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8年,戊戌年。
光绪皇帝在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宣布戊戌变法闪亮登场后,才不过短短三个月,就已经把守旧派全部惹毛。就在光绪皇帝前往颐和园面见慈禧太后的隔天,光绪皇帝便赐给自己的亲信军机四章京一封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18 号夜晚,四章京之一的谭嗣同前去寻求袁世凯的支持。在当时清朝所有将领里,只有袁世凯曾长期驻兵朝鲜,知道国内外的形势,也主张变法。谭嗣同要袁世凯念在皇上待他恩重如山的份上,辅保皇上、取得大权,「清君侧、肃宫廷」。袁世凯当时还对谭嗣同保证勤王,然而短短两天后,他便搭乘火车前往天津面见一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荣禄,这次会面决定了光绪和整个清朝的命运。
荣禄一直都是慈禧太后的心腹之臣,一得知新党可能武装政变的消息,立刻搭乘火车进入北京。当天晚上,旧党在颐和园内开起御前会议,决定先发制人,先派出聂士成的武毅军进驻天津近郊,防备袁世凯军队进京;再将甘肃团练调往京师,保卫北京;最后杨崇伊前往颐和园恭请太后训政。等到证据作实后,慈禧太后在当天晚上离开颐和园前往大内,将光绪皇帝囚禁于瀛台后自己重掌大权,并出动 3000 士兵在全城搜捕维新派人士。
历史上有名的戊戌政变即将发生。 这场政变除了皇帝被关、新党失势、康有为跑到慕尼黑喝啤酒以外,最重要的便是经此大变后,慈禧终于体认到中央的八旗、绿营早已腐朽,根本无法担负现代战争的任务,中央必须拥有一支直属京师的精锐新式军队。
「武卫军」就在这样的情势下诞生了。 政变过后一周左右,有功的荣禄便从北洋大臣升任军机中枢,管理兵部事务、节制北洋各军。在当时的华北地区上共有四支军队,都各有自己的防区与历史渊源,彼此间也互不统属。
为了弥补这个缺陷,练兵大臣荣禄将原本驻防在芦台、蓟州、山海关与天津小站的四支旧军队整合起来,命名为前、后、左、右军,最后再加上一支自己亲领的中军,并组成了华北地区军力最强的一支新式队伍:武卫军。
根据荣禄的说法,整并军队有其好处:「互成犄角,平日分防各要隘,一经徵调,则大军云集,无秦越漠视之分、自可收指臂相联之效。」 在武卫各军里,装备最新、训练最优良的就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袁世凯的武卫右军。
聂士成,1836年出生于安徽合肥,26岁的时候加入平捻清军,从此以后就因军功光速升迁:同年 8 月加五品顶戴;隔年赏戴蓝翎、几个月后又换成花翎并晋升参将;三年后晋升副将;等到五年后的 1868年(顺带一提,这时他才32岁)就升任总兵、赏一品封典。 不过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甲午战争之后,聂士成便奉旨仿照德国营制,以武毅军与功字营为骨干,并从直隶驻防军中选练马步队 30 营。等到 1899 年,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已是最受到清廷重视的新式军队之一,该军聘用德国教官,全套德式装备,并且使用最新锐的 K98 毛瑟步枪、马克沁机枪等。而袁世凯的新军则完全依据当时(1890 年代)德国最新步兵师编制,除了步兵队以外,还有砲队、马队、工程队、辎重队,使用的也是德式装备。
在整编完成之后,清廷总算也有一支直属自己的精锐劲旅,可以不须仰赖各省地方军队了。 而武卫军成军后,第一个任务就是打击义和团。 1899 年,号称神功附体、刀枪不入的义和团在山东开始迅速成长,袁世凯奉命前往山东剿拳。
袁世凯对义和团所号称的种种神力半信半疑,充满了实验精神的他采取了最简单粗暴的做法:抓个人来开个枪就好了啊!朝着被找来的大师兄开枪之后,想不到结果竟然是「刀枪皆入,与常人无异」。
