吉尔随即第二次做出让步,同意艾森豪威尔“监督轰炸机部队的权力“。这一次马歇尔就直接怼了回去,要求把”监督“直接改为”指挥”。

1944年3月22日,艾森豪威尔正式致信美英参谋长联席会议,如果空军的指挥权问题得不到解决,他请求离职。

问题又兜兜转转扯了很多次皮,才最终按照艾森豪威尔的意思办。

美军第8航空队司令斯帕茨也不省心。他鄙视西线盟军空军司令马洛里,扬言“绝不会接受马洛里的领导”。

艾克给自己的同胞开了绿灯——斯帕茨可以直接接受自己的领导。

艾克遇到的第三个难题是法国人和戴高乐。

艾森豪威尔很清楚,如果要得到法国人的支持就绕不开戴高乐。后者也渴望拥抱盟友,但他希望自己是以一个大国领导人的身份融入其中,而不是一个流浪儿跟着主人回归。

落魄的人最怕被人瞧不起,更何况有人真的瞧不起他。戴高乐高傲、敏感,他遇到的阻力又是他无法撼动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罗斯福有一群“近臣”,其中有两个常年跟法国人打交道,他们是担任美国驻北非贸易代表墨菲和担任法国维希政府大使的里海。这两个人都长期跟戴高乐的对手相处,自然也耳濡目染地反感戴高乐。在他们的熏陶下,罗斯福也就对戴高乐抱有成见。

导致罗斯福和戴高乐关系恶化的是发生于1941年12月的“圣皮埃尔岛事件”。那一次戴高乐没有跟美国打招呼,就武力夺回了由维希政府控制的、位于加拿大东海岸附近的圣皮埃尔岛。

在这之前,美国和自由法国之间有约定,不可以在北美地区使用武力。所以听说戴高乐命令手上的海军擅自行动后,罗斯福将其视为背叛。而他平生最痛恨背叛!

从那以后,罗斯福和戴高乐的关系就从未改善,两方的决定和意见也往往在互不信任的情况下过度解读。

艾森豪威尔知道问题的根源。1944年1月12日,他利用赴伦敦履新前的假期返回华盛顿,并拜会了罗斯福总统。

艾克汇报了自己与戴高乐之间数次交谈的结果——对方愿意为盟军提供支持。艾森豪威尔还向罗斯福解释了跟戴高乐加强合作的好处——盟军登陆后可以得到法国民众的支持,从当地人那里获取德军的情报,还可以在行动前,让法国人从事破坏行动。

艾森豪威尔还拟制了一份协定:法国抵抗运动将接受盟军司令部的领导,他则承诺将有法国部队参加解放巴黎的行动,并承诺法国全国解放委员会负责法国解放区的行政管理事务。

可惜的是,艾克没有说服总统。与法国的关系问题也成为盟军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难题。

一场欺骗行动也在同步进行着(代号“刚毅计划”)。

英国人的小聪明终于用对了地方,为了制造盟军将在加莱登陆的假象,英国情报部门用道具制造了逼真的大型军事设施,还邀请英国国王出面配合整个行动。由巴顿指挥的一个集团军群司令部也出现在公众面前。

艾森豪威尔曾受邀参加一个油料码头的建成仪式,他还煞有其事地发表了一番演讲。德国的空中侦察只能在10000米以上的高空进行拍摄,他们根本发现不了其中的纰漏。

艾森豪威尔还专门下达过命令——每向诺曼底投放一吨炸弹,就要向加莱投放两吨。

自1944年4月1日至诺曼底登陆前,西线盟军累计损失官兵1.2万人和2000架飞机,其中为了制造“盟军在加莱登陆”的假象就损失兵员达8000人。

上述努力没有白费。

盟军最终为霸王行动准备了288万人的兵力、5000艘军舰、4000艘登陆艇和13700架作战飞机。其中地面部队在D日将有8个师投入战场(5个师负责抢滩登陆,3个师实施空降)。

通过空中破袭战,法国境内的道路以及德法之间的主要道路遭到彻底破坏。桥梁、车站、机场也几乎全部瘫痪。破袭和欺骗的效果如何呢?D日德军抵抗登陆的只有1个师;D+1日是4个师,而非预计的9个;D+2日是7个师,其中装甲师只有3个,而预计是13个师,其中10个是装甲师。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就一直保有兵力上的优势,这与战前制定的针对性措施取得的良好效果是分不开的。

法国人给予了盟军巨大支持。比如盟军第3集团军向布列塔尼半岛挺进时,法国抵抗组织迅速解放了半岛90%的领土。比如巴顿嗅到“法莱斯口袋”的肉香时,也是法国人协助提供了最初的情报。

2 阅读:120

巴巴维维

简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