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同不相为谋,本质到底是什么呢?很多人把这事儿说的很高尚,说到底再好的说辞,也都是为了掩盖背后的真相,不至于听上去那么直白罢了。所谓合作的基础,就是利益一致,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具有相同利益的人,才会走到一起,而不是其他的原因,你说信仰也可以,只不过最终都会落到两个字上面来具体的解释,那就是:利益。
很多人不敢谈利益,也有些人不屑于谈利益,实际上这些人都是两个字:矫情。无利不起早才是真相,你辛辛苦苦不就是为了那点蝇头小利吗?起早贪黑就是为了避免到了关键时刻囊中羞涩。因此,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必须要向其他人借钱的时候,我才发现那些人是你真正的朋友,那些人是所谓的朋友。一类人直接不借,很绝绝,不给你继续说话的机会,对于这类人我只能一声叹息,但是他们活的还算是真实,也算是坦荡,至少不会虚头巴脑的说一些听上去暖心,实际上空洞和无用废话;第二类人也是不借,但是要“委婉”的多,他们通常不会直接拒绝你,而是对你说很多话,当你认为没问题的时候,开始对你大吐苦水,说自己如何如不容易,然后结论是不借;第三类人会借给你,但是不会借太多,因为他们有顾虑,害怕钱借出去就打水漂了,对于这类人,我会说我还有个小房子,有偿还能力,用来打消他们的顾虑;第四类人才能称之为朋友,他们不担心也不会计较你的偿还能力,而是直接借给你,并且会告诉你,如果还不够,他会来想点办法解决的。他们帮助你度过危机,是因为他们知道一个道理,都是普通人,如果不互助的话,我的今天可能就是他们的明天!
谈感情除了亲人外,都是耍流氓,这里的亲人只包括血肉至亲,简单点就是父母对子女的关系,如果从儿女的角度出发,也是做不到哪怕是对等的付出的。至少自从我做了父亲后,才知道了自己对于孩子的爱这个东西,确实是无法用纯粹的利益来衡量的,我对他的付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有什么回报,一切的初衷都是为了让他活的更好!
中国历史上,因志同道合而走到一起的人,更是不胜枚举!首先我们来看看汉高祖刘邦,这个很多人眼里的市井之徒,和他的那些狐朋狗友们!
提到刘邦,他的身上有很多一般人眼里的不能理解,怎么说呢?首先是出身,一个小地主出身的人,是怎么在沛县还可以一呼百应的呢?大家为何推举他做老大,而不是当时沛县的主吏,刘邦的老上级萧何呢?第二刘邦一个痞子无赖,是如何击败战无不胜的西楚霸王项羽的呢?仅仅是因为重用了韩信吗?除了人们所熟知的“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外,今天我们来重点看看刘邦是如何运用“志同道合”这个有力武器,把所有的资源整合在一起的!
首先是年轻时,刘邦就要求父亲刘太公送自己去读书,在读书过程中,不仅开拓了眼界,还和发小卢绾间关系更加紧密,有了个生死弟兄,这是非常重要的。卢绾是可以随意进出刘邦大帐的人,除了他之外没有第二个人有此特权!接下来就要四处游历了,刘邦当然不会忘了卢绾,这个兄弟尽管不太争气,却是自己从小到大的铁哥们儿,父亲刘太公和卢绾的父亲卢太公又是世交。从表面上看,刘邦处处照顾胆小怕事、毫无能力的卢绾,实际上他是通过自己的这种方式,来维持刘氏和卢氏的关系,这是他们刘氏在丰沛之地安身立命的基础。
刘邦得天下后,分封的诸侯王中,大多是实力雄厚而不得不封的,只有一个例外那就是卢绾。卢绾是因为能力不济,而刘邦要非要封他为王,并为封他为王,疯狂的创造条件,是刘邦感念旧情吗?当然不是!在帝王眼里,哪有什么情义?刘邦这么做,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只要效忠于我刘邦,你就算没有什么能力,我一样可以把你捧上天!这和战国时期,燕昭王修建黄金台是一样的,没有黄金窝,引不来金凤凰!
