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黄昏:洪秀全的天京岁月,在华丽的幻梦之中,渐渐病入膏肓

东政谈历史 2024-08-05 05:26:31

公元1864年7月28日,天京(南京)被攻破后的第九天……

短短一旬时光,曾经的太平天国都城,如今已形同人间炼狱,湘军轮番洗劫之后,城内“万室焚烧,百物荡尽”。

大量惨遭屠戮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堆积于道路两旁,或密密麻麻地漂浮于秦淮河中,在盛夏灼热的烈日下,散发着阵阵令人作呕的腐败恶臭。

碎石瓦砾间不时腾起火焰,浓烈的黑烟,还在半空四处飘散;枪炮声从城市的角落零星传来,配合着入侵者放肆的喧嚣与垂死之人的哀嚎,在死寂的街巷之内交织游荡……

在这一片焦土废墟之中,两江总督曾国藩以胜利者的姿态,由安庆乘火轮抵达南京下关码头。

而湘军主帅此行的目的,除了亲自审问被俘的忠王李秀成,以及追查幼天王洪天贵福的下落之外。

最重要的,便是找到太平天国“首逆”、“伪天王”洪秀全的墓葬所在,并确认这个多年的对手和心腹大患,是否真如情报中所描述的那样,已在一个多月之前,因突患重病暴毙而亡……

奢华天王府,人间“小天堂”

公元1853年2月,五十万太平军由武昌浩浩荡荡出发,仅用一个月时间便攻陷长江下游重镇江宁(南京)。

至此,这座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城市,便成为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并被洪秀全赋予了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名字——天京。

由广西深山转战千里、一路颠沛而来的太平军将士,终于在秦淮河畔找到了栖身之地,而所谓安居才能乐业,定都当月,洪秀全便从鄂、皖、赣各省调来大批能工巧匠,在原两江总督府衙旧址上,开始为自己营造专属的“天朝宫殿”。

下面,让我们先从有限的史料当中,粗略地了解一下,洪秀全的天王府到底有多么的壮观奢华。

《贼情汇纂》是湘军根据历次缴获的太平军文书,以及在前线收集、整理的相关情报汇总而成、关于太平天国的重要历史文献著作。

据此书记载,天王府“周围十余里,墙高数丈,内外两重,外曰太阳城,内曰金龙城,殿曰金龙殿,苑曰后林苑,雕琢精巧,金壁辉煌……”

为满足这样的建造规模,除占用两江总督府外,周边官署、商铺、民居亦被悉数拆毁。

由于天京附近缺乏建造大型宫殿所需的材料,洪秀全甚至下令将明故宫内的宫墙砖石、木料构件移除,再统统运往天王府使用。

建成之后的“天朝宫殿”,占地面积超过20余万平米,如此规模,与72万平米的紫禁城相比,或许稍显不足,但其奢华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洪秀全对珠玉、翡翠等珍宝不太着迷,却对黄金有种超乎寻常的热爱。

天王府的门窗,均配有镶嵌金丝的卷帘,宫殿也皆以黄金作为主要装饰材料,其内桂殿兰宫是雕梁画栋,御花园内更遍植名贵花木,豢养珍禽异兽。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了天王的“示范作用”,太平天国一众王爷自然是竞相效仿。定都不久,一座座气势恢宏、金碧辉煌的王府便接二连三在天京城内拔地而起。

天京地图:红色方块为诸王府邸

而像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这些“天京事变”之后册封的“藩王”,除了依照礼制在京师开衙建府外,在各自的封地还要另行兴建王府。

苏州的忠王府、安庆的英王府、金华的侍王府,无不规模宏大,装饰奢华,更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豪门大宅,尤其是在拙政园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忠王府,连见多识广的李鸿章,见之也不禁发出“宛如神仙窟宅”的感叹。

一座座好似天上宫阙的楼台殿宇,让洪秀全口中模糊的“小天堂”概念,在现实世界找到了具象的表达,却也将太平天国“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化为了虚幻泡影。

