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老兄弟说:你儿子的剑法好啊,傅友德听懂后,立马杀了儿子

律令9章 2024-09-30 19:57:15

东周列国时,范蠡说越王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说白了这话,大概就是俗称的“卸磨杀驴”。

怪就怪在这里,秦始皇没有诛杀一个开国功臣,后世却称他“暴君”;朱元璋当皇帝后,变着花样杀功臣,他却能流芳百世,这样公平吗?

当然,刚当上皇帝的朱元璋还是很好的,尤为得意:他选了一位德才兼备的太子,朱标。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这孩子出生时,朱元璋还不是皇帝,顶多算元末分崩时的一股势力。

朱元璋朱元璋的卑微出身,这里不细讲了,即便当了一方势力头领后,他仍旧是整日和将士们混迹在一起的“大老粗”。

那时的朱元璋正和张士诚血拼,后方忽然传来“生儿子”的消息,高兴的朱元璋不知怎么好了,爬上当地一座山写下“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几个字,这算什么理论?

哪有爬山能生儿子的,这几个字算是充分体现了朱元璋的高兴之情,同时证明“朱标”的出世,冥冥中已经得到了父亲的偏爱。

正是有了这股偏爱,朱标刚满五岁,朱元璋就请来宋濂等名士,专门辅导儿子学习。

四年后,朱元璋自立为王,朱标成了“吴王世子”;又过四年,朱元璋建立明王朝,朱标又成了“太子”。

这段晋升经历十分顺畅,朱元璋虽然还有其他儿子,却只对朱标青睐有加,青睐到专门为儿子建“太子党”,其实力有多强悍?

这么说吧,朱元璋亲自为儿子选老婆,太子妃常氏可厉害了,她爹是威震天下的常遇春,舅舅同样名动寰宇,蓝玉。

且不说其他人,太子党里有这两尊大神,朱标还能吃亏了?

当然,朱标本身也很争气,传说他秉性很像朱元璋,才能又超过了朱元璋,二十二岁“监国”,大明天下的各路奏章都要先经朱标批阅,非常重要的才会呈给朱元璋。

稍有不同的是,朱标自幼学习儒家仁政,手段上多了些宽仁,没有朱元璋杀伐狠辣,由此传说,父子俩为此不合。

真计较起来,朱标的宽仁不能算作缺点,只是朱元璋有些不放心,多在太子党里安排几个狠角色也就是了,因此,父子俩总体上还是和睦的。

这里多提一句,朱标监国时,他的儿子、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适时出生了。

对于朱元璋来说,儿子这么优秀,孙子紧跟着出生,这些都是大喜事,但“乐极”了,往往会“生悲”。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忽然病亡,这下可好,谁来继承朱元璋的江山呢?

说明一下,朱元璋有好多儿子,名扬后世的朱棣就是他众多儿子中的一个,按理是不愁没人继承大明江山的。

或是过于爱子心切,朱标死后,朱元璋跳过其他儿子,选了朱标的儿子,他的孙子“朱允炆”作为大明继承人。

试想,“子承父业”古来之法,朱元璋有那么多儿子,哪一个不是曾经参加过战斗,如今实力雄厚的藩王?

朱元璋不选儿子,选孙子当皇帝,那些儿子势必不服,朱元璋活着还能镇住儿子们,如果朱元璋没了怎么办?

朱元璋已经想到了这点,为让孙子坐稳龙椅,他要重新调整太子党:留下能用的人,除掉不能用的人,谁是“不能用的人”?孙子“朱允炆”的舅舅。

说起蓝玉,直到今天仍有人崇拜他,说他“战力不输常遇春”。

某种角度看,这话不假,蓝玉原本就是常遇春的帐下悍将,在平四川时大放异彩,后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喜得朱元璋加封其为大将军。

之后,蓝玉北击元朝残部,又是大功一件,可他已经是“大将军”了,朱元璋就是想封,蓝玉的官职已经“封无可封”,到顶了。

这么大的功劳,皇帝对他“封无可封”,只好封他做义子,以显示蓝玉的尊崇身份。

这样的“封无可封”、“皇帝义子”该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蓝玉能不飘飘然吗?