但到了刘邦晚年,吕雉主持大局,卢绾看到藩王们一个个被诛杀,他也开始害怕了,生怕刘邦的屠刀砍到自己头上,于是他选择了和匈奴人勾结,其目的就是为了自保。这个时候的卢绾,已经不是和刘邦穿一条裤子的发小,而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了,作为异姓诸侯,他的结局已经要比汉初三将强的多了。
第二个是对待雍齿的态度。提到雍齿这个人,刘邦就恨得牙根痒痒,因为从一开始雍齿就看不起刘邦,毕竟雍齿和王陵才是丰沛之地的大佬,在他们眼里,刘邦不过是个小混混而已。所以刘邦在沛县起兵后不久,就后院起火,雍齿把他的地盘直接送人做了个人情。雍齿从头到尾都看不上刘邦,就算刘邦做了皇帝,他也不服不愤的。按道理,刘邦早就应该砍掉他的脑袋泄愤,但刘邦并没有这么做。那是因为刘邦这个人听人劝吃饱饭,为了更大的利益,他没有的雍齿下手,反而封雍齿为什邡侯。
一切还得从刘邦得到天下后,分封诸侯开始说起。在他封了萧何、曹参等人后,还是有很多功臣勇将没有被封,毕竟封侯的数量是有限的,而刘邦手下的人实在是太多,那些没有得到封赏的人,整天聚三五成群的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从大殿上看着他们的身影,不禁有些纳闷,便找来张良问,“这些人在背后议论什么,看上去鬼鬼祟祟的!”张良说:“陛下,他们在一起议论造反的事情呢!”刘邦瞪大了眼睛,“我对他们这么好,他们居然要造反,一起来反对我?”张良说:“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些人跟随您,就是要求个封侯拜相,而您要的是天下,因此得天下前,大家相安无事,但如今天下已定,位置就那么多,肯定是不够分的,他们看到有人被封,自然心里不平衡,同时又看到您处理了异姓诸侯,自然人人自危,担心您对他们秋后算账,因此,才决定铤而走险,赌一把!”
刘邦心里想,你还给我卖关子,他对张良说:“子房你说的很对,但我具体应该怎么办,才能解除眼前的这个危机呢?”张良说:“这件事并不难办到,就看您想不想了!”“你快说快说,和我还这么见外吗?”张良停了一下,而后问道:“您最狠那个人?”刘邦犹豫了一下,“是雍齿,这个家伙从一开始就看不上我,后来又接二连三的背叛,要不是看在他多次立功的份上,我早就要了他的命了!”张良差点笑出声来,不过又强行忍了下去,“立刻封雍齿为侯,这样那些担心您对付他们的人,就都可以安心了!”
说干就干,第二天的朝会上,刘邦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封雍齿为什邡侯。雍齿自己都很诧异,本来刘邦不杀了自己,他已经是很意外了,现在居然封自己为侯,这真是意外之喜呀!而其他没有被封的人,不仅都放下了心中大石,互相说:“连雍齿这样的人都能被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他们放下心来,只要刘邦不对付他们,不封侯也没啥,人最重要的是活下去,然后才是更好的活着。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很多人就释然了,也就不会再去纠结了。
接下来说说萧何。萧何月下追韩信,其大家所熟知的故事,很多人的概念里,韩信是兵仙,张良是谋圣,似乎只有萧何名不符实,不过是个沛县小吏,有什么过人的能力,可以成为“汉初三杰”之首呢?看懂了萧何的人生底色,你才算是看懂了人生常态,张良和韩信,都被人当成神一样去膜拜,但除了膜拜之外,你能跟他们学到什么呢?学不来,但萧何却是实实在在的,你可以从他的身上学到很多。
当刘邦还没做沛公的时候,萧何作为刘邦的上级,就处处维护刘邦,给人的感觉是萧大人是不是太谦卑了。这不是谦卑,而是智慧,因为在萧何看来,刘邦这个人能成事儿,自己投资刘邦,是个稳赚不输的买卖!刘邦出差,大家送他盘缠,萧何送的最多,别人送几十、一两百就算不少了,萧何直接给五百钱,他处处让刘邦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萧何没有上阵杀敌的能力,他就把族里的青壮之士全部派到前线,去支持刘邦的军事行动,自己则在后方辅佐太子,为在前线的刘邦提供源源不断的补给和兵源。
但是刘邦得天下后,对于萧何也有了杀心,毕竟萧何的势力很大,很多人都是他一手提拔的,包括韩信在内,更是唯萧何马首是瞻。但萧何做事滴水不漏,想找到他的问题,并不是那么容易,刘邦为此确实费了一番心思。刘邦多次慰问萧何,给他各种待遇,这让萧何意识到:刘邦对自己已经开始有猜忌之心了。怎么办?坐以待毙还是反戈一击,坐以待毙是蠢人,反戈一击也不高明,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让刘邦意识到自己没有威胁,从本质上来讲,自己和刘邦还是“志同道合”的!