更可惜的是,耗费洪秀全十年心血,以无数奇珍异宝堆砌而成的天王府,以及天京城内大大小小近二十座王爷府邸,在1864年城破时均遭湘军洗劫一空,又被统统焚毁殆尽。

只有陈玉成封王之后基本都在安徽前线活动,很少回京。因此天京英王府并无太多可供湘军劫掠之物,反而得以逃过一劫,此处经过简单修葺,成为了曾国藩抵宁后的暂时官邸。

锦衣玉食、纸醉金迷

1853年初冬,天王府工程告竣。此时,太平天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江南、江北各处,太平军也与清兵激战正酣,然而洪秀全却极为迫切地与一切凡间俗务脱钩,彻底做起了“甩手掌柜”。

据史料记载,从1853到1855这三年时间里,只有每逢生辰,天王才会出现在天朝宫殿的正门,登上五百米外的“天父台”谢天,而即便是这种一年仅有一次的公开露面活动,在“天京事变”之后,也被完全取消了。

天王府正门:真神荣光门,又称天朝门

其余时间,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洪秀全几乎足不出户,只在天王府内尽情享受纸醉金迷的帝王生活。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洪秀全令人瞠目结舌的日常饮食:

满清皇帝的御膳,不过“区区”120道菜品,而天王的每餐饮食,却必须准备包含“六禽、六兽、六鳞、六介”的24道水陆主菜,再加上各色山珍海味、美馔珍馐,总计要制作出惊人的880道菜肴,每顿饭的花费更是高达数千两白银。

而洪秀全对饮食方面的奢侈追求,‌不仅体现在食物种类的琳琅满目上,‌还包括对用餐器皿和就餐形式的极致要求。

清人汪堃在其所著的《盾鼻随闻录》中,曾详细描述过洪秀全的奢华日常:

朝晚两食,掌庖用金碗二十四支备水陆珍馔,杯箸亦用金镶,后更用玉盆玉杯……

而用膳之前,便有两百多位宫女提前恭候于两侧,一旦洪秀全驾临,顷刻间锣鼓大作、炮乐齐鸣,御膳房则随即开始传菜,宫女们再端着金碗玉碟鱼贯而入,将美味佳肴呈上,供天王享用。

和兴建王府一样,这种奢靡无度同时刻意追求排场的生活方式,也在太平天国高层中迅速得以普及,乃至“发扬光大”。

仍是《盾鼻随闻录》所载,东王杨秀清“用玻璃片镶嵌巨床,中可贮水养金鱼,又用珍珠结成一帐,杂以五色宝石,奇光璀璨,其余器物,概用珠玉。”

无独有偶,英国人富礼赐在其《天京游记》中也记载了忠王李秀成的用餐场景:

盛肴馔的盘子是磁制的,共九个,形如花瓣,彼此配合而成为一朵玫瑰花形……筷子、叉、匙羹均用银制,刀子为英国制品,酒杯为银质镶金的”。

更有甚者,天京城破后,侍王李世贤由浙江向福建撤退途中,依然是旌旗招展,身旁更有数百名鲜衣怒马的少年前呼后拥,所到之处“万马踏地,声动如雷”——逃亡之际尚且如此招摇,日常的排场做派,更是可想而知!

如果是休明盛世,追求享乐倒也无可厚非,如果已天下在握,敷张扬厉也还情有可原。

但太平天国自1851年“金田起义”以来,几乎从未真正享受过一天太平安稳的光景——不过是占据江南一隅便忘乎所以、大兴土木;天京还处于清军江南、江北大营的围困之中,便纸醉金迷,大肆铺张;如此天国,如何长久,又岂能太平?

八十八个王娘的后宫

除了雍容华贵的殿宇和数之不尽的珍宝外,天王府中最神秘也最引人注目的风景,自然非洪秀全数量众多的“女眷”莫属。

起兵之初,太平军内部便一直实施男女分营制度,进入天京后,分营对象扩大至全城百姓,管理也更为严格。

然而这些禁令只针对平民和普通官兵,对于太平军中的诸位王爷并无约束力,尤其洪秀全更是为所欲为。

据“金田起义”中被俘的太平军将领交代,尚在广西时,洪秀全便有妻妾36人;1853年攻克武昌后,又于城中进行了大规模“选秀”,“得十余龄殊色女子六十名”,因此定都天京之际,天王身边的佳丽至少有96人之多。

而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出逃被俘之后,也供述“老天王有八十八个妻”,考虑到后宫中生老病死的情况,这一数字应该是可信和接近事实的。