直白点讲,蓝玉自觉“功高盖主”,名义上是皇帝义子,可他哪会将朱元璋看在眼里,从此飞扬跋扈,拢聚党羽,他也想过过皇帝瘾。

就在击败北元班师回京的途中,蓝玉军强占民田,地方官前来询问,结果被蓝玉一顿乱棍打出,挨打的可是当地御史,“无故殴打朝廷命官”是什么性质?

这还不够,蓝玉军过喜峰关时,当时天色已晚,城门早关闭了。

蓝玉军放肆扣关,喜峰关守军一听到“蓝玉”的名字,只吓得连忙跑去开城门放行,结果还是晚了一步,蓝玉率军强行袭关,硬是杀开了城门。

要知道,喜峰关守军也是明军,蓝玉率军袭关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这是“造反”行为。

还没完,蓝玉曾强行欺辱北元妃子,据说这名女子为保名节自刎,蓝玉却哈哈大笑。

天下初定,明军打出的旗号就是“替天行道,爱民如子”,蓝玉做出这种事,太损朝廷声誉了,朱元璋能忍?

蓝玉虽然一路犯错,但他功劳太大,朱元璋心里不高兴,表面却不好说什么。

当时,朱元璋想封蓝玉梁国公,但为了告诫这个义子,刻意将梁国公的“梁”字改成了“凉”,多明显的警告啊,蓝玉还能看不出?

不仅如此,朱元璋脑洞大开,特为有功之臣准备了丹书铁券(免死金牌),当发给蓝玉时,丹书铁券刻上了他的诸多丑事,多明显的讽刺啊,蓝玉还能不明白?

看出来又怎样,明白啥意思又如何?

蓝玉不在乎这些暗示,自以为朱元璋只会警告,不敢对他动手。

一次宴会,蓝玉当着朱元璋的面大放厥词,有好人劝他不要醉酒胡说,蓝玉大怒,拍着桌子说“我是太子太傅,这官太小了,按我的功劳,怎么也该是太子太师。”

当时的“太子太师”是傅友德,傅友德是追随朱元璋一路打天下的老兄弟,功劳、地位比蓝玉还要高上一个层次,蓝玉当众这么说,是不服朱元璋喽?

再回到朱元璋选继承人的问题上,如果优秀的朱标没有死,蓝玉又是他舅舅,凭这些关系,或许朱标能勉强压制住蓝玉。

但朱标死了,朱元璋想让孙子做皇帝,“朱允炆”明显镇不住蓝玉,咋办?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适时呈上密报“蓝玉谋反”,机会来了。

朱元璋毫不念及旧情,甚至有些兴奋地快速将蓝玉逮捕,锦衣卫一刻不停的开始严刑审讯。

今人看电视也知道,“锦衣卫”的手段不是一般的残酷,因此后世质疑:蓝玉是真谋反,还是屈打成招谋的反?

总之,朱元璋得到一份蓝玉的口供,大意是说:蓝玉联络了一大波朝廷重臣,计划在朱元璋出巡农田的时候,伺机发动叛乱。

这份口供是真是假不重要,重要的是:朱元璋抓住机会,将蓝玉“剥皮实草”、夷其三族以斩草除根、曾与蓝玉合谋的官员全部被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蓝玉案”。

据后世统计,因为“蓝玉案”被杀的有一万五千多人,“蓝玉案”是真是假不敢确定,可以确定的是:朱元璋在借机杀功臣,这就完了?

咋可能,陪朱元璋打天下的猛将能臣多得是,想让孙子“朱允炆”坐稳龙椅,除掉一个蓝玉远远不够,下一个目标就是老兄弟、开国元勋、太子太师,傅友德。

简单讲,蓝玉曾供出一名合谋造反的重要官员,户部侍郎傅友文。

说起来,户部侍郎的官职虽高,但傅友文的身份更扎眼,他的堂兄就是比蓝玉还要高上一个等级的傅友德。

朱元璋展开联想:堂弟傅友文勾结蓝玉谋反,堂哥傅友德肯定也有参与,即使没参与,傅友德也该知情,“知情不报”是想篡夺我的江山吗?

