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关于“天目里”的技术观察与对话档案

构筑空间 2021-09-16 11:27:52

建筑档案走进奥雅纳,以天目里项目为对话主体,展开与幕墙总监蔡至恒、灯光设计师王程瑜的档案对话,探讨技术在建筑实现过程中的重要性,解读奥雅纳在营建创新项目,塑造美好世界的实践过程。

序章

印象天目里: 技术,也是艺术。

就建筑而言,技术总是潜藏于艺术能量的深层逻辑里。建筑是时间与生活的载体,也是日常生活的实体。做一个“完整的、高品质项目”,在奥雅纳看来,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实现,也是对建筑艺术价值的淬炼。

此次在天目里,我们展开了关于现代元素技术性构成的一系列探讨。天目里项目,是奥雅纳作为项目技术顾问,协助伦佐·皮亚诺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奥雅纳以系统、高效和专业的项目管理与协调方式,提供了幕墙和灯光双层面的技术支持。

运用技术的再创作,天目里构筑了一个独属于杭州的静谧城市院落。自然之间,于低调中衍生出技术的力量,让天目里的幕墙与夜晚的光环境,成为这个城市的另一种景象。

下沉庭院与中心广场©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幕墙体系技术构成逻辑探讨

对话蔡至恒:

天目里幕墙体系及技术层面的实现过程

“ 我们是泛工程类技术问题的设计者与解决者,输出的是一个工程层面的技术力量集成,这也成就了奥雅纳高品质、系统化和专业化工程技术服务系统。”

蔡至恒

奥雅纳幕墙总监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奥雅纳,蔡至恒认为,是“品质至上、服务至上”。设计上要有“挑战”和“创新”;质量上全过程把控。如果只有造型没有细节或者材料选择不恰当,这不会是一个成功的项目;另外,如果项目无法落地,设计则是一种虚无的状态。

技术价值的落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技术力量的介入与共同实践,实现高品质的建筑作品。

鸟瞰天目里©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

严控把关策略

合理理解幕墙产品的性能

工程技术管理层面的工作,需要在思辨的过程中达成“各方资源”与“工程管理”之间极好的衔接,从而优化结合技术或者工程管理的优势资源。做幕墙,最致命的就是只注重前期设计,但后期施工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幕墙工程达不到预期设计目标。

幕墙有很多种不同的系统,众所周知的高科技墙体系统是“玻璃幕墙”。从一个城市的外貌来说,幕墙体系构成了现代都市的整体风貌,通透的城市光芒会缓缓地从玻璃的介质中折射出来,使玻璃楼呈现出高科技化。但客观地说,玻璃本身并不是特别节能的材料,通常要结合比较高性能的镀膜技术,提高整个墙体系统的“遮阳”和“保温”效果。

在幕墙体系之外,我们尽量利用建筑实体部分提高保温性能,结合部分“玻璃”跟“实体”材料,尽量保证足够的采光区域,从而在“室内”和“室外”构建一种新的光学关系。

幕墙与窗©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

幕墙体系化生产的模块化构成

以及其背后的设计逻辑

传统的外墙体系,墙体的自重都是主体结构,基本上都是使用些较笨重的材料,比如:钢筋混凝土或者是砖墙等等。玻璃幕墙的出现推动了城市迈向另一个高度和尺度,也给超高层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近30年里,超高层做得越来越高,在城市迈向另一个高度的同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则是怎么去减轻整个高层建筑物的重量,让超高层变的“轻质化”,消解超大城市带来的压迫感。

建筑间的玻璃连桥©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很多中国与国外的一线城市,基本上都会大量运用玻璃幕墙,但任何一种材料都要恰当运用,不一定全部用玻璃就是最好的选择。但玻璃幕墙也有其独特的优势:第一,玻璃为基础应用的墙体系统的轻质属性;第二,玻璃幕墙在国内可以在工厂进行模块化生产,并且有专业的工厂可以产出可配置型的模块化产品。国外的大部分玻璃幕墙为“单元体”系统,都是先在工厂已经进行过模块化生产、加工完成的产品,在现场基本上就是组装、完成整体幕墙系统的现场吊装即可,这也是一种现代化的高科技施工手段。

