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字
在秦王朝,由于一直以来都是以法为尊的原因,并且因为思想上的压制,所以不太重视文学的发展,而且秦王朝的时间也不算太久,所以在这个时期,文学的发展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果。秦国一统天下之前,最著名的一部作品,就是由八览,六论,十二纪组成的《吕氏春秋》,后人称之为“吕览”,它是秦国宰相吕不韦带领他的随从们写出来的。它的内容很广泛,主要是关于黄老学的,也包括了儒、名、法、墨、农、阴阳等方面的论述,在《汉书·文艺志》中被归入了“杂学”一类。其中有《荡兵》,《顺说》,《察今》,以及许多关于先秦时期的史料。《吕氏春秋》以寓言、事例、事例为表象、道理为依据,层层递进,最具条理,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先河。
楚人李斯是秦国的代表,他师从于荀子,后来加入吕不韦,在当时的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吕不韦被革职后,秦始皇接受了朝堂上的提议,要驱逐异族人,但李斯却写了一封《谏逐客书》,以示反对。这篇文章说的是,自从秦穆公开始,秦国就大力招揽各地的能人异士,所以秦国的实力远超其他国家。暗指秦王所得到的珍宝并不是秦国所能找到的,只期望秦王能够重用这些人。这篇文章的排比极尽奢华,颇有春秋时代的纵论之风。但其语言结构规整,语音协调,通顺,与汉人的杂文、汉人的诗歌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秦始皇在东行的时候,经常在这块碑文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赞美他的功绩。例如,泰山、琅琊、之鲁、会稽等地所刻石文,大部分也是出自李斯之笔。以《会稽刻石》《峄山刻石》《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的石雕作品。它是一首四个字的诗歌,每三个字为一个韵脚。它为最古老的碑志文,并对后来的石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于民歌,《汉书·贾捐之传》其中的一句“长城之歌,不绝于世”,说明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当时的秦朝劳逸繁重的情况。在那个时代,类似这样的民歌、歌谣可能不少,但都没有流传开来。
《会稽刻石》拓片
《峄山刻石》元代摹刻石碑拓片
秦代的书写多为小篆体和隶体,其目的是为了记载历史事件,记录法律和生产工艺。春秋战国时代,各个国家的语言都不一样,秦始皇在一统天下后,就提出了“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并任命秦丞相李斯去执行这项任务。李斯将原本的秦国文字“西周大篆”改成了比前者更简化,书写速度更快的“小篆”,然后将其推广到了整个国家,因此,这一种更简化的文字也被其他国家称之为“秦篆”。丞相李斯、胡毋敬和赵高等人,为普及天下,又以其文字书写,其中以《博学篇》《爰历篇》《仓颉篇》最为著名,并作为幼童教育之用。秦君主程邈因冒犯秦始皇而入狱。他将各种民间文字进行了整合,将小篆的书写笔画等进行了改进,并将其改造成了隶书。终于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被派去做监察使。“隶”有“附属”之义,或许是从篆书中派生出来的。从小篆到隶书,这是一个汉字由圆润变成了方正,这是一个由楷书变成楷书的变化,这一变化被汉代所采纳,成为了汉代的楷书。
小篆
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