这就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傅友德也确实有篡夺大明江山的强悍实力,朱元璋曾评价“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

真计较起来,傅友德和朱元璋还是亲戚:傅友德的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傅友德的女儿又嫁给了朱元璋的孙子。

这样的傅友德,在明朝已经不是“位高权重”能形容的了,但朱元璋起了杀心,傅友德往后再做什么,都会是错。

洪武二十七年,傅友德为民请愿,上书朝廷为定远县划拨一些良田,结果被朱元璋言辞拒绝,并严厉批评他说:身为战将,无故插手地方政务,你是心有不轨么?

这话说得多么直白,傅友德知道朱元璋已经怀疑自己,被皇帝盯上,死期也就不远了。

毕竟两人是一起拼杀过的老兄弟,又是儿女亲家,朱元璋想杀傅友德,总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吧?

虽然一时没有找到理由,但朱元璋态度上已经起了变化,开始处处找茬,傅友德一不小心就可能掉脑袋。

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宴群臣,偶然看到傅友德的次子傅让,正在宫门前“站岗”,这有毛病吗?

多说两句,朱元璋看在傅友德的面上,加封其子担任保护自己安全的近卫军,也有“表达信任”的意思。

按理说,禁军守在宫门前站岗,合情合理。

但此时的朱元璋对傅友德起了杀心,怎么看傅友德的儿子都不顺眼,更何况真被他看出毛病了:傅让随身佩戴的宝剑,没有套剑袋。

古代宫廷规矩繁多,凡遇重大庆典,禁军宝剑上不仅要有剑鞘,还要再用“锦布剑袋”将宝剑和剑鞘一起套起来,或许是为了“皇家祥瑞,不露凶器”吧。

但是,禁军就是为保护皇帝和重臣而生的武职,必要时需快速抽出宝剑应对突发情况,配上一层剑袋,势必大大影响拔剑的速度。

或是出于这个原因,傅友德的儿子在站岗时,宝剑没有配剑袋。

朱元璋站在宫门前盯着傅友德的儿子看了许久,等身后的傅友德赶上来,朱元璋故意冷笑一声,啥意思?

众人继续入宫赴宴,酒至半酣,朱元璋忽然对傅友德说话,语气阴阳“我听说你儿子(傅让)很有功夫,尤其剑法出众,在我明军中无人能及啊。”

傅友德不明白朱元璋说话的真正含义,因此没敢正面回答,只好低头掩饰。

朱元璋见状继续说“你儿子是我的近身卫士,剑法好的都不需要配剑袋了,是为了方便刺杀我么?”

这话一出,全场皆惊,吓得傅友德赶忙起身,本意是想请罪解释的。

哪知,朱元璋忽然摔杯大怒,对傅友德厉声喝道“谁让你站起来了,你想干什么?”

朱元璋是在找茬,但他又是皇帝,傅友德已经站起的半截身子,听了皇帝的话后,又准备坐回去。

眼见傅友德要坐回去,朱元璋不给机会,紧跟着厉声吼道“去,把你儿子给我叫过来。”

赴宴的所有人看明白了:朱元璋是在故意找茬傅友德,让傅友德去叫儿子,儿子还能活吗?

傅友德想不明白,曾经亲密无间的老兄弟,如今怎么会变成这样?

朱元璋这一招很是毒辣,就看傅友德怎么应对了,其后果:要么杀其子暂保傅友德,稍有反抗,傅友德和他儿子都要倒霉。

傅友德对结果心知肚明:虎毒不食子,作为父亲,傅友德怎么忍心诛杀自己的孩子?但若不杀,傅友德和儿子都要死,甚至会连累家族所有人。

为了保全家族无辜人,傅友德含泪走向宫门前的儿子,再回宴席,傅友德手里多了一颗还在滴血的人头,正是他儿子的。

朱元璋故作大惊,说“何遽尔忍人也?”翻译成白话:你怎么这么残忍,连自己的儿子都杀。

傅友德一听这话气笑了,毫不客气的回答朱元璋“不过欲吾父子头耳”,翻译成白话:你别再装好人了,不就是想要我父子的人头吗?给你了。

说完,傅友德把手中剑横在脖颈上一划,父子俩双双殒命。

傅友德此举,本以为朱元璋能放过他家族其余人,结果“傅友德家族所有人流放辽东、云南等苦寒之地”,朱元璋这是放过了傅家人,还是没有放过呢?
0 阅读:126
律令9章

律令9章

惊堂木一拍,“上下五千年”张口咱就来,对错您自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