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障眼法,比如:五色使人目盲,五音使人耳聋,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不知道宇宙的逻辑,所以老百姓只能日用而不知。这是老朋友的观点。
他认为:道就是钱流通的路径,分为合法流通的路径和非法流通的路径。道德经全篇论述钱合法的流通路径(可道),以及不合法的流通路径(非常道),允许生产流通的物品(可名),不允许生产流通的物品(非常名),以及选拔治理的官员(圣人)。
但我有不同看法:老子所说的“五色”“五音”“五味”并非障眼之法,而是比喻之辞,他的原意就在于表达:沉迷于“五色”“五音”“五味”,能令人看不到真相,听不到民声,体会不到“无味(道)”

同时,对于第一章的理解也不敢苟同,因为在我看来,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的原意,更应该解读为:众人所说的道都是人为制定的道,而我将要讨论的道,是自然恒在的不变之道。如果把老子的原意延伸解读为经济领域,那么,应该是:你所说的合法途径,不是我要说的合法途径。
朋友又说,比如“持而盈之,不若其已”,这句话是说把国家的资本拿出来投资,不允许收割进入到自己的腰包里,不允许贪没。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这句话说意思是对它投资多少需要推测计算论证,不允许把钱长期放着不拿出来启动。
我的观点,朋友认为国家资本不可中饱私囊,以及投资产出的评估、论证都是对的。但“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本意是说“把持着不如放下”。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是“喻体”,是一个现象,老子通过“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等比喻,目的在于指出“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
所谓“持”,就是把持不放,说的是“下德不失德”。时刻想着“不失德”本就是“无德”,且又盈而不虚,其结果只能是倾危。所谓“不如其已”,就是说不要把持着不放,那样做不如无德无功。
所以延伸解读应该顺着原文思路,对需要延伸领域的业务进行深度理解,不可以远离原文。
他对第十章“能婴儿乎”的解读很有意思,原文(我用的是帛甲本):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至柔,能婴儿乎?修除玄鉴,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他的译文:
把城市建好让征收部门过去挟迫第一产业,能够做到失去土地离开吗?由霸道的语气转到柔和,还能够像婴儿说话一样可爱吗?洗涤除去镜子上的灰尘,就能够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能够做到让大家都无所作为吗?把税务的门窗打开,能够弱化得了产业吗?弄明白了来自四面八方调研信息后,能失去对应的办法吗?让他们生产劳动、养殖牲畜,生产劳动而不占有劳动成果,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坚持下去,长期坚持下去而又不能自己私自屠宰牲畜,这就是研究出来的贡奉方案。
不能赞成朋友的观点: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无论如何在“营魄”上下功夫,它都是魂魄合在一处,神魂一体。“一”,纯而不杂,古人常作“本真”理解。魂魄为一,则魂即是魄,魄即是魂。老子反问:能魂魄合抱在一起而不要分离吗?

老朋友将其引申到政治经济学领域,以训诂为工具为其延伸解服务,训“魄”为“迫”,认为这是把城市建设好让征收部门过去胁迫第一产业(农业),离开土地。这就不符合老子思想了。
老子笔下的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柔弱待民,“能辅不能为”,怎么能以暴力手段“胁迫”人们离开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呢?那样的武力胁迫是典型的“有为”,是“无为”的大敌。
“修除玄鉴,能毋疵乎?”是说能“塞其兑,闭其门”,不染物欲、伪饰而没有瑕疵。这里面的“玄鉴”,是对幽冥深远之境的描述,即合道无污垢的纯粹精神,而不是现实中的“镜子”。

“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王弼的解释很精彩:任术以求成,运数以求匿者,智也。玄览无疵,犹绝圣也;治国无以智,犹弃智也。能无以智乎?则民不辟而国治之也。
就是说:凭借智谋术而求得成功,以占卜数理来探寻隐秘之事的,都是智识。精神一览无余,纯粹而无污垢,这就是“绝圣”——没有对神明的崇拜信仰;不依赖伪诈权谋之术来治理国家,就是“弃智”。能不依赖智识,百姓就不会邪僻、诡诈,那么天下就安定了。
而朋友的解释却是:爱民治国,能够做到让大家都无所作为吗?这就跟老子的圣人无为唱对台戏了,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是圣人“无为”,百姓“无不为”,圣人的“无为”是前提条件,百姓的“无不为”是圣人“无为”的方法、手段和必然结果。

而圣人的“无为”核心在于权力为民不侵民,能辅不干涉,如此,天下百姓才能在没有“天下多忌讳”的环境下自由发展、自主创造,各使其能,各得其所,实现“无不为”。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天门”,即天下万物出入之门户;“启阖”就是开启与关闭,喻指动静、治乱、福祸等。“雌”喻指“静而能受,后而不先”。即天下之治乱,全在于王公的动静、开合之间。能为安静柔弱吗?
而朋友的译文是“把税务的门窗打开,能够弱化得了产业吗?”这个解释比较含糊,与老子原意相差较远,不能把王公施政行为的动静、闭合带来福祸、治乱联系在一起。
“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即昭昭朗朗,不迷不惑,能不要心怀偏私,有所作为吗?
朋友却说:“弄明白了来自四面八方调研信息后,能失去对应的办法吗?”与老子原意有点距离。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这是老子名言,罗素的翻译挺到位,他说:“没有占有的生产、没有自我主张的行为、没有被支配的发展”。“玄德”就是合道之德而不以为有德。
朋友理解为:“让他们生产劳动、养殖牲畜,生产劳动而不占有劳动成果,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坚持下去,长期坚持下去而又不能自己私自屠宰牲畜,这就是研究出来的贡奉方案。”
感谢的包容,但我的分析探讨只代表个人的一己之见,错谬在所难免,欢迎朋友批评指正!
ab3721a
万有力与电磁力的统一是:物体(粒子、星球)之间不但有引力还有斥力,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换,都是电磁波力。中子、原子是带电的,物体是带电的。物体内外都有变化的电参数,还有变化的机械参数。能解释太多的现象,包括人类社会现象。宇宙、地球、动植物是个大化工厂。 黑洞是一台非常大的水泵(风机) 真空有电流 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 光内外同样有引斥力及转作用 宇宙有平衡法则
记忆玄震造物
道无穷无尽也[呲牙笑][呲牙笑]
自由的灵 回复 02-07 01:35
天道是,人道不是。宇宙永恒,生物生命受天道的制固,哪天一个大陨石也能灭了人,人类面对的危机一直存在。在毁灭危机来临前,没找到天道破绽,那只能等宇宙重启了。
黄少宜
没有学过周易及儒孔子,在说道德经的,纯是在害人
隅翁
掩盖的真相,道就是太阳[呲牙笑]
用户10xxx55
如果老子说的太直白,道德经早就被毁了,根本传承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