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的贡比涅——法兰西帝国耻辱的顶点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5-02-21 06:19:45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希特勒的贡比涅

6月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法国的大地,这片刚刚被战争摧残过的土地。如果有人从空中俯瞰,就会发现多支烟尘滚滚的德国军队像潮水一样涌向巴黎,他们行动迅速,却时常因为进军路线的冲突而产生混乱。个别勇敢的法国部队仍在顽强战斗,可法军的最高统帅部却早已被失败击垮。

14日的拂晓时分,德国国防军第18军的先头部队进入了富丽堂皇的法国首都。那些没有来得及逃走的居民关门闭户,曾经熙熙攘攘的街道上空空如也。

脸色抑郁、惴惴不安的巴黎人目睹了分属各支部队的征服者从四面八方进入首都:身穿战壕雨衣 的摩托车队和穿着整洁的灰色军服的步兵团并行在香榭丽舍大街上;骑兵部队和用马匹拖曳着火炮的长长队列穿城而过;德军庆祝胜利的游行队伍举着巨大的纳粹卐字旗,城市里到处都可以听到德国军乐队演奏的各种进行曲;纳粹德国的旗帜和符号一夜之间就高高飘扬在了埃菲尔铁塔之上。

巴黎的陷落只是法国人即将蒙受的屈辱和灾难的开胃菜:

21日,法国政府派出的全权代表团的成员们穿过德军防线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被带到什么地方去。经过了30个小时的长途跋涉后,这些穿着笔挺的制服的法国人才惊愕地发现,颇具戏剧天分的希特勒把他们带到了贡比涅森林的一片空地上。

希特勒到来前,德军的仪仗队正准备列队欢迎,空地中间就是一战胜利纪念牌。

在1918年的11月,福熙元帅在一节车厢里向德国代表宣读了他的停战条款,法国将这节车厢保存在了一家博物馆里。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国工兵用风镐把墙壁推倒,把车子推到了空地中间的轨道上——那里正是1918年11月11日凌晨5点,德国的使节遵照福煦的命令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时,车子停放的确切地点。

希特勒将在这里充分品味他胜利的每一分钟,他要代表德国在这里报仇雪耻,而这个特殊的地点无疑将增加他品尝到大仇已报的甜美滋味。

他是在5月20日想出这个主意的,那一天,德国坦克部队打到了阿布维尔(法国北部索姆省的一座城市),而西线的总攻势当时仅仅过去了十天。正如希特勒在充分体现了他和追随者们22年来心中充满的愤懑不平的发言稿中写的那样:

“凡是能施加到一个种族身上的,能够使其心灵蒙受屈辱、身心遭受摧残的手段,都要毫不保留地施展出来。”

在19日和德军部队一同进入巴黎的美国通讯记者威廉▪夏伊勒(注1),第一时间从一名德国高级军官口中得知,法国很快就要投降了,而且希特勒打算在法国逼迫德国签署一战停战协议的那节火车车厢里签署这次的协议。

当夏依勒驱车赶到贡比涅这个巴黎北部的小村庄时,正好看到德国工兵将车厢从博物馆中拉出来,现场的德国军人忙忙碌碌地为投降仪式做着准备。

现场只有两名外国记者,除了他以外,另外一名记者是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自由记者。签约现场的警戒十分严密着,当记者想靠近一些时,立刻就有一名全副武装,制服笔挺,钢盔和皮靴都擦得锃亮的德军士兵礼貌而严厉的示意他们远离警戒线。

这些士兵并非仪仗队的花架子,而是真正从西线战场上抽调的精锐。夏伊勒并不打算和德国记者们一起等待官方发布的信息,他仔细观察会场四周,发现到处都安放了拾音的麦克风,于是他在树林里到处寻找录音设备,然后他躲在一边,亲耳听到了整个过程。

夏伊勒清楚地记得,这天是法国最美丽的一个夏日,6月暖洋洋的阳光照射着周围的树林,那些高大的榆树、橡树、丝柏和松树的阴影投射在通往放置着车厢的圆形空地的小道上。大约在下午3点15分,希特勒乘坐着他的梅赛德斯奔驰汽车来到了这里。同行的有戈林、布劳希奇、凯特尔、雷德尔、里宾特洛甫和赫斯,他们都身穿着各式各样的制服。

