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让我说说“见小曰明”是何意?并说:这个“小”你可曾见到过,没见到可别说自己读过《道德经》。
我只觉得好笑,做了这些年《道德经》,居然不知道经书中有个“小”字?于是直接回复他:能小中见大、见微知著即是明白。他说:指望一个成语来解释“见小曰明”是行不通的。
而另一位朋友留言说:我“修道”快四十年了,早就发现,道德经中的思想,以修者的角度理解是容易误读的,比如这个“见小曰明”。
作为作者,我对第一位朋友不理解,但赞成第二位朋友的观点。下面,我把对这一整章的解读直接写下来,欢迎包括那位质疑者(放心,我尊重大家的隐私权,图片做了处理)在内的朋友们的批评。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习常袭常。
我的理解:
读懂老子思想,应坚持“以老解老、经内求解”的原则,不喜欢像王某feng、郭某ch、李某h教授那样,动辄引儒解老,引佛解老,在三教之间窜来跳去,终是隔靴挠痒,不知所云。
老子的任何一句话都能在其他章节找到类似的表达或思想,比如本章与第1章、63章、64章就可以结合起来理解。这一章的解读,王弼、吕惠卿、苏辙、陆希声、林希逸、憨山德清等思路可供参考。
1、所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与第一章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意思一致,这个“始”与“母”都是对“道”的比喻。
有“母”必有“子”,根据论述对象的不同。“子”所指代的对象也不同:若是相对于“道母”,万物就是“子”;若是相对于圣人,百姓就是“子”。
2、“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同样与第一章的“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得母以知子”:得母,就是得知了道,就能从“无”中以观“有”;而“知子以守其母”要表达的是:能“从有中观无”。
这句话表达的是,有道之君可以“无中见有”,也可反过来“有中见无”,不拘泥于一端。
老子是站在道治社会的角度来论述大道的,当我们把这个特殊性降为普遍性,试图作为普通人的修身大法来理解的时候,一定会陷入逻辑难以自洽的陷阱。
为什么呢?因为在老子语境下,“无为”是针对权力者的,而“无不为”是针对百姓的。而只有权力者“无为”,才能实现百姓的“无不为”。
如果混淆了言说的针对性,那么,必定会造成理解上的困惑,这个困惑解不通,只好借尸还魂,以佛儒化解之。
所以那位学研《道德经》快40年的朋友说,纯以炼养思想来理解老子思想,有时候走不通。其实何止他 ,就连河上公、李荣、成玄英、杜光庭、杜道坚这些方仙道家、“道家”理论家,在其注文中,也不是纯炼养方向的解读。
而以圣人之治的角度,就不存在走不通的问题,至多只能使理解的水平不够。
3、“塞兑闭门,开兑济事”不是对百姓的禁欲,而是对权力的限制
兑、门,指的是通道、途径。“其”不是指你我他等众人的,而是特指圣人或权力者。当然,只要你乐意,也可以当作自己来理解,只要能解得通。
既然是堵塞、关闭门径,那一定是与权力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背道而驰的公器私用,权力膨胀、口腹之欲、耳目之娱有关,总之,一定是暴政“有为”之事,一定是与圣人的职业要求背道而驰的。
所以老子说,只有堵塞贪求之欲,关闭享乐之门,这样的权力者才能终身不必奔波烦劳;反之,放任口腹之欲,满足一己之私,则终身不可救药。
喜欢儒释道“圆融”的专家大师们,最喜欢将本章的“塞其兑,闭其门”解读为禁欲主义,原因就在于把针对权力者的言说内容,移花接木到了本该“无不为”的百姓身上,岂不知:只有权力不贪不夺民利的“无欲”“无为”“无事”,才能换取百姓的“有欲”、“无不为”而天下归心!
4、“见小曰明,守柔曰强”就是见微知著,知雄守雌!
小者,道之朴;柔者,道之用。能见“小”守“柔”,即是见道守道。所以“见小曰明”即:小中能见大者,或见微知著者,即为明道者,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做事,总是在“安、未兆、脆、微”时,早图之,即“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在不为人觉察的“未兆”“未有”的“细小”状态时,在其萌芽状态时就下手处理好了,这就是防微杜渐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守柔曰强”,柔是道的基本属性,也是为道圣人的基本特性之一,这是强大者(权力)“知其雄,守其雌”的为道要求:自知自己位高权重而能柔弱而无为,才是真正的雄强。
李荣说:“祸乱初起为小,预能防患曰明,顺道无违曰柔,始终不损曰强也”,堪可借鉴。
5、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圣人“用其光,复归其明”就是“光而不耀”,就是圣人“和光同尘”于百姓。
圣人“以道莅天下”,以道化民,见微防患,谦下守柔,这样才能够“复归其明”:圣人自明,百姓也不暗昧,圣人与百姓“其上不皦,其下不昧”,上下为一,和光同尘,而不会留下祸患,这就叫大道的常态。
全章大意:
天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起点,可称之为万物之母。既然得知了万物之母,当然就可以认识万物;反之,认识了万物,就要守住万物之母,如此,(权力者)则终生都没有危殆。
(权力者)若能堵塞贪求之欲,关闭享乐之门,就会终身不必奔波烦劳;反之,放任口腹之欲,满足一己之私,则终身不可救药。微知著者是明道,守住柔弱是强者。以道化民而不察察,回归光明磊落,不给自己留下祸患,这叫做道德常态。
古代道家用唯物主义哲学真理发展走出了个科学路线,江湖术士为了诈骗伪装道家,用一元论唯心主义胡编乱造出了个道教,后面又还神化出很多分支,都骗人骗钱的
格物致知,物小也,道大也,格物而知大道,见小(深刻探知事物道理及变化,找到其背后道及规律)所以称明
识神无为,元神无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