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元年(220年)十月,魏王曹丕三次上书辞让,“勉为其难”的接受了汉献帝的禅位,代汉建魏,改元黄初,随后大赦天下。
一般而言,新皇登基除了要改元之外,还要确立太子之位,更何况新朝刚立,自然得确定储君以正天下,但曹丕却反其道而行,既不立皇后也不立太子,让不少朝臣非常迷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4e1276716bda2997a649ecd06e249db.jpg)
曹丕篡位
要说曹丕没有儿子吧,其长子曹叡在曹魏建立这一年,已经十七岁了,自幼相貌俊美,聪慧过人,被曹操视为曹家第三代继承人,常令在左右,又是曹丕长子,册封为太子理所应当,但曹丕偏不,就因为其母亲是甄宓。
01甄宓去世之前,这对父子倒也父慈子孝,但自甄宓被赐死后,曹叡终身都没有原谅过父亲。
说起来,曹丕对这个儿子还算还是喜欢的,并没有因甄宓的关系而对他怎么样。
但曹叡坚持认为,是父亲害死母亲,直接公开向父亲甩脸:“帝(曹叡)以母不以道终,意甚不平。”
曹叡这么做,固然勇气可嘉,但却不太理智,也不太懂得保护自己,此后朝堂上就是父子之间你来我往的对闹。
黄初二年(221年)初,曹叡被封为齐公,按照曹魏先封公,再封王的宗室分封,曹叡下一步就要被封王,没想到六月,甄宓就被赐死,尽管儿子对自己甩脸色,但在黄初三年(222年)三月,曹叡还是被封为平原王,算是曹丕儿子里第一个封王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bf3ed3df6a4c6ebc54fb033faed2d19.jpg)
曹丕的心眼可不怎么大
没想到曹叡这小子依旧对父亲仇视依旧,而且后宫里,郭女王等人都把曹叡视为眼中钉,各种谗言不断,如此一来,看不清形势又不会收敛脾气的曹叡又被降为平原侯,在平原侯这个位置上一呆就是好几年。
同年,郭女王又被封为皇后,将曹叡交给郭女王抚养。
堂堂皇后的嫡子,居然只配当个平原侯,属实有些幽默,但曹叡的回应更幽默,真把郭女王当生母一样孝顺侍奉,这让曹丕异常生气,毕竟曹丕要孝顺也该孝顺自己这个父亲,和郭女王这么孝顺却把自己晾一边是怎么回事?很显然,曹叡就是故意气曹丕。
好在某次曹丕和曹叡打猎的时候,曹丕杀母鹿,让曹叡杀小鹿,曹叡一句:“陛下已杀其母,臣不忍复杀其子”。让曹丕触动,重新将其封为平原王。
可惜曹丕本来就不是一个什么大度的人,父子之间的矛盾隔阂依旧,直到自己病危之际,才匆忙立曹叡为太子,这期间多少有些勉强和拧巴,也让曹丕和曹叡这对父子彻底失去和好的机会。
02黄初七年(226年)五月十七日,在曹叡被立为太子的次日,曹丕驾崩,驾崩前,还给曹叡留下了四个辅臣: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ff657a21f8e96db492d68e215186d20.jpg)
曹叡
因为和父亲矛盾频频的原因,曹丕从未没有花心思给曹叡这位“准储君”配置一个像样的班底,而曹叡也从未和大臣们有过交往,以至于曹叡继位后,大臣都不清楚这位新皇帝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曹叡在朝廷上几乎没有根基。
不仅如此,如今的朝廷上也不太平。
自祖父曹操有意篡汉以来,曹魏集团内部就开始出现了分裂和动荡,先是金祎案、魏讽案,后遭到荀彧的激烈反对,当暴露了曹魏集团内部的政治矛盾。
而曹丕这位开国之君在位仅有六年,未能平衡好这些矛盾,反而加剧了曹魏政局的动荡,甚至威胁到了曹叡的皇位。
继位次年,诸葛亮发动第一次北伐,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魏归蜀,曹叡命令曹真、张郃等人率军迎敌,自己则亲自前往长安压阵。
但在出巡期间,有人讹传曹叡已经驾崩,密谋拥立雍丘王曹植,从这里可以看出,曹魏内部极其不稳定,本质上,谋立曹植算是大逆不道了,但曹叡回来后,卞太后欲推始言者。
但曹叡明白,曹植以及背后的士族力量已经非常庞大,轻飘飘地一句:"天下皆言,将何所推?"
