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神兵天降”幻梦的破灭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随着航空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人幻想可以采用大规空降的方式对敌人实施突袭。在这方面,德国人走在了世界前列,他们训练有素的“伞兵猎手”(Fallschirmjäger)在波兰和挪威战役中崭露头角,随后又在法国战役中大显身手——德国伞兵针对通往阿姆斯特丹的穆尔代克大桥、鹿特丹和海牙附近的一些机场接连采取了一系列的大胆行动,用滑翔机和伞降突袭的方式攻克了号称坚不可摧的比利时埃本-埃马尔要塞和阿登地区的一系列桥梁。
德国伞兵的初战告捷似乎向世界证明了伞兵空降战术的美好未来:他们拥有对敌发动突然袭击的优势,他们可以轻易跨越比如河流、海洋、堡垒带这样的自然和人工防御屏障,迅速攻占关键的节点;可以和向前突击的步兵大部队配合,切断敌人的退路,而敌人甚至都不会知道致命的威胁来自何方。

正是在这种心态下,德军很快就开始了一次雄心勃勃却又危机重重的“水星行动”——1941年5月20日采取伞降和机降结合的方式突袭克里特岛。这次空降行动只能说是漏洞百出:只携带防身武器跳伞的德国伞兵成了地面守军的活靶子,冒着英军炮火强行降落的运输机很快就被接连击毁,一度堵塞住了跑道,从海路支援的船队被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像打鸭子一样挨个击沉。。。
虽然德国人最终凭借空中优势,伞兵的艰苦奋战赢得了战役,其伤亡却多达7000余人,其中3094名伞兵阵亡,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出现战役的胜利者伤亡高于失败一方的局面。
不仅如此,因为在克里特岛战役中运输机损失过于惨重,德军一时无法弥补,导致在“巴巴罗萨行动”最关键的前两年里,德军的运输机一直捉襟见肘。
也这是从这场战役后,希特勒敏锐地意识到,空降部队如果无法得到迅速补给,行动前没有掌握制空权或者制海权,落地的伞兵其实是毫无防御能力的。也正是因为克里特岛空降作战代价过于高昂,希特勒不仅拒绝批准在战略价值更高的马耳他岛实施空降,还将未来所有的空降行动大幅降低了规模。
作为现代伞兵作战理论的开创者,德国人在盟军大规模效仿前,就已经主动放弃了这套战略了。

盟军并没有吸取德国伞兵的教训,他们兴致勃勃,甚至可以说是迫不及待地将伞兵部队一次次地投入战场:西西里、诺曼底、荷兰和德国。可以说,盟国的伞兵部队是用人命挨个试验出了伞兵空降突袭的致命弱点:
无法预测的风况是第一个敌人,空降兵跳出机舱后,没人能够保证他们可以在预定地点降落,而不是偏离目标区,甚至降落到了敌人的阵地上(诺曼底)。
空中的伞兵面对敌人火力,就是毫无还手之力的活靶子;落到地面后,在面对必然到来的反击时,伞兵部队又缺乏足够的重型武器(反坦克炮、轻型榴弹炮和装甲车辆);而最要命的是,如果空降兵的位置过于深入敌后,就很难得到补给。
盟军的空降部队在声名狼藉的“市场-花园”行动中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惨败——感谢英美的“民主”制度吧,一手导致这么可怕的损失的蒙哥马利,居然还能够没人事一样继续指挥英美联军,而没有被送到西伯利亚挖土豆或者就地枪决。。。
盟军在1945年3月24日进行了二战期间最后一次大规模空降行动,行动代号是“大学行动”(Operation Varsity)。这次行动,是盟军所有空降行动中最复杂、计划最周全也最为专业的。三个美国空降师和一个英国空降师声势浩大地飞越莱茵河,同时也创造了战争中单一地点单日最大空降人数纪录。(注1)

