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争是争:究竟什么才是智慧?看看汉武帝是怎么做的,你就懂了!

黄忠谈历史 2023-04-30 00:50:07

智慧,这个词的内涵是啥?如果详细解释下来,可能要写很多文章,也不能完全说得清楚。因为范围太广,包含了很多东西在里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什么叫做不争是争,严格来说,这只是智慧的一种表现形式,或者说是人应对问题的一种策略。有人会笑着说:“什么叫不争是争?不就是躺平吗?”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不争是争和躺平,绝对不是一回事!

争这个词,很常见,往往和利益相关,你不争不就给了别人吗?很多时候,人不是输在了能力,而是输在了策略上,都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并不意味着汉武帝就只用儒术,你会发现汉武帝身侧的人才是包罗万象的,几乎可以看作接纳了“百家之学”,关键放在什么具体环境下去用,这个很关键。没有任何学派的学说可以包治百病,就拿法家来说,单纯用法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酷吏是汉武帝需要的,而不是他喜欢的。你说汉武帝用人全凭个人好恶和关系?不能说没有,但如果你完全这么理解,就有失偏颇了。只要是人,就会有偏差和偏颇,毕竟制度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汉武帝反对的并不是“黄老之术”本身,事实上他自己也在用“黄老之术”,只不过对他来说,是“黄老之术”不适合做“治国之策”,因为汉武帝当时的环境,和西汉初年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国库已经十分充盈,经济情况已经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如果按照窦婴的说法,敖仓都放不进去粮食了。这也是汉景帝刘启最后打赢战争的关键,手里有粮心中不慌,也是很重要的原因。“黄老之术”的核心思想,就是推行“无为而治”,但这里提到的“无为”可不是常人理解的“躺平”,这完全是两回事。国家不去过多干预下面的事情,不标新立异,不求虚假的政绩,承认存在即合理,让大家都把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去,营造一个相对轻松的政治环境。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问题同样不少,因为这个世界本身就不存在最佳的方案,只能是某个时间段里的最佳选择罢了。汉武帝是个有为之君,怎么说呢?按照常人的看法就是他不喜欢守成,而且喜欢折腾,一言以蔽之的话,就是开边兴利。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黄老之术”就不适合了,再者朝堂内外的很多人都是“黄老之术”的既得利益者,这里面有外戚、有诸侯、还有权臣,他们全都反对改变,这样看的话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汉武帝要广纳贤良,不拘一格的选拔和使用人才了。

窦太后是“黄老之术”的坚定支持者,也是汉武帝面前最大的阻力,汉武帝亲政后开始使用儒学之士,赵绾和王臧,两位儒学之士进入了汉武帝的圈子,由他们加上表叔窦婴和舅舅田蚡,组成了汉武帝推行“建元革新”新政的班底。轰轰烈烈的变法开始了,汉武帝初登大位心气很高,在他眼里,奶奶窦太后已经看了,目不视物能有什么作为呢?趁着奶奶去华清池洗温泉的档口,汉武帝决定搞一把大的,彻底摆脱奶奶的束缚,在他的授意下,赵绾草拟了一份诏书,内容是皇帝以后的决策,都不用向窦太后报告了,权力只出于汉武帝自己一个人,这就是夺权!在汉武帝看来,这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本来还在骊山脚下保温泉的奶奶竟然连夜回来了,还比他早一步上了朝堂!