算是将这件事揭过去了,这件事也让曹叡明白,孙权和诸葛亮虽然不断征伐,但当务之急,得维系各个势力的平衡,稳固自己的皇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630ecf8bc08050388004650fd8803bc.jpg)
三国鼎立
此前曹魏有两个核心统治集团,分别是以曹氏、夏侯氏为主的谯沛武人集团以及荀氏、陈氏、钟氏等颍川士族集团,前者掌握兵权,后者掌握文官系统。
但到了曹叡时期,因颍川士族领袖荀彧反对汉魏权力更迭,让颍川士族逐渐远离了权力中心,取而代之的则是以司马懿为代表的河北士族。
因而曹丕去世前,任命的四个辅臣,其实就是目前各方实力的反映,其中曹真、曹休算是新一代的谯沛武人集团、陈群是颍川士族、司马懿是河北士族。
对于曹叡来说,当务之急,就是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上。
03既然吴国和蜀国先后犯边,自然得派可靠的人镇守,就这样,曹真、曹休分别被安排到吴蜀交界的关键地区坐镇一方,既让辅臣远离中枢又将地方军权把握在宗室手上。
至于司马懿呢?趁着孟达叛乱,将其兵权交给司马懿来平定,司马懿也因而领兵在外。
如今三个辅臣都出去领兵了,只有陈群一个人在朝中,自然得极力打压。
某次和侍中吴质聊天中得知了他对陈群的看法,吴质出生于寒族,靠自己的才学受到了曹丕的赏识,并且为曹丕和曹植争嗣中担任谋主,深受重用。
而陈群出身名门望族颍川陈氏,从小受到望族白眼的吴质自然对这些豪族靠名气就能做官的士族子弟不满,就借此抨击陈群是言过其实的人,反倒是司马八达之一的司马懿有名望,有才能,是真正的肱股之臣,曹叡就借吴质之言,下诏斥责陈群。
陈群真的是庸才吗?倒也不见得,毕竟陈群比较低调,不求虚名,只干实事,奏文写好后,立即销毁草稿,然后将公文送到内廷就完事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4d8a35cd5deaf739ade6566f2a0e414.jpg)
陈群这个人比较低调
如此低调,别说曹魏群臣了,就连子侄兄弟都不知道他到底说了什么,直到陈群去世多年后,朝廷才公布了他当年的奏文。
但陈群在世的时候,大家谁也不知道,自然遭到讥讽。
曹叡知道陈群怎么样吗?自然知道,但他偏偏藏着,借群臣之手来排挤他,让陈群远离权力中枢,更扎心的是,还借吴质之言,吹捧司马懿,这让陈群如何自处?
陈群暂时熄火了,曹叡又想到了司马懿,还是同样的法子,靠旁敲侧击,询问大臣对司马懿的看法。
这次还是用吴质的话,但问的则是尚书令陈矫,陈矫表示,司马懿虽有能力,但保留他是社稷之臣的看法。
司马公忠正,可谓社稷之臣乎?矫曰:司马公可谓朝廷之望......至于社稷之臣,未可知也
简单的一次试探,就摸清了朝廷之间这种貌合神离的关系。
不过曹叡没有直接打压司马懿,反而直接给司马懿加官进爵,这是要重用司马懿?非也,殊不知其儿子司马师在曹叡一朝只能龟缩在家里,不能为官,这就是“浮华案”。
所谓的“浮华案”,就是何晏、夏侯玄、司马师这帮曹魏勋贵子侄们没事聚在一起讨论时事,讨论时事免不了批评朝政,就被曹叡借口“议论朝政”而打击,尤其是司马师,被禁锢终身,不得出仕。