技术的实现,伴随的是一个产品的实现过程,未进现场之前我们需要把控模块化的基础构成方式,把控模块尺寸、厚度等性能指标,以达到整体幕墙体系所需要的状态。我们在前期会进行整个模块细节的完整性设计,招投标之后,投标单位或者以后的幕墙施工单位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针对这个项目的技术指标以及设计质量要求说明。 既定的技术要求是提前确定好的,不同供应商都可以通过奥雅纳的技术链条选择适合的供应商进行择优配合。

建筑立面配有标志性窄窗©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

材料的合理性应用

着重于材质的选择与确位

天目里项目七年的时间里,第一阶段即是方案的设计阶段,设计想要呈现一种现代极简建筑中的“洁净”与“平实”,一种“金属基调”的面材,设计师选择使用铝合金,打造“露骨的质地感”。

最自然的基调,就是材质自身的形态合理呈现,构建一种质朴的建筑气韵,以铝合金为基本元素,打造场所整体基调,带来一种趋于自然质地的建筑观感。 国内目前所用的铝板都是喷涂工艺,会掩盖铝板自身颜色的极致呈现。

幕墙穿孔铝板©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在天目里项目上,建筑师希望能够“原色呈现”铝板的自身颜色。但这会出现新的矛盾点——铝合金虽是较耐腐的材料,但长时间暴露在室外也会自然氧化,因此仍需要一定的防腐处理,但这又必然会对色感和质地产生影响。我们经历了一个“自然阳极氧化的过程”,以保持铝板的原色质感,经过电解氧化工艺后,铝板表面形成不小于20微米的透明氧化层,主要作用在于“保护”,阳极氧化铝板形成的颜色状况均匀并可以保证整体效果不会变。但与此同时,新的问题出现了:因为氧化后的铝板有较高的光亮属性,设计师感觉效果过于单调。于是,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又在技术层面展开新一轮的调整,对铝板进行了冲压,形成一些竖向和横向的造型,并与合作厂家共同研究与定制技术标准,来实现建筑呈现效果的铝合金加工技术。

幕墙波纹铝板©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铝板是延展性比较高的金属材料,冲压即是通过钢模把铝板压出不同的造型,但工艺的要求是在铝板进行阳极氧化处理前就要完成造型工艺,再进行阳极氧化处理。这里面包含了冲压造型和阳极氧化两种工艺,但目前国内没有一个厂家,可以同时实现这两项工艺要求。

国内有很多阳极氧化的平板案例,但并没有“有造型的阳极氧化铝板”,所以,在国内找这种工艺和供应商是比较困难的。我们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与研究工作,整个过程中找了很多不同厂家,基本上可以做出铝板造型,但一旦进行阳极氧化就出现问题,出来的颜色不一致,无法满足建筑师的要求。于是,我们联动奥雅纳强大的资源平台,找到了在伦敦专门从事金属材料研究的科学家进行探讨。虽然做了很多研究,但还是没有办法在国内去实现这个产品,最终我们还是选择了一个德国的铝板厂家去实现这个效果。

阳极氧化铝板幕墙©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

规范限定基准之下

在红线的内外征讨

设计规范的存在,就是为了大众的安全,通常外方会习惯性认为红线之内是有弹性空间的,但在国内是不被允许的。

天目里项目,对于奥雅纳的挑战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文化层面,一方面是“设计思维”,另一方面是“沟通逻辑”。 外方总会喜欢做一些“趋于标准化的设计”,也极为讲究细节,奥雅纳合作过的诸多建筑师都会非常讲究细节,做设计最核心的价值就是细节实现。这个项目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在中国供应商和施工单位里面,进行建筑工艺的打磨,做出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作品。

©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

翻译与转化

实现设计方与项目方的媒介联动

沟通的过程也是翻译的过程,避免误解,保证作品质量。介于多个团队之间,既要实现建筑师的设计,又要兼顾施工精度与成本造价,作出材料与设计之间的合理匹配。本质上来讲,就是要在文化差别中间,创造“适宜的项目条件与习惯”。

八层露台幕墙及绿植©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

奥雅纳高品质践行之法

1:1模型的精细化演绎与打磨

在常人眼中,一看建筑物,其第一个印象就是外立面,幕墙的整体性就成为了整个项目的重要特质。在2005年,设计还没有定稿的时候,奥雅纳就协助甲方及建筑师做了一个“1:1”的视觉模型,帮助客户针对外墙系统进行一次整体效果展示。

