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与“得道”有什么区别呢?#悟道是前提,得道是结果。所谓悟道是一个领悟大道的的过程,或长或短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按照道教、佛教的说法,根器好,悟性高的人悟道的过程就短,慧根浅,悟性差的人悟道的过程就会长一些。还有因缘际会等因素,有的时候可能会顿悟,有的时候可能会对有的问题需要一个很长的渐悟的过程。
总之,悟道是一个过程,或长或短,取决于很多因素的综合作用。
而得道是则是对修行已经达到超凡脱俗至高境界的说法。
但是悟道没有标准,得道更没有标准。所谓悟道,是指对某些问题领悟了、明白了,心通了。但这种明白有可能只是自以为是的明白,即便如此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网上自诩悟道得道的人不少,历史上也不乏其人,真耶假耶?我们没法判定,只有他自己心知肚明,心知肚明其实也是一种一种“得”,一种“悟”。
所以,悟道是一个不断纠正和提升的过程。
而得道则更加没有标准。历史上那些被后人称为得道的人,他自己并不一定认为自己得道了。比如王阳明龙场悟道,那是人们对王阳明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道”的说法而已,王阳明晚年看到关于自己悟道的文字后,会心一笑,不置可否。
很简单,王阳明原先研习的是程朱一派的学说,据说他与朋友一起在他发配的龙场,面对一片竹林开始“格物”,结果直到把自己“格”病,也没悟出什么道道。
他觉得“格物致知”向外求不会有结果,于是转向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吾心即是世界,世界即是吾心”才是“明道”,从此开始了内求的“悟道”过程。这就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真相。
王阳明对此说法,当然会置之一笑,从程朱理学转向陆九渊心学就是悟道了吗?王阳明真的格竹格到病倒了吗?一个大学者,他至于那么wu聊吗?
所以,这样的故事无非就是传递一个信号,那就是:悟道是一个寻求适合自己方向的过程,更需要一个很诚笃、很艰苦的过程。
六祖慧能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都说他没有文化,都说禅宗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但慧能出身官宦之家,他三岁丧父,但尚有大家闺秀的母亲教他识字念书,他自幼好佛,年少即倒背金刚经,皈依五祖弘忍之前就已小有名气。
而不立文字的禅宗六祖,在浩如烟海的佛经之外,依然另著《坛经》,这都是得道故事,意在励志,意在开示众信:不要执着于文化,心诚第一,领悟第二,得师父心传,则可悟道得道,可以顿悟成佛。
拈花一笑的故事更为经典,说的是佛祖拈花,迦叶一笑,这一笑,佛祖就认定了迦叶为“衣钵真传”的传人。
这些z教故事都是讲述悟道得道的奥妙心法,有句口头禅叫“法不传六耳”,意即师徒间衣钵真传的妙不可言和深不可知。
总而言之,悟道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不用神秘化,其实就是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只要诚信笃实于某项事业,时间久了自然会有所悟,有所得,若是在明师的指导下,积久久之功,必然会大有收获。
老子云:“同于得者,道亦得之”。得者德也, 大得即是大德,有大德者,即得道了。
诚祝天下人守正笃实,尊道贵德,积沙成塔,久久为功,在各自的道路上,多有心得,积德成道。
#头条创作挑战赛##老子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