希特勒在距离空地大约180米的地方下了车,他身穿灰色的制服,只佩戴了一枚铁十字勋章。而他的追随者们都穿着华丽的军礼服,佩戴着金色的穗带,亮闪闪的勋章挂在他们的胸前。唯一的帝国元帅戈林手中还握着他的元帅权杖。

希特勒下车的地方本来树立着一尊雕像,那就是著名的阿尔萨斯-洛林雕像,雕刻的是一把代表着盟国1918年胜利的宝剑,插在一头奄奄一息的德国鹰身上(见下图)。估计是怕希特勒看到后会发怒,布置会场的德国人用一面德国军旗盖住了宝剑。

雕塑长这样。。。

法国投降当天,德军用旗帜挡住了宝剑。不过貌似这样更加凸显了那只歪头瞪眼的德国鹰。。。

希特勒只瞥了这座雕像一眼,就迈步走向了空地,在道路一旁,德军的仪仗队向他们举枪致敬。这名独裁者神情严肃而庄重,复仇的情绪几乎写在了脸上。但是他轻快的脚步,却又透露出了一丝胜利的征服者所特有的骄傲和快乐——他亲自领导德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最终让命运天翻地覆。

当元首走近这块小小的空地中心时,空地上升起了他的最高统帅旗帜。旗帜就飘扬在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纪念牌旁边,那是法国人树立的一战胜利纪念牌,离地大约1米高的巨大石质基座上写着: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帝国在此屈膝投降——被它企图奴役的自由人民所击败。”

记者们只能站在空地周围拍照,夏伊勒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希特勒的表情,这无疑是希特勒生命中最为荣耀的一刻,但他死死盯着纪念牌上的文字,脸上燃烧着“蔑视、愤怒、仇恨、报复和胜利。”

希特勒和随行者在阅读石碑上的文字。

如今人们只能从当时的纪录片中读到这段碑文了。因为在希特勒下令炸毁了它。

虽然无法靠近,但是周围的记者都知道纪念碑上写着什么,所有人都等着看希特勒会是什么一副表情。

希特勒没有说话,他面无表情地慢慢转身离开了纪念碑,也许觉得这样做无法表达出他心中的轻蔑和愤怒,他迅速回头瞪了一眼石碑——因为他没法现在用自己的靴子踏平这些可恶而充满挑衅的文字。

希特勒先是缓缓环视了空地四周,所有和他的眼光对上的人都能够体会到那深刻的仇恨。但是这种仇恨同时还伴随着胜利的喜悦。夏伊勒在日记中写下了著名的第一手记录:

“突然, 他好像感到自己的脸部表情还没有完全表达出他的感情似的,他把整个身子摆出一副与他的心情相协调的姿态。他迅速地用两手搭在臀部,两肩耸起,两脚分得很开。这是一种不可一世的挑战姿态。这种姿态是对现在这个地方的极端蔑视,以及对这个地方 在目击德意志帝国受辱以来的22年中所代表的一切的极端蔑视。”

随后,希特勒带领属下大步走进了那节车厢,元首就坐在了当年福熙元帅坐的那把椅子上。几分钟后,法国代表团被带了过来。身材矮小的法国第二军团司令夏尔·安齐热将军是代表团的首领。他竭力在德国人的摄像机面前保持冷静。

但是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一样,所有法国人看起来都神情沮丧,却又在尽力保持着最后的尊严——没有人事先知道,德国人会让他们到这个法国人引以为傲的精神圣地接受第二次屈辱和精神崩溃。

当法国人走进车厢时,德国领导人都站起身来迎接。但在基本的礼貌背后,是毫不留情的停战条约。但是希特勒提出的条约把握的尺度非常精准,非常苛刻但不足以让法国反对这一条约而选择继续战斗。

在凯特尔将军对法国人宣读了停战条款的序文以后,希特勒和他的随行人员马上离开了车厢。谈判工作交由最高统帅部长官继续进行,但对于他亲手所拟订的条件没有留出丝毫的回旋余地。

法国代表团用尽一切方式拖延和争辩,第二天下午六点半,凯特尔发出了最后通牒:法国必须在一小时之内接受或者拒绝德国的停战条件。法国政府屈服了,1940年6月22日下午6时50分,安齐热和凯特尔在停战协定上签了字。

在上一次大战中苦战了四年的法兰西帝国,在这次大战中只坚持了6个星期。从北极圈内的北角到波尔多,从英吉利海峡到波兰东部的布格河,欧洲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变成了德国的领土。

阿道夫·希特勒,这个把德国统一为真正的民族国家的前奥地利流浪汉,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下士,已经变成了德国最伟大的征服者。

德国军队同样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的胜利,德军只付出了不到5万人伤亡的代价,就彻底击败并羞辱了几百年来的宿敌,洗清了凡尔赛带来的耻辱。

签约仪式结束后,天空中下起了蒙蒙细雨。记者们三三两两地乘车离开,夏伊勒走进空地,看到一群德国工兵正在起劲地喊着号子,努力移动着车厢:

“你们要把车厢弄到哪里去?”