窦婴看到了窦太后的车马,他立刻意识到坏了,对身边的赵绾说:“把你写的那个东西赶紧烧点,以后再也不要提及这件事情了!”赵绾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田蚡看窦婴的脸色变了,就知道问题很严重了,他拉了拉窦婴的衣角,低声说:“怎么,老太太回来了?”窦婴的脸色很难看,赵绾、王臧两个人,还没有意识到要大难临头了,“建元革新”看上去轰轰烈烈,失败也就在转瞬之间。窦太后临朝后,先是把窦婴、田蚡的丞相和太尉之职罢免,然后把赵绾、王臧下狱,当然两个人是被拿到了把柄的!丞相和御史大夫都换成了窦太后的人,许昌和庄青翟,至于太尉这个三公之中掌控兵权的官职,直接被废了,窦太后把虎符,那个可以调动军队,直接控制南北军的信物,牢牢的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汉武帝很无奈、也很沮丧,看上去搞得轰轰烈烈、地动山摇的建元革新,一下子就被人家窦太后给废止了。赵绾、王臧在舅舅田蚡的照顾下,没有供出什么不利于天子的话,而窦婴、田蚡,这两个汉武帝眼里的栋梁之臣,也成了彻头彻尾的闲人和看客,儒生被全面排挤,汉武帝再次成为了奶奶手里的提线木偶。汉武帝有点不服气,他不知道自己输在了哪里,这个时候母亲王娡告诉他,现在一定要忍耐,因为从长公主刘嫖那里得到的消息来看,窦太后是动了废立天子的念头的,并且特意在宗室诸侯面前称赞淮南王刘安,说他写的东西很高,刻意抬高诸侯,变相的打压天子威仪。

窦太后语摸着汉武帝的头,然后重心长的对他说:“彻儿,你不要被那些儒生所迷惑,他们都是些喜欢舞文弄墨,把东西挂在嘴上,落在笔尖上的人,而从来不考虑落实的问题,他们能做什么?不过是一些沽名钓誉的人罢了。还是高祖皇帝推行的黄老之术好,无为就是有为,干涉那么多干什么,我和你父亲就说过,能不打还是不要打,对匈奴人,这些蛮夷是没有道理可讲的,给他们利益就行了,和亲就和亲,大汉不缺公主,要钱就给他们,就当我们施舍给乞丐了!”汉武帝一开始没有做声,过了一会儿才点头说:“奶奶您说的对,您说的对!”直到这个时候,汉武帝的心里还是不服气,因为他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输!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引路人,这个人很多人称之为老师。汉武帝的老师很多,其中卫绾就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你说他是儒生吧,他又深通进退之道,当窦太后通过程不识向卫绾示威是,卫绾就知道自己要激流永退了。当“建元革新”失败,汉武帝刘彻心灰意冷的时候,卫绾又回到了宫闱,身为布衣的他,在没有经过通报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进入内庭,当汉武帝听说卫绾来了,他的心里也是五味杂陈。卫绾拉着汉武帝的手,低声说:“陛下,如今的形势不可以强争,争则必败,这个时候儒家那套东西就不好用了,这个时候需要的是道,做到能顺应时势、因势利导,这是道家所长!”汉武帝疑惑的看着卫绾的脸,想让老师进一步说明,卫绾接着进一步说:“这就好比一块石头,如果放在地上的时候,无论它有多重,都是没有用的,只有把它放到高处,才会有雷霆万钧之势!”

“老师不是儒家吗?怎么这个说辞有点道的味道呢?”卫绾笑了,“陛下,古往今来伟大君主,哪有只用一家之言的呢?任何学说都有他作用的领域,如今太皇太后就是高处的石头,这个时候只能是不争,你用儒家那套知其不可而为之,不是用鸡蛋去碰石头吗?不争是争,您春秋鼎盛,有都是时间,如今只需要蛰伏待机,就一定不会输,争则必败,不争才有赢的机会!”汉武帝听着老师的话,陷入了沉思,很久都没有说话。“陛下,老臣告退!”汉武帝没有阻拦,也没有挽留,只是问了一句:“老师去哪里安身?”卫绾的声音在远处传来,“山野之人,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卫绾留了一手,他服侍过几代君王,算是三朝老臣了,对于汉武帝这个学生,或者其他君王的心性,拿捏的很清楚,翻脸无情才是常态,今天一口一个师傅,可能下一次就是兵戎相见!

汉武帝开始怂了,按照奶奶的意思办,自己和卫青等一群郎官,就在上林苑里开始练习狩猎。你说汉武帝自暴自弃了,当然不是了,他在这个时期,一直在寻找自己需要的人,一批人才也涌现出来。人才一直存在,如果说没有人才,只能说明你没有发现人才的格局和眼界。十三岁的桑弘羊被汉武帝启用,因为汉武帝发现桑弘羊这个商人之子,在财物方面极有天赋。至于卫青的军事才能,你可以说他是天赋异禀,毕竟大家都有英雄情节嘛!但真相恐怕是汉武帝的刻意培养,当一切资源都向你倾斜的时候,你想不成功,都是很难的事情!还有酷吏张汤,大家眼里用法弄权的法家,也被汉武帝用到了极致,至于为“巫蛊之祸”推波助澜的江充,你说他是奸佞之臣可以,那是常规说法,但说他是用法之人,也没有什么错!