至于传闻中洪秀全后宫妃嫔两、三千人,大概是将天王府中的女官、女使全部统计在内的缘故。当然,“八十八”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彼时大清王朝的咸丰皇帝也只有妃嫔十七人,而为了管理好后宫,洪秀全开创性的使用了“数字化”模式,给自己的这些女眷们统统加上编号,于是便有了“第25妻”、“第39妻”等旷古未闻的称呼。

而这些大大小小的几十位“王娘”,并非清宫中养尊处优的妃嫔,她们不仅是洪秀全的妻妾、警卫、秘书,还要与女官一道,承担天王府中宫苑修整,扫洒庭院等体力劳动。

为了彰显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与夫权,1857年时,洪秀全还将自己创作的五百余首诗文刊印汇编成册,而在这本名为《天父诗》的集子中,光是涉及管教、约束宫中后妃的诗,便高达476首之多。

宫中的清规戒律如此之多,偏偏天王的性情还非常暴躁,一旦女眷们触犯诗文中繁琐的清规戒律,等待她们的,轻则被罚饿禁闭,重则砍手断足,甚至是活活烧死。

深宫岁月压抑而漫长,在天王府这座华丽的囚笼之中,“王娘”们胆颤心惊、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天王夫君,却未能真正享受过一天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

而天京城破之时,因为是“首逆”洪秀全的后宫妃嫔,这些可怜又无辜的女子,自知难逃一死,为免落入湘军之手再遭蹂躏,于是纷纷选择用自缢、投水的方式来结束生命……

太平天国的二千七百多个王爷

介绍完洪秀全骄奢荒唐的后宫生活,让我们再来看看天王在位期间,唯一“卓有成效”的政治举措——为太平天国制造了将近三千个王爷!。

其实对于封王之事,洪秀全一开始是相当谨慎甚至“吝啬”的。

“金田起义”之初,只有洪秀全一人称天王,但随着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为了拉拢、安抚核心成员,洪秀全只能“姑从人间歪例”,在“永安建制”时,敕封杨秀清(东王)、冯云山(南王)、萧朝贵(西王)、韦昌辉(北王)、石达开(翼王)等五人为王。

可以看到,直至定都天京,整个太平天国,实际也上只有最核心的六个人有王爵在身,这一时期,洪秀全秉承“非大功不封王”的宗旨,对于赐封王爵一事相当慎重克制。

此后的1854年四月,秦日纲因奉命救援北伐军,出师之前被杨秀清加封为燕王,同年五月,胡以晃因克复庐州之功,进封豫王。由此,八王主政的格局,一直延续到天京事变。

然而“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对外姓将领已完全失去信任,即使忠心耿耿的翼王石达开也同样深受猜忌,为对其实施制衡掣肘,天王加封自己两位碌碌无为的兄长为安王、福王,并参与朝政,此举也最终导致石达开愤然离京。

1857年6月,因石达开领兵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洪秀全也是懊恼不已,下诏宣布永不封王。

然而仅仅一年多之后,公元1859年,洪秀全族弟洪仁玕带着全新的治国理念和西方资本主义思潮由香港辗转来到天京,正值用人之际天王大喜过望,命其总理天国朝政,并食言加封洪仁玕为“干王”。

而此前不久,陈玉成、李秀成两位后起之秀在三河镇全歼六千湘军,取得自天京事变以来,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最大胜利,洪秀全为进一步拉拢年轻将领,也为平息洪仁玕封王的舆论风波,遂于1859年末,又相继加封陈玉成、李秀成为英王、忠王。

此后,同为五军主将的蒙得恩(赞王)、杨辅清(辅王)、李世贤(侍王)等人,以及洪秀全子嗣和洪氏近亲也相继获封为王。

此时,“王爵”的门槛有所下降,但含金量依然十足,封王的人选主要还是集中在最核心的军事将领和皇亲国戚身上。

然而1861年9月,重镇安庆失守之后,“滥封”的苗头开始隐约出现。

先是英王被困庐州,准备分兵远征西北,出兵前夕,洪秀全晋封陈得才(扶王)、赖文光(遵王)、梁成富(启王)、蓝成春(祜王)等四位远征主将为王。

而随着英王最终兵败身死,太平军中最强悍的陈玉成兵团已名存实亡,洪秀全又开始对手握重兵的李秀成、李世贤兄弟心生忌惮,并陆续将二人麾下的众多将领,如陈坤书(护王)、童荣海(保王)等封王,以此来分化、削弱忠殿势力。