这么一来,司马懿这个父亲恩宠不断,儿子却在后方禁锢终身,不得出仕。
这不怕在前方的司马懿不肯出力吗?曹叡还真不怕,因为这起事件的发声人是司徒董昭,董昭可是老资格,汉末就被举孝廉,又跟随袁绍多年,后不满袁绍投奔曹操,也是他提议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
而后曹操受封魏公、魏王都是其一手策划,算是曹魏开国功臣,由这位老资格公开攻击这帮勋贵子弟在合适不过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0c8148aa89b97669d8624f0b0ff2dd2.jpg)
司马懿
哪怕司马懿不满,不满的对象也是董昭而非曹叡,更何况曹叡又没牵连自己,反而加官进爵安抚,这让司马懿大为感动,在前线奋勇抗敌来报答曹叡,以此换取曹叡对司马师的宽容。
曹叡这一箭双雕,着实玩得很溜。
04你以为曹叡就这些手段?不不,曹叡的权谋比他爷爷曹操很腹黑,靠权术把一帮三朝老臣玩弄于股掌之上。
比如吴质,按理说,吴质帮着曹叡打击陈群,应该备受宠幸,但实际上,吴质去世后,因得罪人太多,群臣商议了一下,给了他一个“丑”这样的恶谥。
虽说群臣商议,但曹叡干预一下,换个平谥,也没啥问题,但曹叡却选择了保留,这么一来,大家认为曹叡认可群臣的商议,是贤明之君,吴质是真的实打实的奸臣,可怜的吴质死后,彻底成了群臣的靶子,曹叡成为最后的赢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d809de5979ebab803724fcd3af18d8.jpg)
曹叡的手段,颇有其爷爷的风采
有一次,曹叡心血来潮,要去想要去尚书台翻阅公文,但尚书令陈矫一点不给面子,不让他看。
换做曹操,直接找个机会砍了,曹丕可能当场就动怒了,但曹叡一句话没说,直接走了。
这件事不知道怎么传到当时的侍中刘晔耳中,刘晔就诋毁说陈矫身为大臣,如此专权,其罪可诛,消息传出后,让陈矫惶惶不可终日,深怕曹叡处罚他,次子陈骞认为,曹叡是贤明君主,父亲不过是秉公办事,君臣即便不和,当面谢罪即可。
就这样,陈矫来宫中谢罪,曹叡果然没有处罚,反而赏赐陈矫,称赞他公忠体国,让陈矫大为感动。
但赏赐归赏赐,曹叡又告诉了他一句话,说刘晔诋毁之言,自己不会听的。
这下子陈矫知道,到底是谁在背后诋毁自己了,一方面对曹叡感恩戴德,一方面痛恨刘晔,曹叡轻飘飘一句话就离间了两位重臣。
值得一提的是,刘晔后面疯了,至于疯的原因,就是源于曹叡的一次试探。
刘晔这个人怎么说呢,喜欢察言观色,私下明明和大臣商量好的事情,看到曹叡脸色后,又会反过来迎合,甚至和之前商量的相反,引得很多人的不满,称他“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
一位不满他的大臣就告诉曹叡,说刘晔是反复无常的人,只会一昧迎合君上。
曹叡一听,有道理,就试验了一把,诈了刘晔一次,随后就疏远了他,刘晔得知后,懊悔不已,最终发疯,后忧郁而死。
当然,这件事是被后人记载的,至于当时什么情况谁也不知道,在后人眼里,曹叡是如此的贤明,听谏言让自己远离了小人(刘晔)的谗言,但问题是,当初刘晔诋毁陈矫专权,难道不是对曹叡察言观色吗?
