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代替皇帝统治天下的权力女性,吕雉。
你的第一反应多半是狠毒,因为她最为人所知的事迹,就是把刘邦心爱的戚夫人做成人彘,也就是手足砍断,双眼挖掉,让她耳不能听,口不能言,还扔到厕所里,不准她死。光凭这件事,就足够奠定她在历史上狠毒的名声。但是,如果仅仅给她贴上这个标签,那就太简单了。
吕雉剧照
比如,她固然狠毒,但是狠毒背后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如果说对戚夫人多少有泄私愤的意思,那么非要置韩信全家于死地,又是为什么?这就要把她放到刘邦的事业里看,才能看明白。
作为秦汉大一统之后,第一个主宰天下的女性统治者,作为《史记》本纪部分唯一一个女性人物,我们看吕雉,既要关注作为个人的吕雉,更要关注作为统治者的吕雉。这也正是司马迁看待她的角度。
事实上,如果你翻看《史记》,可能会出乎意料。的确,在《吕太后本纪》中,她是一个狠毒女人的形象,但你去看《平准书》就会发现,汉朝在吕后统治期间欣欣向荣,她同样是一个成功的统治者。
究竟吕雉为什么能成为中国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当我们对比后世的女性统治者,比如武则天、辽萧太后、慈禧太后,又能从她们身上找到什么影子?
今天,我们就回到《史记·吕太后本纪》,看一看司马迁笔下,吕雉的人格形象。
刚毅凶悍我们先来看看吕雉是如何卷入政治中去的。
虽然吕雉后来成为西汉实际上的执政者,但是她并不是一开始就深度介入政治。在刘邦打天下的很多年里,吕雉在刘邦的政治集团里是缺席的。我帮你整理一下这条线,你就能看到这一点。
刘邦被封为汉王后,为了让项羽放松警惕,主动烧掉了连通汉中和关中的栈道,这件事很有名,但还有个细节容易被忽略,那就是,他还故意把父母以及吕雉和儿女,都留在了丰沛地区。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就离丰沛不远,这个做法,其实是变相交纳人质。也就是说,吕雉这个时候几乎是被当作人质,远离权力中心的。
后来刘邦夺回关中,但他始终没有去找家人,反而忙着寻欢作乐。结果,很快就在项羽的反击下一路溃败。这个时候刘邦才想起来去找家人。最终,刘邦带走了儿子和女儿,父母和吕雉则成了项羽的俘虏,彻底沦为人质。
等到项羽和刘邦签订鸿沟条约,放回刘邦的家人已经是楚汉争霸的尾声了。所以说,在刘邦打天下的整个过程中,吕雉几乎没有深度参与。
而在这个过程里,另外一个女人得到了刘邦的欢心,那就是戚夫人,并且她和刘邦有了一个孩子,叫刘如意。刘邦很喜欢刘如意,不喜欢他与吕雉生下的儿子刘盈,这就是吕雉回到刘邦身边时的基本情形:自己和刘邦相识于微时,吃了这么多苦,到头来站在刘邦身边的女人却不是她,甚至刘邦还想改立刘如意为继承人。
如果是个一般的女性,可能会认命,或者上演一出狗血的宫斗剧情,但吕雉却从这里开始,展现出她刚毅凶悍的一面。
为了保住儿子的太子之位,她做了两件事,第一是拉拢老臣,建立一个拥护太子的集团。
其中特别有代表性的就是她拉拢张良的过程。张良作为刘邦最尊敬的老臣,吕后当然很想赢得他的支持,但他当时的态度是有点犹豫的。一方面从政治立场来说,他不认可废太子,因为太子一旦被废,必然引发内乱。但另一方面张良又认为不好干涉刘邦的家事,所以他犹豫要不要卷入其中。
这个时候吕后怎么做的呢?吕后快刀斩乱麻,直接让她的哥哥,将军吕泽带人去把张良劫持了过来,当面说,这事你现在参与要参与,不参与也要参与。张良这才参与进来,这就是著名的“劫留侯”,劫就是劫持的劫。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吕后刚毅且当机立断的行事作风。
吕后做的第二个努力,就是深度参与国政,提高自己在决策层的影响力。
刘邦打天下后,面临的最棘手和最紧迫的问题,是翦除异姓王,加强中央集权。但是刘邦顾忌名声,性格上也比较宽容,比如对韩信,他想杀,但又不好意思也不忍心。这时候吕后出面了,她不仅杀了韩信,还斩草除根,把韩信全家都杀了。这样一来,天下人骂的都是皇后,不会骂皇帝。等于她替刘邦把脏活累活都干了。
吕雉剧照
后来杀彭越也是一样。刘邦赦免了彭越,命彭越一家,以庶民的身份去今天四川省雅安市境内,度过余生。但吕雉不愿意放过彭越,在她看来,留着这个乱世枭雄,早晚是个祸害。她再次体现出她的凶悍,找人诬告彭越二次谋反,灭了彭越满门,还将彭越剁成肉酱,分送给其他诸侯。
吕雉就是要通过这一系列雷霆手段,一方面震慑朝臣,让天下人知道还有她吕雉的存在,一方面也是要让刘邦知道她的政治价值。到这里,她和刘邦真正成为了政治上没法分开的两个人。
《史记》里有一句话,说“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也就是说,诛杀大臣,多是吕后的功劳,这话有点讽刺的意味,但客观来说,吕雉的作为,的确有助于清除旧时代痕迹,强化中央集权。
在刘邦过世之前,吕雉实际上已经深深卷入了新王朝的重大决策之中。而刘邦一死,吕雉名义上是辅佐孝惠帝刘盈,但刘盈性格软弱,遇事不决,吕雉就成了事实上的主宰者。
接下来她执政的十六年里,让三个皇帝成为傀儡,并废掉、杀害了其中的一个皇帝。她还杀死了四个刘姓亲王,其中一个就是曾经威胁刘盈地位的刘如意。
在这些血腥的政治迫害背后,实际上吕雉要做的就是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打击报复刘邦身边的女人,同时让自己和刘邦的孩子,以及这个孩子的后代永远当皇帝。第二件事,就是让吕氏族人享受巨大的荣耀。
但是这两件事情,最终都落空了。
等吕雉死后,刘氏亲王和一帮老臣,联合起来,先是杀光了吕家人,接着宣布,刘盈的所有儿子,都不是刘盈亲生,而是吕家人从宫外抱来的野种,全部遭到杀害。这就意味着,刘邦与吕雉的孩子,彻底绝后。吕家人也遭到灭顶之灾。
柔性的治理手腕说到这里,你也许会觉得,那吕太后的一生,不就彻底失败了吗?