奥雅纳几乎每一个项目都会建议甲方做一个“1:1”模型,联合甲方和建筑师共同进行观察与测试,从而在色调、选材、技术支持上作出一定程度的优化调整。 “1:1”模型的好处是让设计师知道场所的整体状态是什么,且可以明确一些具体细部的要求,在建设阶段可以给不同的供应商提出关联性的技术要求或性能要求,一定层面帮助甲方解决了一个技术体系或者是材料体系的问题。

绿植与幕墙©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例如:在玻璃材质的选用上,奥雅纳会让玻璃供应商提供一个300×300的样品,再由建筑师去挑选,这个样品首先是要符合项目技术要求的玻璃,建筑师会根据要求去选择颜色、外观和质感,然后再做1:1的视觉模型。模型可以放在室外,建筑师可以早上、中午、晚上不同时间点去观察,更好地贴合灯光设计,不管是泛光还是内透的灯光效果,都可以在这个模型上去实现,从而可以避免后期定调以后的不可控因素。

奥雅纳公司的核心价值就是帮助甲方和建筑师解决项目过程中一系列技术问题。每一个建筑师,都有自我既定的成本和价值定位,每一个甲方都有自己的预算与成本控制策略。大家在一起合作项目,并不是为了控制成本而控制成本,也是在有限的成本体系里寻得共建之道,共建一种全新的城市美好生活。

艺术中心©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

辅助角色与合作精神

集体协同带来的细部价值

技术工种,通常是特别被动的,更像建筑界的配角,很容易被忽略。 技术创造与艺术创作本为一体,也有矛盾的两面,一面是里子,一面是面子,对于一个完整的建筑而言,里子和面子同样重要。 以技术的个体价值投身于整个建筑建造过程的集体之中,在这个项目上,很完美地将技术的艺术价值实现在整体的场所之中,也是技术与艺术对话方式的一种革新与创作,我们也通过自身的努力赋予场所一种技术层面的文化精神属性。

工程师们的背后支撑,也是建筑灵魂的另一种存在。 一个高品质的作品背后大都是这样一种“合作精神”,如果有人真的去关注建筑细部,那正是奥雅纳带给这个项目的技术价值,贯穿在整个项目的过程之中。

一个项目集体价值的产出,连接城市,关注民生,场所驱动,集体建造,系统管理,合理运营,缺一不可。 工程的精细化实现是一个具体的、自内而外的一个显性过程表达,如果缺少可能它的灵魂、文化属性是出不来的。

面向内园的跨层幕墙©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光”构成逻辑生成探讨

对话王程瑜:天目里光的介入方式

从“光学效应”到“场所中光的构成”

“ 如果没有灯,我们依旧会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有了灯,灯光给人带来更加舒适、安全的环境,从而人活动的时间被拉长了至少50%,同时也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拉长了50%的时间 ” 。

王程瑜

奥雅纳灯光设计师

建筑的灯光,呈现明亮变化的环境,塑造舒适氛围。最重要的是, 灯光可以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吸引人们体验,因此,灯光便构建了一种人与世界的新关系。

灯光,相当于一个画笔,重新定义了这个建筑在夜晚的呈现,一个全新的城市环境,更创造了一个与人互动的空间,这个场所中的活动序列。

中心广场© TraceImage

概念的生成

照明设计实现空间需求

灯光的设计,尤其是建筑灯光的设计,表现了一个建筑在晚上所呈现的建筑意象。白天,建筑已经定义了体量、关系、互动、流线。但在晚上,有灯光的地方会形成一个“场所”。

天目里灯光设计是由奥雅纳伦敦、东京和上海灯光团队合作的成果。整个灯光设计过程中,我们最在意的就是“概念的形成”,即“设计的理念”,怎样想象这个地方的夜景跟人的关系?在这个场景中应该注入怎样的设计情感?