事实上,曹叡时期的诸多重臣名声似乎都不如曹操和曹丕时期,基本上都带点佞臣的名声,但要说他们如何奸诈擅权,连写《三国志》的陈寿也找不到。
很显然,他们的名声败坏,其实都是曹叡制衡分化的结果,以确保自己皇权的稳固。
这一点,可比曹丕这个开国之君玩的溜。
想当初曹丕要对付鲍勋,不仅备受阻拦,最后是一地鸡毛,成为在位时期的一个污点。
但曹叡不一样,利用大臣之间的圈子不同、利益不同搞分化,搞弹劾,自己不需要下场就能扳倒老臣,然后提拔自己的亲信,最终掌握权力。
05不过大家认为曹叡只是玩弄权术就错了,曹叡一生都在在厉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人方面也可圈可点,信任的重臣都是不遗余力的支持,哪怕是司马懿这样防范的辅臣,在关键时刻,都能给予充分的信任。
因而曹叡一朝出现遍地是直臣的盛况,这帮人天天盯着曹叡,一言不合就开喷,曹叡如何做的呢?态度谦和的回应,当然接不接受是另一回事。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f0d99a8c9979695ef37974e37c67b86.jpg)
曹叡玩的花,甚至好女装
这么看,曹叡比他父亲曹丕脾气好很多?非也,殊不知曹叡一言不合就处死了自己皇后。
曹叡的第一任皇后是毛皇后,但因宠幸郭夫人对她日益淡漠。
某次曹叡游园,郭夫人提议喊毛皇后喊过来,曹叡直接拒绝,并告之随从不要告诉毛皇后这件事,次日毛皇后当面问他,说昨天游玩开心吗。
曹叡怎么回应的?认为有人泄密,二话不说,直接赐死随从,又赐死毛皇后,可见曹叡的脾气和曹丕一样,只不过能够容忍手下大臣而已。
至于赐死母亲的曹丕,也没进行清算,父亲当年的政策,他继续延续,甚至给父亲魏高祖文皇帝这样的顶级庙号和谥号,至于父亲所作的《典论》,曹叡也没销毁,反而命人刊刻,放入太学以便流传后世。
但另一方面,曹丕死后,自己不去送葬,更不愿意让母亲与曹丕同一祭庙,甚至搞出不符合礼法的八庙来单纯祭祀母亲。
甚至在诗作里有不少怀念祖父曹操的,但就没有涉及过父亲。
可以说,曹叡明白感情和治国是两码事,可以不为父亲送葬,但却支持父亲的政策,也通过这些手段,基本维持了各方的平衡。
可惜曹真的逝世,让曹叡不得不派司马懿坐镇长安,为司马氏集团壮大埋下了伏笔。
06当然,曹叡也防着司马懿一手,一直让他镇守关中,只要不进入权力中枢,一切都可以控制。
但辽东之乱爆发,让曹叡决定让司马懿去辽东去,一方面辽东是个硬骨头,此前征讨接连失利,一方面,就是希望让辽东这个烂坑,搞垮司马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b896e56b3aabf42117abc9a86811262.jpg)
狼顾虎视
毕竟辽东是苦寒之地,让六十岁的司马懿去征讨,搞不好就死在出征路上。
要是侥幸到了辽东,就要面临征讨问题,曹叡并未给他设置副手,征讨成功还好说,一旦失败,失地损兵之罪他这个主帅逃不了。
更何况临行前,曹叡贴心地问,征讨需要多久,就是限制一个时间,司马懿估算了一下,需要一年左右,那一年后未能平定,又可以治罪,可以说安排的妥妥当当。
可惜啊,人算不如天算,曹魏这个政权在各个朝代里都属于另类。
开国之君短寿子嗣匮乏,最为重要的二代皇帝不仅短寿,甚至连个子嗣都没有,反观大臣们倒是普遍高寿且儿孙满堂,注定曹魏的衰弱结局。
即便曹叡试图加强宗室力量以制衡日益壮大,但士族壮大已经是历史大趋势,曹叡也不能改变。
景初二年(238年)十二月八日,曹叡病了,没有子嗣的他只能选择宗室子弟然后安排托孤大臣。
虽然曹叡的托孤被人诟病,事实上,曹叡一开始没有选择司马懿,只是因为害怕宗室力量没有限制才决定让司马懿辅佐,互相制衡。
奈何高平陵之变,一是曹爽自己无能,二是士族力量已经壮大,统治者的意愿并不是主要原因,更何况曹叡死后,司马懿屡遭打压,并没有因为托孤身份而青云直上。
事实上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可以夺权并非是司马懿能力够强,纯粹是其背后士族力量的强大罢了。
对比曹魏前后几代君主,曹叡无疑是最像曹操的,也是曹叡在位期间,平衡各方势力,维系曹魏政权稳定,甚至一定程度上打击士族势力,改善曹魏的局势,可惜在士族日渐壮大的大趋势下,加上曹叡的短命,让他的努力都付诸东流。
但抛开曹叡继位后就大兴土木甚至纵欲后宫,他的确是一位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