时间进入1863年,太平天国的形势日益恶化,洪秀全迫切需要稳定各路将领的军心,于是开始进一步扩大封王的范围和增加封王频次,以至最终发展成“不问何人,有人保者俱准”的局面。

而洪秀全的两位兄长则趁此“良机”,在天京城中大肆卖官鬻爵、中饱私囊,使得王爵泛滥问题进一步加剧。

最终,整个太平天国的王爵达到恐怖的2700多个,常用汉字根本无法满足王爵封号的要求,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名号,如猪王、狗王、牛王、龟王开始应运而生。

而即便如此,也依然无法满足迅速扩大的王爷队伍,最后,封王者再不授予相应爵号,只能统统以“列王”来冠名。

颇为讽刺的是,1864年天京陷落之际,城内都依然还有上千位大大小小的王爷,而此时,卫戍京师的太平军总兵力,也才不过区区万人!

最后的“美食”与天王的梦呓

1862年末,太平天国开始呈现无法遏制的颓败之势——安庆失守后,皖南、皖北的局势全面恶化,后方刚刚开辟的“苏福省”根据地,也在淮军猛攻下逐步瓦解。

天京近畿,北岸最后的据点九袱洲于1863年夏天失守,被太平天国视为生命的长江防线,至此尽在湘军掌握之中。

但比起军事上的全面失利,京师之内的情况似乎更为危急。

一二十万的庞大人口,每日的粮食消耗不啻天文数字,而此时天京四面楚歌又内外失援,已是摇摇欲坠。

随着时间推移,粮荒日益严重,忠王李秀成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但却遭到洪秀全的严词拒绝。

为应对严峻的粮食危机,洪秀全另辟蹊径,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替代物资。

“地生各物,任人食之,此物天主叫做甜露”,同时进一步强调“合城俱食甜露,可以养生”。

而作为天王,洪秀全还以身作则,“在宫中阔地自寻,将百草之类,制作一团,送出宫来”。

只是“甜露”并不甘甜,更无法解救饥苦,以杂草为食,虽可暂时果腹,但长期食用,人体无法消化,甚至还有致命的危害。

而外界盛传洪秀全之死与食用甜露有关,其实多是讹传,所谓带头倡导吃甜露,不过作秀而已。堂堂天王,又怎么可能真跟满城饥民一道,每日以野草为食?

而洪天贵福在供词中也提到“父亲平日常食生冷,自到南京后以蜈蚣为美味,用油煎食”。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苹之末”——长期以来嗜食生冷、油腻之物,致使肠胃消化道功能紊乱,而战事颓靡,天王心情郁结,更加速了疾病的发生,再加上洪秀全讳疾忌医,最终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1864年5月30日,天京已是危在旦夕,而洪秀全也自知命不久矣,于是在病榻中向宫内外军民发布了最后一道诏书:

大众安心,朕即上天堂,向天父天兄领到天兵,保固天京。

弥留中的天王,还在试图以“请天兵下凡”来为太平天国壮胆,给绝境中的臣民提供心理安慰,然而在场众人此刻都无比清楚,所谓的“天兵天将”,只不过是天王的临终梦呓,

次日清晨,在天京城外此起彼伏的枪炮声中,五十岁的洪秀全带着小天堂十一年的幻梦,不甘地离开人世,也终于奔向了他虚无缥缈的天父天兄。

仅仅五十天后,即1864年7月19日,天京城破,湘军主帅曾国藩通过俘获的黄姓宫女指认,在天王府的碎石瓦砾中找到了洪秀全的埋葬之地。

随着湘军主帅“戮尸,举烈火而焚之”的命令,被挖掘而出的洪秀全尸骸,被瞬间剁成肉泥,然后拌以火药,再被装入火炮射向半空。

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一代天王洪秀全,就这样在炮火轰鸣过后,化作漫天血雾,永远消散在了硝烟尘埃之中……

0 阅读:14

东政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