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黑白间|(十三)《曹全碑》和《张迁碑》

翻蓁熙 2024-07-18 03:45:18

“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这是清代书法家王澍对于汉代书法的评价。一碑一奇,并非夸张,《曹全碑》和《张迁碑》便是两种截然不同风貌的汉代名碑。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碑体高达二百五十三厘米,宽一百二十三厘米,二十行,满行四十五字,有碑阴五列,篆额佚失无存。

此碑东汉灵帝中平二年(公元一八五年),由王敞等人为郃阳令曹全记载功绩而镌立,明万历初出土于陕西合阳。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今藏于西安碑林。

《曹全碑》(图一)用笔圆润修长,笔画中带有“玉箸篆”裹锋内擪的特征,这在以方笔为主的汉隶中独树一帜,是汉隶的重要代表之一。此碑文刚出土时,“惟一‘因’半缺,余俱完好”,在一众斑驳的汉碑中尤为秀丽可爱。

图一 【曹全碑】

《曹全碑》点画流畅,清秀飘逸,结体以平势为主,疏朗有度,虽匀整,却不死板,长短兼备,神采飞扬。

作为保存汉代隶书字数较多的一方碑刻,林散之先生十分推崇此碑:“初学汉碑最好学《曹全》,结构很严谨。又紧,又松。”清万经《分隶偶存》评其:“书法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

《张迁碑》全称为《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图二),汉灵帝中平三年(公元一八六年)立碑于山东东平县。碑高二百九十二厘米,宽一百零七厘米。碑主人张迁,曾任城长,迁荡阴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

图二 【张迁碑】

此碑在明万历年间被发现,当时碑文完好可读。现今存于山东泰安岱庙,残泐六十五字,不可认读的有三十六字。现今流行的拓本有明拓本、清拓本、影印本和翻刻本。明拓本为最早版本,而又以其第八行“东里润色”四字完好的故宫博物院藏本为最佳,称“东里润色”本。

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琳琅》,但清初顾炎武对此存疑。杨守敬在《平碑记》中评价:“此碑端整雅饬,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碑阴(图三)尤明晰,而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上尊号奏》、《受禅表》、 《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图三 【张迁碑】阴碑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学家、书法家所推崇,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就曾临习此碑多达百遍。《张迁碑》通篇以方头折笔为主,平稳劲健,结字不似《曹全碑》扁平,字形更加方正充盈,细微处一波三折的变化也极具意趣,仔细玩味更悟得其精巧心思。

《曹全碑》和《张迁碑》二碑的树立都不是政府行为,而是下层官吏集资书刻的,只是前者是为现任上司歌功颂德,而后者是对前任上司功德的思念和赞扬。

二者书写风格截然不同,仅以“国”“家”二字为例:《曹》中的

包围结构呈现圆弧状,注重点画紧缩和空间留白,《张》中的

则是倒梯形的外轮廓,点画粗中,留白很少;《曹》中的

上紧下松,而《张》中的

则上松下紧,重心落于下半部分。二者虽风格不同,但同属汉碑名品,于泱泱书源中屹立不倒,为后世书法家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精华。

文章来源:

【蓁熙文化】微信公众号,敬请关注

更多内容也可搜索并关注:喜马拉雅、bilibili平台【蓁熙文化】

更多学习平台可搜索:小鹅通【蓁熙文化】

版权申明:

文中音视频作品及图片版权归【蓁熙文化】所有,未经正式许可或授权,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0 阅读:0

翻蓁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