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台湾一直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9年,国共内战的局势导致两岸分裂,台湾成为蒋介石的最后退路。然而,无论时局如何变化,祖国统一始终是几代领导人的共同追求。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建国之初就着手处理台湾问题,而邓小平更是多次表示:“我这一生只剩下一件事,看来恐怕做不成了,就是台湾问题。”
1949年,解放军以破竹之势解放了中国大陆南部大部分地区,迫使蒋介石带着百万部队和大量珍贵财物逃往台湾。蒋介石并不甘心接受失败,多次宣称反攻大陆的决心,甚至立下誓言:“不回大陆,棺材绝不入土。”遗憾的是,他的棺椁至今仍停放在台湾的慈湖行馆,未曾归故土。
随着台湾的分离,蒋介石在岛上实行戒严,切断了与大陆的一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台湾的议程迅速提上日程。1949年12月,毛泽东在访苏期间与斯大林谈到了解放台湾的必要性。随后,解放海南岛的成功更为解放台湾奠定了基础。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打乱了这一计划,美国借机将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极大地干预了中国的内政,致使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被迫推迟。
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毛泽东的视线从战争转移到和平建设上,和平解放台湾成为新的策略。1955年,周恩来在人大会议上首次提出,通过战争或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中国人民愿意在条件成熟时以和平手段解决。这一和平姿态让蒋介石一度考虑与大陆沟通。为展现诚意,毛泽东亲自写信给蒋介石,称他为“老朋友”,并表示台湾统一后可由蒋介石继续管理。这封信由著名爱国人士章士钊带到台湾,试图促成双方的沟通。
蒋介石多疑谨慎,为弄清毛泽东的真实意图,派宋宜山前往大陆探查。在周恩来安排下,宋宜山与李维汉多次会谈,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于台湾问题的立场。宋宜山回到台湾后,向蒋介石提交了一份详细的报告,描绘了新中国的巨大成就。然而,蒋介石依旧不信任,认为宋宜山已被“收买”,拒绝继续与大陆接触。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未放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努力。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通过缅甸总理吴努再次向蒋介石传递了和平信息:“我们愿意和蒋介石谈,在统一的前提下,一切都可以谈。”这句话反映了中国领导人的宽宏胸怀和坚定的统一决心。
与此同时,爱国人士也积极推动两岸对话。1956年,记者曹聚仁在北京采访时,被周恩来邀请讨论台湾问题。周恩来再次重申,国共之间可以通过和平途径解决分歧,统一并不意味着投降,而是双方的合作。曹聚仁深受感动,回到香港后,将这一和平倡议传达给蒋经国。毛泽东更是亲自接见曹聚仁,表达了中国领导人对和平统一的决心。毛泽东甚至承诺,两岸统一后,蒋介石及其高官可保留现有职务,继续管理台湾。曹聚仁随后奔走两岸,致力于促成谈判,直至生命终结。
1975年,蒋介石年迈体衰,内心深处对大陆有了思乡情切的念头。此时,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占据重要位置,尼克松访华时,毛泽东称蒋介石为“老朋友”,显示出不计前嫌的态度。蒋介石通过陈立夫向毛泽东传递信息,希望毛泽东能够访问台湾。然而,毛泽东已身患重病,无法成行,他只说了一句:“让小平同志代我去吧。”
这句话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一代伟人已老去,然而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不久之后,蒋介石于1975年4月5日逝世,两岸的对话再次中断。随后,毛泽东和周恩来也相继离世,统一的重任落到了邓小平肩上。
邓小平在1979年金门炮战结束后,明确指出,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为此,他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政策,为和平统一指明了道路。虽然蒋经国在八十年代逐步实行开放政策,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祖国完全统一的愿望仍未达成。
海峡两岸的分离已超过四十年,随着沟通的逐步恢复,两岸人民重新开始联系。正如邓小平所说:“这个问题如果能在我们这一代解决,历史一定会说我们好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