但最令人无语或者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市场-花园”行动虽然是头蠢驴仓促制定的拙劣计划,但它的确可能改变战争进程。与之相比,准备更加充分,指挥更加专业,力量也更加强大的“大学行动”,却对盟军横渡莱茵河,攻击德国本土毫无帮助。
这次声势浩大的空降行动,只不过是空降部队一次华丽而盛大的谢幕演出罢了。
“莱茵河天堑”
艾森豪威尔指挥的英美盟军,其实早在1945年1月就计划攻入德国,没想到却被希特勒在阿登地区的拼死反击给耽误了。但是从2月份开始,齐装满员的85个盟军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进攻,而且美国佬还在用一周运来一个师的速度不断加强前线兵力。
和英美盟军对抗的,是陆军元帅伦德斯泰特指挥的73个师,但实际上平均满员率还不到40%。这全是希特勒的功劳,他把西线能够压榨出来的主要兵力和资源全都填进了东线,去防守奥得河的阵线了。因为元首深信,阿登反击战已经打得英美联军无法自理,再加上“秘密武器”——“V弹”——对安特卫普的不断轰击,盟军是无力再继续进攻的。

1945年的欧洲就是这幅模样。
集结了压倒性兵力发动进攻的主力部队,是蒙哥马利指挥指挥的三个集团军,美国将领辛普森指挥的美国第九集团军也在其中。艾克的这一举动让所有美军将领无比愤怒,他们觉得艾克过于满足蒙蒂和英国佬的要求了,以致于经常拿美军的前途和功劳作为代价。
心怀不满的美军将领纷纷在自己的指挥范围内开始积极作战,然后纷纷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果——虽然他们的兵力和蒙哥马利相比很少,但是仍然比德国守军多多了。
3月7日,美军第一集团军的一支小型装甲部队从德军防线的一个缺口中猛冲到了莱茵河边,然后迅速攻占了位于波恩附近的雷马根(Remagen)大桥,布莱德利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当即意识到,这是突破德军莱茵河防线的天赐良机。兴奋的集团军总司令在电话里激动得满口家乡土话:“热狗,这一下要把他炸开了。”
艾森豪威尔第二天给他明确下达命令,不允许布莱德利将任何大部队投入这个桥头阵地,因为战场上的决策要让位于政治——所有军事行动都必须给蒙哥马利横渡莱茵河的大攻势让路——而按照蒙蒂的计划,还需要再准备三个星期。。。
对于这种以不得违背计划为理由的无理限制,美军上上下下都感到无法忍受:在布莱德利的支持下,巴顿指挥第三集团军向南横扫莱茵河西岸的德军部队,而希特勒禁止德军渡过莱茵河后撤的命令,帮了盟军大忙,因为德国的将军们就此失去了最后一次妥善部署防线的机会。
3月22日晚上十点,巴顿的部队几乎如入无人之境,在美因茨和曼海姆之间的奥本海姆渡过了莱茵河。得知这一消息后,蒙哥马利似乎并不恼火,大概是因为他觉得没有必要改变他长期军事生涯中形成的稳健作风吧。

扫荡莱茵河西岸的美军部队,为了躲避狙击手,步兵间隔拉得很开。
第二天,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的蒙哥马利也开始了自己盛大的攻势,这次代号“掠夺者/强盗”的战役,是二战最后几个星期里西线规模最大、筹划和准备最为精心的一次攻击。蒙蒂在莱茵河下游200公里处的威塞尔附近集结了25个师的兵力,并在西岸囤积了超过25万吨的各类弹药和物资,其中包括了数量充裕的架桥设备。
蒙哥马利计划在宽度50公里的战线上全力出击,而防守这段河岸的,只有5个残破而且疲惫不堪的德国师。行动开始前,一名尊贵的客人不请自来,丘吉尔在布鲁克的陪同下,驱车来到蒙蒂的指挥部,还一起喝了下午茶。尽管蒙蒂和布鲁克一再劝阻,英国首相仍然坚持己见:“我是个老头,我 工作勤奋,为什么不能找点儿乐子?”
最大的乐子——乘坐一辆英国坦克第一批渡过莱茵河的行为被两位英国高级军官阻止后,首相兴致勃勃地在一枚即将发射的炮弹上写下:““希特勒亲启。”