奶奶窦太后去世,汉武帝并没有高兴,因为母亲王娡和舅舅田蚡,也想要和他争夺权力。窦婴和田蚡之争,实际上是窦氏和王氏之争,只不过窦太后去世了,窦婴势单力孤、孤立无援,就算他勾结了豪强灌夫,也无法和田蚡抗衡。窦婴这个人比较轴,他不信邪,更何况他手里还有杀手锏,那就是汉景帝给他的密诏!但当他在最后时刻拿出杀手锏的时候,汉武帝却告诉他,宫廷之内没有备份,这就意味着窦婴手里的诏书是伪诏!这意味着什么?汉武帝通过张汤的嘴告诉了大家,“伪造诏书,是大不敬之罪,本人腰斩弃市,灭九族!”汉武帝的声音有些变化,“灭九族?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张汤没说话,他不知道汉武帝的意图是啥,才不敢轻易答话,毕竟帝王的心是冰冷的,自己不过是个工具,对于汉武帝而言,到了需要舍弃的时候,也会毫不犹豫的。

在监牢之中,汉武帝去见了窦婴最后一面,窦婴大声对汉武帝说:“我是冤枉的,陛下,诏书是真的,一定有小人作祟!”接着窦婴问了一句关键的话,“陛下,您能不能救臣一命?”汉武帝说出了一段令窦婴陷入绝望的话,“表叔,你这个诏书,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有那个帝王会留下你呢?”窦婴大笑道:“先帝高明,他把什么都想到了,但有一点他没想到,就是陛下已经足够强大,根本就不需要老臣的帮衬!”窦婴望着汉武帝远去的背影,听到了一句话:“表叔,我会给窦氏流下一点血脉的!你上路吧!”窦婴腰斩于市,窦氏几百口人都被诛杀,但田蚡却笑不出来,他意识到自己和窦婴争来争去,最后没有赢家,因为窦氏不在了,王氏还怎么独存呢?

因此,当籍福向田蚡汇报说窦氏全族被灭的时候,田蚡嘴里蹦出了一句话,“都死了?这件事闹的有点太过了!”籍福不明所以,接话道:“是太过了,不就是一块地嘛!这又是何苦呢?”“一块地?你想的太简单了!”田蚡叹了一口气,他知道自己这个外甥太厉害,他一直扮演着“猪吃老虎”的角色,自己和姐姐王娡,都低估了汉武帝,于是田蚡疯了,还把多年积累的家产全部捐献出来,用于汉武帝讨伐匈奴的军备。但这一切都没有用,汉武帝并没有放过自己的舅舅,因为在他眼里,田蚡就是自己眼前的绊脚石,田蚡死了,王娡也不能走出后宫半步,汉武帝成了最后的赢家。汉武帝的不争,不是不为,而是不争而为,是厚积薄发。

什么是高人?看破不说破,说什么点到即止,做什么收放有度,为自己、为他人都留有余地,不强求,不克己,高山流水顺其自然而已。当你和道融为一体,你就是自然之则,还有什么是不能应对的呢?对于汉武帝,你说他“外儒内法”,是个披着儒家外衣,推行法家之术的人,只不过是片面的理解和认识。实际上,汉武帝让百姓崇儒,目的是让大家做安善良民,用法是打击诸侯、豪强、权臣,及一切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在对待匈奴的问题上,汉武帝一开始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强势,他延续了汉初以来的和亲政策,这就是道术,在没有确定实力的情况下,汉武帝选择了示弱,而当大行令王恢提出“马邑之谋”的时候,汉武帝立刻就决定要“毕其功于一役”。反对“黄老之术”,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好的保留下来,其关键在于从“无为而治”,到“有为大治”的转变。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阅读:9

黄忠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