“柏林!!!”

这节车厢在7月8日被运到柏林,但最终毁于盟军对柏林的大轰炸。

三天后,按照希特勒的命令,德国人炸毁了贡比涅的一战胜利纪念牌。也许在希特勒看来,德意志帝国从1918年11月被封印住的命运,就此将再也无人束缚了。

胜利的顶峰

极度兴奋的希特勒没有马上返回德国,他在6月28日秘密飞往巴黎,在黎明前游览了这座城市,这是一次短暂而完全的私人观光,陪同他的是建筑师阿尔贝特·施佩尔和雕塑家阿尔诺·布雷克尔。

他们参观了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荣军院(拿破仑墓)和蒙马特的艺术区。为了方便希特勒参观,歌剧院的灯光全被打开。破晓时分, 三人以埃菲尔铁塔为背景,拍了一张非正式的照片。

这是希特勒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巴黎,他从法国的晨雾中消失后,乘机返回了德国,庆祝胜利的游行将在德国国内进行。

1940年7月6日,看不到头的欢迎队伍排列在柏林的街道上,人们沿着元首经过的路线,挤满了从车站到帝国总理府的道路,到处都是满脸兴奋,斜举右臂行礼的人群。由德国士兵、党卫队和警察部队手挽手组成的警戒线多次被冲破,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涌向街头。

人民的反应和两个月前截然相反:当最初宣布入侵法国的消息时,人们并不感到兴奋。德国人不仅对入侵法国的后果普遍感到忧虑,还因为害怕盟军可能对德国城市进行空袭而加重了这种情绪。

谁也不曾料到,希特勒居然如此轻易地就兑现了自己的曾经许下的诺言,欣慰之余突然涌现的民族自豪感汇聚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巨大浪潮:

“只有现在我们才能真正体 会到元首的伟大。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已经证明了他的天赋,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家,他的才能也丝毫不逊色……在元首的带领下,除了胜利,不会有其他结果!每一个人都坚定地相信这一事实。”

随着胜利的消息不断传回国内,人民对于德军、对于希特勒的仰慕之情也不断高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德国国内那些持观望和怀疑态度的人们也开始钦佩德军所取得的成就。比利时的投降“使各地群情高涨”,德军进入巴黎则“让帝国所有地区的民众陷入前所未有的兴奋之中。欢呼游行和兴奋的场景在许多城市广场和街道上演”。

在贝当宣布法国投降的同时,德国许多城镇广场都进行了庆祝游行。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兵对取得胜利的速度感到不可思议。甚至那些反对希特勒政权的人也承认他们的自豪之情——一夜之间,秘密抵抗运动消失得无影无踪。。。

机场的欢迎人群

一名少年幸运地被元首拉进车厢接见。

沿途欢呼的人群

希特勒乘车经过柏林的大街,阳光照在他的身上,让他如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一般,山崩海啸般的欢呼声响彻整个城市:“万岁!万岁!万岁!”无数的花束、彩带雨点般落下,到达总理府后,元首不得不反复到阳台上接受聚集的人群对他表达的敬意。

所有的德国人都感谢元首,为他们带来了历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对此,希特勒告诉向他欢呼的人群:

“通过让自己的儿子上战场战斗,德国人民已经证明了自己的伟大,几周内,我们就击败了德国最强大的军事对手,并且还摧毁了他们!

德国人民的精神,就是伟大的德意志祖国的精神!”

是啊,对于登上人生巅峰的希特勒而言,成功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辉煌背后的阴影将会变得更加的黑暗和危险。。。

欢庆的人群将总理府前的广场塞得水泄不通。

注1:威廉▪夏伊勒,美国著名驻外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他的著作《第三帝国的兴亡》是公认的论述纳粹德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最权威著作之一。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0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