但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只是吕雉政治生涯的一部分,也就是她在上层建筑里的政治活动。而我们看一个统治者,还要看她对中下层和对整个天下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来看吕雉,就会发现,吕太后虽然在权力斗争中下手狠毒,体现出她个性凶悍的一面,但她整体的治理风格却颇为柔性。
我们先看看她是如何对待朝臣的。
在吕雉执政的十六年里,她下手的对象主要是威胁皇帝的诸侯王,对一般的朝臣,一个也没有杀。实际上,吕雉对老臣还较为宽容。比如,丞相王陵反对她分封吕家人为诸侯,当面顶撞她,这相当于是反对吕雉的核心利益和政策。但她只是明升暗降,软性处理。王陵此后虽无实权,但收入地位都提高了,得以善终。
对比一下,周亚夫和汉景帝也有类似的矛盾,最后却不仅丢官,而且死得很惨。司马迁本人因为替李陵辩护而惨遭宫刑,也是一例。吕后对朝臣的宽容,也许比不上汉文帝,但还是超过了很多君主。
在她执政期间,真正任用的也都是那些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老臣,丞相先是曹参,后是王陵、陈平,太尉是周勃,另外夏侯婴、灌婴也都得到重用。而吕家人主要是用来控制长安城的警卫部队,并没有参与核心决策。虽然有传言说,吕太后曾经想对功臣集团进行大屠杀,但史学界早已证明,这是后来清算吕氏集团后的污蔑说法。
所以吕雉并没有动摇国本,她的雷霆手段体现在上层的权力斗争之内。而这些斗争对底层民众有没有真正的影响呢?几乎没有。
相反,对底层民众,吕雉做到了无为而治。尽量在宽容的政策下,与民休息,从而让王朝逐步愈合了战争年代的创伤。《史记》在《平准书》里就说到,在吕太后主政时期,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同时轻徭薄赋,让老百姓生活比较自如。
而在外交层面,吕雉也同样体现出柔性的治理风格。
尤其在处理匈奴问题时,能做到舍面子,保里子。最著名的一件事情,就是在吕后执政的第四年,匈奴单于曾写信给吕雉,这封信的内容《史记》并没记录,后来班固的《汉书》里记录了原文,大意是自己的妻子去世了,恰好吕后陛下你的丈夫也去世了,我们都独居,郁郁不乐,不如搭个伴一起生活。在当时的中原文明看来,这是带着侮辱性的挑逗和挑衅。
吕雉当然也倍感羞辱,但最终还是采纳稳健派的计划,认为天下初定,不宜再动干戈。她还亲笔给冒顿单于回了一封信,自嘲年老,配不上这门亲事。汉和匈奴的平稳关系得以继续维持。
所以你看,虽然吕太后执政时期,上层建筑常常处于动荡。但最终,吕太后留给后人的,依然是一个还不错的天下。文景之治的基础,正是奠基于吕太后时期。
这就像后来的武则天,不管上层的厮杀多么凶残,但当时的外交内政大方向是好的,老百姓不觉得社会有什么动荡,所以徐敬业起兵造反,没有人响应。
说穿了,这里的关键在于,郡县大一统的格局中,统治者的个性当然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有两点:一个是保证官僚集团的稳定性,一个是保持民间的活力。这两点,能维持一点,就算是水平线上的君主。吕后能同时做到这两点,其实已经胜过了历史上的大多数竞争者。
这就是为什么司马迁记下了吕太后的凶残,又肯定了吕太后的时代,突破性地把她列入《史记》本纪,为我们留下了第一个称制女主的形象。这也告诉我们,认识、评价一个巨型组织中的高层人物,是非常复杂的。只有兼顾人性和组织两个维度,才能看清这些人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看清他们的历史地位。
总结好,最后我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这一讲,我先梳理了吕雉在刘邦事业中的事迹和影响,进而梳理了吕雉在刘邦死后的种种行为。最终你会发现,吕雉的个人追求,都失败了。但在她的治理下汉王朝却得以休养生息,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她在无意之间,完成了大时代的接力跑,成为了一个历史水平线之上的统治者。
那除了吕雉,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大女主”?你觉得,吕雉在她们之中能排在第几位?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