看到结果的袁世凯立刻断定,整个义和团皆是妖言惑众,如不强力清剿,则必将误国。 然而朝廷以毓贤为主的一帮权贵,决心利用义和拳作为排外的手段。才署理山东巡抚 15 天后,袁世凯就接连遭到七次弹劾。接著又颁布上谕:「不准强硬勦办,只许切实开导。」6 月 16 日御前会议上,更决定了用拳抗洋的政策。「即著责成刚毅、董福祥,一面亲自开导、勒令解散;其有年历精壮者,即行招募成军,严加约束。」由暗抚改为明招,武卫军的历史任务正式从「剿拳」改为「抗洋」。
武卫军的第二项、也是最后一项历史任务,便是对抗八国联军。 其实不管从什么标准来看,武卫军在清末都算得上是一支实力强大的现代化军队。尤其是聂士成的武卫前军和袁世凯的武卫右军,无论是武器上还是编制上皆采用当时陆军大国德国的标准配置。
但它的问题在于一成立就马上得越级打怪,不但得一次单挑俄德法美日奥义英八国军队,还要一天到晚被先前的敌人义和团扯后腿。
1900年,一个宣称自己是来当皇帝的道士突然来到北京,还对端王载漪大推义和拳的忠勇神术。 「请倚靠他们来消灭洋人吧!」道士说。
半信半疑的端王就把义和拳请到家中。想不到公开献技之后,立刻就把一帮守旧大臣如大学士徐桐、户部尚书崇绮唬得一愣一愣,立刻手刀奔到慈禧太后面前请他们来京,「以备大用」。结果诏书下来的短短两天内,数万拳民海浪一般的淹往京城「勤王」。
他们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到处杀害外国人及中国的基督徒,烧教堂、拆电线、毁铁路,捣毁一切外国来的东西,对任何使用洋物的中国人都冠以「二鬼子」的称呼抓住就杀,并且开始围攻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
各国使馆见此情况大骇,纷纷筑起防御工事抵抗。6 月 10 日北京使馆对外通讯断绝,当时正在天津的各国领事因此决定组成联军。天津外海各国海军开始集结,37 艘外国军船舰皆备,要求大沽守军交出砲台,否则就采取武力进攻。
6月16 日砲战开始,两者互轰将近 5 个小时后,大沽砲台陷落。紧接着,就是武卫前军聂士成领导的天津保卫战了。
客观的说,在整个天津保卫战中,武卫前军的表现其实是可圈可点的。外人这样评论道:「中国兵虽然跟海水一样多,但其实没什么好怕的;唯一真正恐怖点的还是聂士成的军队。这一群疯子每次都跑在别人前面还有进无退,用枪砲轰他们,前面倒下了后面又冲上来,有没有搞错啊???」(华兵虽众,皆不足为虑,所可畏者,聂军门所部耳;盖聂军有进无退,每为各军之先,虽受枪砲,前者薨,后者又进,其猛处诚有非他军可比拟者。)
6月17日,直隶总督裕禄亲自指挥武卫前军发起进攻,准备一举攻下天津外国租界。租界内联军匆忙应战,在车站天桥地带架设大砲,但是马上就被武卫军轰爆。俄军将近百人伤亡,法租界几近全毁,硬是逼得租界联军躲在堡垒内。
租界联军久攻不下,而大沽港外联军又源源不绝登陆。在大沽与租界两地联军夹击、包围武卫军的情势下,武卫军仍然奋勇抗战,聂士成也因而悲痛的说:「我唯有尽力报国已耳。」
然而就在这种局势下,清廷内部的守旧大臣仍将奋勇抗战的功劳归给义和团。直隶总督裕禄虽然亲眼目睹武卫军英勇奋战,但因为害怕得罪朝中亲贵,竟然不敢向朝廷直言。之后义和团更造谣聂士成通敌,聂士成不但无赏、反而遭清廷降旨责怪,悲愤交加的聂士成因此说出:「上不谅于朝廷,下见逼于拳匪,非一死无以自明」,全军士气跌落谷底。
就在苦战一个多月后,7月19日天津城终于失陷。
八国联军以后,武卫军分别遭到裁撤或改组等命运,就这样渐渐淡出历史舞台。
这支劲旅虽然只存在两年多,但在清末军事史上仍留下许多不朽的身影。聂士成为国牺牲后被追赠为太子少保,并在天津建祠以供后人瞻仰;而他当年牺牲的地方八里台桥也被改名为聂公桥,在桥的旁边竖立著一尊聂士成跨马英姿的雕像。
两旁联语,也许就是他一生最好的注解: 「勇烈贯长虹,想当年马革裹尸,一片丹心化作怒涛飞海上;」 「精忠留碧血,看此地虫沙历劫,三军白骨悲歌乐府战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