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加税,我就敢把你“碗”砸了,德国最后变卦,欧盟成光杆司令

诺言的卿史录 2024-10-12 12:10:48

德国作为欧盟的一个成员国,最近在一件大事上却展现出了和欧盟截然不同的态度。

不仅让外人看到了欧盟内部产生的裂痕,还给了外人重新寻找欧洲经济漏洞的机会。

最关键的是,这件大事还和中国息息相关。

也就是说中国不能当个旁观者看好戏,必须要做出点什么,才能躲避一场针对中国的阳谋。

这件让德国和欧盟整体发生分歧的事情是什么?中国又会做出怎样的应对?

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中国有很多产品都卖得非常火爆。

不仅在国际上树立了牢固的中国品牌形象,还把中国制造的标签贴到了五湖四海。

在一众备受欢迎的产品当中,电动汽车绝对是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代表。

如果把时间倒推回20年前,恐怕那个时候的中国人没有一个会相信。

有一天中国自己制造的汽车,能够在世界上拥有那么强大的竞争力。

当时一些全球知名的汽车品牌,有来自德国的,有来自美国的,有来自日本和韩国的,就是没什么来自中国的。

可见20年前,中国制造业是怎样一番光景。

虽然中国的工业起步相比其他国家比较低,但我们的发展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却是遥遥领先。

这不,只用了20年,我们就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欠缺到完整,从单一到丰富。

中国的汽车制造,可以说是集合了无数的优点。

比如原材料使用更加考究,技术工艺更符合消费者的使用需求,车内硬件软件系统的磨合更加充分,新能源对清洁的要求贯彻更彻底……

最关键的是,中国汽车的价格,在国际市场当中真的很能打。

两辆各方面性能相差不多的电动汽车,国外自己的品牌卖出的价格,可以是中国汽车的三到四倍。

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全世界的消费者都知道货比三家不吃亏。

既然中国产品的价格更低,性价比更高。

他们没理由抱着自己的品牌不撒手,于是高高兴兴投入了中国的怀抱。

现阶段,像小米汽车、蔚来汽车、比亚迪汽车这类中国人自己的品牌。

不仅走出了国门,而且走到了舞台的正中间,尽情享受着聚光灯的照耀。

经过2023年的沉淀和突破,中国电动汽车在国际当中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

虽然这还不能用一家独大来形容,但最起码也可以用独占鳌头来形容。

中国制造业独占鳌头,谁的心里最为七上八下,答案当然是欧洲国家。

在新能源汽车这个领域,欧洲国家,或者说整个欧盟,一直把中国当成最大的竞争对手。

欧洲生产汽车,这个历史可比中国悠久多了。

他们的底子更雄厚,经验也更丰富,在市场占有率上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

而且,发展新能源汽车,正好和欧洲自己的政策风口完全吻合。

可以这么说,是政策助推了欧洲新能源的发展。

透过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大家也能看到,清洁环保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欧洲国家的主题主线。

各个政府都大力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充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大力提倡用新发展技术取代传统的能源消耗技术。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欧洲新能源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而中国车企的大量进入,无疑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自家市场消费跟不上,那该怎么办,欧洲的做法是,自我保护。

简单来说,他们推出了一个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

欧盟宣布,针对中国进入欧洲消费市场的新能源汽车,他们将会考虑增加35.3%的税收。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欧盟增加对中国的税收,就是为了强行提升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

逼迫中国车企放弃价格优势,从而失去欧洲的消费市场。

如果用更加直白一点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做法无异于是在逼迫中国退出欧洲的竞争舞台。

总之,如果中国车企要爱惜羽毛,珍惜自己的品牌效应,那就只能咬着牙关承受税收,然后准备好应付一个市场价值大幅度缩水的局面。

要是不想费了力气还不讨好,那也好办,别和欧洲竞争就行了。

他们美其名曰通过宏观调控来增进价格公平,说得比唱得更好听,心里的那点儿小九九,谁又能不清楚呢。

不过这步棋,欧盟以为他们走对了。

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的德国却清醒地意识到,他们大错特错。

把中国隔绝在贸易圈层之外的同时,他们把自己也给隔绝了起来。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各个国家都不可能作为单一的经济主体在国际世界上发展。

由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以及不同的人文背景与社会现实,许多经济主体都有着各自引以为傲的发展优势。

中国的制造业技术全球顶尖,美国的资本流动速度数一数二,印度的劳动力红利十分明显,欧盟的市场沉淀更是有着稳固的根基。

中国一直在外交道路上强调互利共赢,开放包容。

而共赢的前提是合作,友好往来与合作才是达成经济合作的必由之路。

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加收税费,从表面上看好像遏制了中国车企进入欧洲市场的路径。

但实际上这个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欧洲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收缩了市场规模,对他们自己的本土品牌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恶性竞争只能带来短暂的利益,从长远来看,它会让合作双方两败俱伤。

正因为如此,在对中国加税的问题上,德国表现出了和欧盟截然不同的态度。

德国方面一直强调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反对通过任何人为的手段来构筑贸易壁垒。

他们十分看重中国的消费市场,也十分在意双方的多边合作。

他们最害怕的,就是中国做出砸碗的举动。

怎样才叫砸碗?简单来说就是,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会再给你机会。

欧洲市场对中国当然很重要,但目前来看,中国市场还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所以如果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上遇到障碍,那么中国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遏制欧洲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输出。

中国的一部分车企,完全能够承受失去欧洲市场的损失。

但对于欧洲部分制造业国家而言,失去中国市场将会对他们造成致命的伤害。

两相对比,情况更加惨烈的一定不会是中国。

而且,除了汽车之外,中国还有许多让国外市场十分青睐的商品,制造业第一强国的名号从来不是吹出来的。

当他们对中国加收税收,设置屏障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被遏制,中国的其他产品输出也会受到遏制。

经济全球化的路径被强行打断,经济连锁反应带来的效应,会直接影响欧洲人自己的日常生活。

不得不说,德国的眼光比欧盟其他成员国更加长远。

他们敏锐的察觉到了中国对于全球经济市场的巨大作用,以及中国能够发挥的价值。

所以就算品牌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他们也会保护贸易的活力。

公平和自由的市场,才是双方互利共赢的保障。

不管是竭泽而渔还是饮鸩止渴,都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如果欧盟执意要作出愚蠢的决定和叛逆的举动,那么他们将来在承担后果时流出的眼泪,也就不值得任何的同情。

参考资料:

1、电力网 《中国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欧洲造”渐成趋势》

2、中国网财经 《欧洲智库: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弊大于利》

0 阅读:238

诺言的卿史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