夜幕下的办公空间©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对于住宅来说,人们对于夜晚的需求是“静谧的”,但对商业空间来说,却是“促进式的”。在天目里项目中,我们从使用者的空间需求出发,为空间注入“氛围”与“情感”。 这里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商业建筑,而是一个属于杭州的城市客厅,灯光设计的重点就是如何在夜晚把人吸引到“城市客厅”里面来。

天目里的内核广场整个地面呈现切割状,切割以后通过一些树的排列和一些水面倒影,形成了不同维度的倒影切割。灯光的设计主要集中在景观上,非常克制地顺延着几何切割线进行放置,包括沿切割线的埋地指示灯、成阵列排布的种植照明、下沉广场低位的灯光、对部分墙面的洗墙灯光等,都是将人们的视觉进行引导,将人的目光吸引入中心的广场,并集中到中央“宝盒”上。

整个院落形态,是以建筑、树木、水系、灯光交相呼应的一个景观场,以及各种艺术空间的表达场所。

夜幕下的室外空间© Trace Image

“24小时设计”

放置“一天”的人本生活

“24小时设计”,是指日光和夜光呼应连贯的光的时间设计。 项目设计的初期,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夜间的灯光意象,而是先着重于“日光设计”。在照明上也贯穿了奥雅纳的综合设计属性。

美术馆的光有其特殊的要求,尤其是自然采光的重要性,既有挑战性,也有趣味点。

美术馆自然采光设计方案 © Arup

由于展品的特殊性,美术馆对光的曝光量有较多限制。直射的灯光会在地面上产生各种光影,可能对里面的人有一定的视觉干扰与眩光。同时,不同的展品对于日光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希望在美术馆内塑造一个可控制的、非常均质的光环境。 天目里美术馆内的周边区域,即暴露在日光下的区域。根据建筑本身的形态,在采光天窗上做了一个帆形遮阳系统。帆形遮阳系统漫射了直接的日照,同时也将美术馆的照度控制在要求的范围。美术馆的中央区域(未有日光的区域)设计了LED背光的筒,模拟日照。两者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采光空间。

美术馆北立面幕墙及圆形采光顶的施工过程图 ©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办公空间的日照也延续了对自然采光的坚持。 整个项目是白天呈现的日光设计、办公室遮阳系统的设计、美术馆采光天窗的设计的综合性体验。

到了晚上,这个建筑体的灯光却非常克制。我们仅照亮底层商业的挑檐和雨篷,除“宝盒”外,建筑单体的外立面灯光主要是以“内透”的形式呈现。不同建筑单体有不同的功能需求,而灯光是相对统一的,使单体建筑呈现为一个个“非常安静”的漂浮的盒子。

以“内透”为主的建筑立面灯光©TraceImage

与环境的相辅相成

实现 “光”的功能本质

做灯光设计,重要的不是灯,而是光本身,人们看到的,不是“灯”这个物品,而是“光”在不同的材质上所体现的效果。 例如一个很浅的水池,在晚上可以是一个镜面,所以,照明设计还要考虑灯光所产生的倒影形象,形成“水中有光、光中有水”相互叠加的意象。

天目里的主体建筑是一种大体量围合的状态、下沉广场、叠合景观形成了三个具有边界感的空间部分。灯光通过对不同的材料的处理,如银色的表皮材质、清水混凝土等和精致的节点的整合,突出了其体量感和近人的尺度感,整体克制而又舒适。

对空间和材质的灯光处理 ©TraceImage

静的墙、静的水、静的树,看似是静,但是光影又会在变化,从而产生一个动静相宜状态,一动一静,不同氛围的层层叠加,每一个层次之间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光影内容。

如果把一个建筑比作一个人的话,结构是它的骨,机电是它的血液或者神经,幕墙可能是它的皮肤、衣服,那么灯光,可能是最外层的装饰,通过“光”,形成一种浓妆淡抹的环境关系。 天目里就是一种“淡抹”,通过建筑本身质朴的材质肌理,营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夜幕下的公共空间© Trace Image

保持对灯光设计的初心

创造“夜光下”的场所精神

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灯光环境,而是一个舒适的夜间生活环境。一个灯光项目是否成功,更重要的是与人的互动,如果人们愿意身在其中放松,就是灯光团队最大的成功。 它并不绚丽,跟很多城市亮化相比起来,并不算“浓抹”,但是奥雅纳希望给城市居民和项目使用者,提供一个放松和互动的场所,这是我们设计的初衷。

夜幕下的公共空间© Kingkay Architectural Photography

【尾声】

天目里的出现,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杭州。

目前,天目里已经成为杭州的“网红打卡地”,以院落共享作为城市客厅的场所内核价值,让“人的活动”源源不断地给城市供给性的养分,简洁质朴的材质里投射出建筑技术对城市生活的日常临摹。

艺术中心与广场©TraceImage

本文图片由奥雅纳提供

0 阅读:4

构筑空间

简介:中国建设行业首家服务于建筑设计品牌的内容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