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你这报到证上写的是百货公司啊!"保卫科张大爷推了推老花镜,我顿时愣在原地。
手里的公文包差点掉在地上,砖红色的供销社大门前,蝉鸣声震耳欲聋。
汗水顺着我的后背直往下淌,1981年的盛夏,烈日当空。
我退伍转业,拎着个旧帆布包,里面装着几件军装和一本发黄的笔记本,就这么站在县供销社门口。
谁知道这一走错的门,竟然让我的人生轨迹来了个大转弯。
张大爷慈祥的脸上挂满汗珠,他摘下眼镜擦了擦:"这事儿可不好办啊,你先坐会,我去找李主任问问。"
我往门廊下的长条凳上一坐,掏出块褪色的手帕擦汗,看着来来往往的社员排队领化肥和农药,心里直打鼓。
那长条凳已经被无数人坐得发亮,木纹都快看不见了,就像这供销社的岁月,平凡却深刻。
"小伙子,进来聊聊?"一个浑厚的声音传来。
我抬头看见一个戴着深度近视镜的中年人,身材高大,走路带着股子干练劲儿。
"我是李长河,供销社副主任。"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
李主任的办公室很简陋,一张磨得发亮的办公桌,墙上贴着几张泛黄的供销社工作计划,还有一张"为人民服务"的标语。
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烟味,这是那个年代领导办公室的标配。
他摘下眼镜,仔细看着我的材料:"你在部队是开车的?"
"是啊,在运输连当了五年司机,车技还算可以。"我挺直了腰板。
"好啊!"李主任眼前一亮,"咱们这正缺个仓库管理员,要经常开车送货。你先在这干着,我帮你跟百货公司说说情况。"
就这样,我留了下来,命运就是这么奇妙。
仓库里有个会计叫孙巧云,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姑娘,说话轻声细语,做事一丝不苟。
那时候正是物资紧缺的年代,供销社的工作特别忙,每次进货出货,我们都得一起核对清单。
常常忙到深夜,仓库里的日光灯发出嗡嗡的响声,照得人脸色发青。
记得有一回深夜盘库,外头下着大雨,雨点打在铁皮房顶上,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仓库里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我和巧云蹲在地上一袋一袋地清点化肥。
突然听见她小声说:"我爸妈总念叨,说当会计太累了,让我去邮局上班。可我觉得,在这里挺好的。"
我抬头看她,发现她的眼镜上都是雾气,可她还是认真地在账本上记着数字。
那一刻,心里忽然暖暖的,就像冬天喝到一口热茶。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和巧云渐渐熟络起来,她教我认商品,我帮她搬重物。
李主任看在眼里,常笑着摇头:"你们年轻人啊..."
可好景不长,三个月后,组织部门发现了工作调动上的失误。
一纸调令,要我立即去百货公司报到,这让我心里乱成一团。
那天晚上,宿舍里特别安静,只有远处传来的蛐蛐声。
我躺在床上,想起这几个月的点点滴滴:李主任教我看账目时的耐心,巧云给我端来热茶时的笑容。
还有那些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每一个画面都那么清晰。
第二天一早,我就找到了李主任,他正在抽着烟看报纸。
"主任,我想留在供销社。"我鼓起勇气说。
李主任放下手中的烟:"小王啊,百货公司条件确实比我们这强。你好好想想。"
"不用想了。"我深吸一口气,"这里的工作我熟悉了,再说,供销社正是需要人的时候。"
李主任沉默了好一会,突然笑了:"行,我再去组织部门说说。不过啊,供销社要改革了,以后的路不会太好走。"
"不怕!我能行。"我拍着胸脯保证。
就这样,我正式成了供销社的一员,可家里人不答应了。
我妈特意坐了一天车赶来,又哭又闹:"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呢?好好的百货公司不去,非要在这苦哈哈的供销社待着?"
那段日子特别难熬,每天都要面对家人的责备和同学的不解。
巧云看我心情不好,总是默默地给我倒茶水,有时还会做些家乡小菜带来。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她了,就像习惯了清晨的阳光。
1982年春天,我和巧云结婚了,婚礼就在供销社的食堂办的。
李主任当场题字:"同心同德,相携相依。"那天,整个供销社都洋溢着喜气。
后来的日子果然如李主任所说,供销社经历了不少变革。
我们从最初的老式平房,搬进了新建的综合楼;从手工记账,换成了电脑系统。
从自行车送货,开上了小货车,每一步变化都见证着时代的进步。
1985年,儿子出生了,我们把他的小床搁在仓库旁边的值班室里。
那会儿特别忙,经常要半夜起来核对账目,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可就是这样,我们反而过得特别充实,因为有了共同的期待和努力的方向。
转眼到了1990年代,市场经济大潮来袭,不少人都说供销社要完了。
可李主任带着我们硬是挺了过来,还把供销社办成了远近闻名的农资综合服务中心。
昨天,我和巧云又在整理往年的档案,看到了那张发黄的报到证。
她笑着说:"你说咱俩这是缘分呢,还是巧合?"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
我看着她鬓角的白发,看着墙上这些年的奖状,心里涌起一阵感动。
或许,人生最美好的相遇,往往就藏在看似的错误里吧。
今年是2024年,我们已经在供销社工作了整整43年。
见证了它从票证时代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从杂货店到现代化商超的蜕变。
儿子常说我们太固执,可我和巧云都明白,这里承载着太多回忆,太多感情。
李主任已经是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还经常来看我们。
每次来,都要拍拍我的肩膀说:"当年真是没看错你。"
上个月,供销社在搞建社七十周年庆典,让我上台讲几句。
我站在台上,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一时说不出话来。
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风风雨雨,造就了今天的我们。
那个走错门的夏天,成就了我的一生。
看着台下坐着的巧云,她还是那样温柔地笑着,仿佛我们依然年轻。
人生啊,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候,错过的反而是对的。
十二岁入伍?
AI文章,开车司机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