即将发起猛攻的英国军队隐藏在浓密的雾霾中,部分是河面上升腾的雾气,大部分是由工兵设置的“雾油”喷射装置产生的人工烟雾。来自第51高地师的四个营的敢死队已经登上了“水牛”两栖登陆车,他们将在猛烈的徐进弹幕掩护下,首批登上莱茵河东岸。
为了削弱敌人可能的反抗,盟军炮兵已经在过去的72小时里往这片战场砸进去了15000吨炮弹和炸弹。晚上九点,3500大炮准时开始发出绵密而炽烈的怒吼,烈焰和爆炸冲击波不断对德军残破的阵地进行猛烈抽打。
先头渡河的部队只花了七分钟,就渡过了“莱茵河天堑”。当面的德军一触即溃。晚上10点半,200架皇家空军的兰开斯特轰炸机对威塞尔投掷了100多吨炸弹。冲天的烟尘刚刚落下,英国步兵在两栖坦克的掩护下,就冲进了这座城市。
在如入无人之境的英国军队后面,是接连不断登上东岸的步兵、火炮和坦克装甲车辆,整个渡河行动就如同一次秩序井然的演习,从士兵集结到登船,所有人都井然有序,丝毫没有发生什么混乱。
当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响彻莱茵河两岸时,丘吉尔和布鲁克正在指挥部旁边的树林里散步,这两个经历了整场战争的老兵情不自禁地回忆起从敦刻尔克到阿拉曼,从诺曼底到巴黎的经历。他们为大英帝国终于迎来胜利而欣喜,却又为它无可避免地跌落王座而伤神。
这一晚,蒙哥马利为他们献上的,是一次由3个集团军联袂上演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亚于“霸王行动”的无比辉煌的军事演出。尽管这些英国和英联邦士兵乘坐着美国供应的登陆艇,使用着美国的燃料,大部分的炮弹和炸弹也来自于美国,但这次由英国将领指挥的进攻,是完全配得上这个垂暮帝国的面子的。
黎明时分,大英帝国的首相就和国王的军队一起渡过了莱茵河。英军此时已经在东岸建立了好几个桥头堡,因为德军将守军集中在了莱茵河中段,蒙哥马利的部队其实想走多远都没有人阻拦。

过河后,蒙哥马利带着他这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坐车来到了一座可以俯瞰莱茵河的小山上面,丘吉尔咬着雪茄,兴高采烈地坐在了专门为他准备的扶手椅上。这一天的天气极佳,湛蓝的天空中万里无云,一轮红日正在冉冉升起。
西岸英军的炮兵仍在卖力地发射炮弹,炮弹爆炸时橘红色的火团冲破烟尘,驱散晨雾,在德国人支离破碎的阵地上反复捶打。在首相的脚下,密密麻麻的英国士兵和船只在忙碌地过河、下船,在上万名工兵的不懈努力下,一座又一座的浮桥逐渐成型,并开始向东岸延伸。
闹哄哄的战场上有新的噪音插了进来,这种低沉的轰鸣声越来越大,越来越近。首相以和他身材不相称的敏捷跳了起来,他看着后方的天空:“来了!他们来了!”
数百架盟军战斗机组成密集的编队,从天空中一跃而出,他们的后面是排列的整整齐齐的运输机,机群已经降低了高度,地面上的人们可以清楚地看见站在打开的舱门处准备跳伞的美国伞兵。那些拖曳着一到两架滑翔机的牵引机紧随其后,飞过莱茵河后,一些滑翔机已经被释放了出来。
这是一支由3044架运输机和滑翔机、3000架战斗机组成的庞大空中舰队,长长的队列延绵到肉眼看不见头的天边,整个机群飞过人们头顶花费了足足3个多小时。
在山顶观战的这群人眼中,一群群的运输机降低了高度,一个个黑点从机身侧面跳了出来,很快黑点就变成了一朵朵绽放的橙色丝质花朵。地面上那些为盟军工作的德国人和东岸树林里面的德军官兵们出神地看着布满天空的伞花,这种空中进攻的规模完全超出了他们最大胆的想象。
一些德军士兵扔下武器,开始四散而逃。但是更多的德军士兵满不在乎地跳进炮位,端起步枪、冲锋枪和机枪,开始了射击。。。

(待续)
注1:其实这次行动英文的正确译名应该是“大学代表队”行动,或者简称为“校队”行动。考虑到大多数作者将其称为“大学行动”,我们也随大流吧。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