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是个细致活,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准确为先,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常说的信达雅三个字中,信字排在最前。
谈起外交,大家应该都记得周总理讲过的一句话:“外交无小事”,而翻译作为外交活动中语言沟通的桥梁,更是重中之重,尤其需要严谨以待。
在对外关系中,如果翻译出错,轻则闹笑话,重则会影响两国关系,甚至历史因此发生重大转折。纵观中外历史,从来不乏因翻译失误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
成语翻译失误引发的摩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成语作为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使用于外交辞令中不仅能够充分发挥中国文化优势,也是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绝佳机会。但如果翻译不当,却很容易闹出笑话,甚至引起摩擦。
1964年,中苏正处边界争议问题谈判时期,彼时两国关系极为紧张,谈判过程中剑拔弩张、唇枪舌战。
刚刚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的中国人民对 “背信弃义的苏修”恨之入骨,“老大哥”已经变成了“北极熊”。而苏联则把中国视为造成社会主义大家庭分裂的罪魁祸首,甚至拒绝承认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一次,苏方代表一开场就提出严重抗议,称中方在日前的谈判中污蔑苏对四川和甘肃存在领土野心。中方代表一头雾水,根本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回去仔细检查谈判全文记录,才恍然大悟——这是翻译失误造成的误会。原来,前日中方代表欲谴责苏方贪得无厌时使用了成语“得陇望蜀”,不想却引起了苏联人的误解。
为了澄清误解,次日,中方代表将“得陇望蜀”改为“得寸进尺”。没想到苏方更为震怒,认为中方在讽刺他们有从谈判桌上偷盗文具......
几日后,中方代表在谈判中使用了成语“作茧自缚”。这更是惹毛了苏方代表,当即愤然离席,表示中方竟然将苏联人比作虫子!
所以说想要做好翻译光在语言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的,文化交流才是翻译的本色。翻译不是简单的直译,其最终目的是意思的准确传达,为此需要灵活运用“异化”“归化”等翻译策略,如此才能在惊心动魄的外交场合“奔走自如”。
翻译失误导致冷战升级在1956年于莫斯科举行的一次外交会谈中,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对西方国家阵营的大使们说了一句话,口译员将其翻译为“We will bury you!”,即“我们将埋葬你们!”。这句话震惊了整个西方世界,甚至在全球掀起了轩然大波,使苏联与西方的关系进一步降到了冰点。
然而结合上下文来看,赫鲁晓夫原话的意思应该是“不管你们喜不喜欢,历史都在我们这一边。我们会为你们掘土。”,他实际上指的是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写的一段话“资产阶级生产的首先是自身的掘墓人”,意思是资本主义将从内部自我毁灭,共产主义最终将战胜资本主义。既没有想对美国公然宣战,也不是在对西方世界进行威胁和挑衅,但译者翻译的失误使这句话充满了对西方世界的蔑视与敌意,从而对美苏关系产生了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
我们一直强调的,翻译工作者既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也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其原因就在于此。如果自己都不能做到完全理解原文的意思,又谈何准确传达呢。
奈特·凯利曾说:“不是每个知道如何写作的人都能成为作家,不是每个人懂两种语言的人都可以成为翻译家。”翻译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翻译工作者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是非一番艰难的磨砺而不能做成的。也正是因为翻译的存在,不同语言使用者才得以互相理解,不同的文明才得以共同交流,世界文化才能彼此交融,从而碰撞发展出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素材来源|(文中部分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外交无小事[哭哭]国力强盛了都是小事[得瑟]自身强大了都不是问题[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