萧何开始故意贪腐,败坏自己的名声,老百姓开始发现萧大人变了,称赞萧何的声音变少了,指责萧何的人变多了。刘邦一看正中下怀,于是把萧何下狱,问成了死罪,就等着秋后问斩了。萧何身陷囹圄却并不担心,他早就想好了对策,通过刘邦身边的近身之臣张都尉,把自己的话,转告给了刘邦。刘邦放过了萧何,并不是因为萧何有功,因为刘邦意识到:萧何尽管和自己已经不是志同道合,但很多人和萧何是志同道合的,也就是利益一致的,动了萧何就是动了他们这群人的奶酪,比如张都尉就是刘邦的贴身宿卫,但他却是萧何的人,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接下来说说韩信之死。韩信死的本质是因为他是个孤臣,不想被任何人所驱使,因为他一辈子都被人安排,最后终于想自己做一次主了,拒绝了吕雉的拉拢,又和萧何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样的人,有谁会去救你呢?当樊哙邀请韩信吃饭时,樊哙的态度很谦卑,一口一个大王,你说是樊哙谦虚,还不如说是吕雉的授意,汉初三将里,韩信的能力无疑是最强的,因此吕雉很想把韩信纳为己用,但是韩信拒绝了吕雉的美意,当他走出樊哙家的时候,仰天长叹道:“想不到我韩信,如今竟然沦落到只能和樊哙、周勃这样的人为伍的地步了!”
当吕雉找到萧何时,萧何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和吕雉合作,他看得清形式,和韩信一起只能是死路一条。作为功臣之首,这点觉悟还是有的,萧何提起笔来,给韩信写了一封信,正是这封信,最后要了窦婴韩信的命!萧何在信里写道:“如今陛下凯旋而归,大家都来祝贺,你就算身体有病,也要勉为其难,这才是做人臣的本分!”韩信看了萧何的信,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进宫有死无生,但是萧大人让自己去,为了报答萧何的知遇之恩,自己不能不去,即使那意味着死亡,他也选择义无反顾!当韩信走进未央宫大门后,萧何早就跑得不见踪影,韩信露出了不屑的笑容,这个尔虞我诈的世界,我早就厌倦了,到底是吕雉还是刘邦出手,都已经不重要了,总之我解脱了,不用再看任何人的眼色,我终于自由了!我们常人眼里的死亡,对于韩信来讲,未尝不是一种选择和解脱。
刘邦要杀樊哙,肯定不是樊哙勾结匈奴的问题,而是樊哙是吕氏中掌控兵权的大将,这样的人威胁太大,不除掉就有颠覆刘氏的危险,因此,为了以防万一,樊哙不得不杀!但是刘邦精心挑选的陈平和周勃,却没有按照刘邦的意思去办,他们看清了形势,刘邦已经行将就木,未来大权必然落到吕雉手里,杀了樊哙就成了吕雉的死敌,那不是自寻死路吗?陈平当然不傻,周勃也是一样,因此,他们选择了最稳妥的办法,那就是把樊哙押解回京,让刘邦自己处置。这样樊哙死与不死,都和他们无关,他们只是执行命令而已,刘邦和吕雉都不得罪。
陈平在半路上,就听到了刘邦去世的消息,他立刻离开大部队,独自返回了京城。陈平在刘邦的灵棚里大吐苦水,说自己不忠,没有杀了樊哙,而是把樊哙带了回来,想让刘邦自己处置。这些话实际上是说给幕布后的吕雉听的,因为刘邦已经听不到了,让吕雉安心保住自己的命,才是如今最重要的事情。陈平的表演当然瞒不过吕雉,但是吕雉没有杀陈平,因为她看到陈平是个识时务的人,这么懂事的人杀他干嘛?陈平的顺势而为,为自己争取到了活下去的机会,而周勃也不是什么直臣,他和陈平一样,选择了向吕雉屈服。
萧何和曹参,两个人素来不睦,因此当萧何病重时,没人会想到萧何让曹参做自己的接班人,但孝惠帝刘盈想到了。萧何病重,刘盈登门拜访,并问道:“相国百年后,谁可以继承相国之位呢?”萧何看了看刘盈,轻声说:“知臣莫若君!”刘盈说:“曹参怎么样?”萧何起身叩拜,嘴里连连说:“陛下明鉴!陛下明鉴!”萧何和曹参的不和,不过是表面文章,两个人的利益根本一致,这才是问题的本质。吕雉和刘盈都很清楚,相国之位是功臣集团的,其他人是不能染指。
最后说说异姓诸侯为什么一定要剪除。异姓诸侯包括了韩信、彭越、英布等人,他们和刘邦是合作关系,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项羽。尽管刘邦胜了,他们不一定得利,但项羽赢了,他们立刻就会完蛋,因此在支持刘邦的问题上,他们都没有含糊过。但项羽被干翻后,他们和刘邦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对于刘邦而言,这些昔日的盟友,变成了最大的威胁。尤其是刘邦年纪大了,吕雉和刘盈怎么能够应付这些穷凶极恶的人呢?他们就算没有反心,也必须剪除才行,你们突出的能力,就是你们的原罪!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朋友,大多数不过是资源交换罢了。手里掌握的资源多少,决定了你到底能有多少个朋友,人走茶凉的本质就是如此。因此,我们所熟知的那句“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不对的,本质上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