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碰到第二个钉子,是老对手李光弼,地点在太原。
和张巡、许远那种文人带兵、临时上阵的情况不同,李光弼这边上演的,是职业军人的巅峰对决。
李光弼父亲叫李楷洛,是契丹酋长,武则天时投靠朝廷,做到朔方军区副司令(节度副使),可以说是将门世家。
李光弼天生是个名将料子,据说从小表情严肃,不爱跟小朋友们打打闹闹,长大后从军,更是不得了,走到哪里都是学霸。
名将王忠嗣,那么厉害、那么骄傲一个人,对他客客气气,还放出话来:“它日得我兵者,光弼也。”能接我班的,就这家伙。
年纪轻轻干到老爹曾经干过的位置、朔方军区副司令,当时的司令员是安思顺,看上他的才华,想把女儿嫁给他。还好李光弼有眼光,没同意,申请辞职不干跑了,不然被划入安禄山集团,就没有后来立功的机会了。
是人才谁都抢着要,哥舒翰一看这小子不错,马上给朝廷写报告,调回长安。安禄山叛乱后,在郭子仪推荐下,带兵进入河北,打得史思明焦头烂额。
再后面,哥舒翰兵败潼关,郭子仪和李光弼退回山西。这时朝廷唯一剩下有实力的部队,就是朔方军区,消灭朔方部队,成为安禄山的重中之重;同样,依靠朔方部队,成为李亨唯一的选择,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召回郭、李二人。
至德元年(756)七月,二人率朔方军主力抵达灵武,对这个事,史书的评价很简单、很直接:
“郭子仪等将兵五万自河北至灵武,灵武军威始盛,人有兴复之望矣!”
有了朔方军,李亨这个皇帝才是真皇帝,之前只能算草台班子。
确认对朔方军的指挥权后,李亨对他们两个作了分工:
郭子仪直接掌握主力兵团,留在灵武,保卫中央兼作收复长安的准备;李光弼带少量兵马前往太原,再次担负起太行一线的抗击重任。
这个活不好干。
一是兵少而且质量不高。
“光弼以景城(河北沧州)、河间(河北河间)兵五千赴太原。”
朔方正规军一个没给,就给了五千打河北时候招来的兵,算上太原守军,‘团练乌合之众不满万人。’尽是民兵,还不到一万人。
二是对手强大。
朔方军七月份撤退,到十月底,史思明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对河北的再占领,史书对这件事有个总结:
“禄山初以卒三千人授思明,使定河北,至是,河北皆下之,郡置防兵三千,杂以胡兵镇之。”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一个是史思明确实厉害,练兵、打仗,都有一套;另一个,在反复的争夺战中,河北这块地方逐步军事化。军事化不光指驻军,更主要是从上到下,被迫适应了打打杀杀的生活,这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变化。
稍事休整,至德二年正月,安禄山集合四路大军,以史思明为首,进围太原,拉开了攻打朔方军的序幕:
“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太行,高秀岩自大同,牛廷介自范阳,引兵共十万,寇太原。思明以为太原指掌可取,既得之,当遂长驱取朔方。”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正常来讲,史思明的盘算没错:情报正确、计划也正确,十万正规军对一万杂牌军,那还不是到手擒来?
但是战争这个东西,没有那么多正常,因为正常的很多都淘汰了,剩下往往是不正常的,比如:李光弼。
好比一个从小到大的学霸,闭着眼睛能上清北,这能是正常人?
当然史思明也不是一般人,安禄山已经够狡猾了,这家伙公认比安禄山还狡猾,而且凶狠善战过之。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你强,永远有比你更强的,既生瑜何生亮,史思明是‘瑜’,李光弼就是那个专克他的‘亮’。
李光弼到了太原第一件事:立威。
当时掌管太原兵马的,是一个叫崔众的侍御史(六品官、局级干部)。这人仗着自己是纪检干部,牛气哄哄,前任司令王承业就老被他欺负。李光弼来了以后,他还是那副老样子,态度一点不尊重,办理交接磨磨蹭蹭,李光弼一下子就火了,喝令拿下。
其实崔众不想一想:现在什么情况?和平年代,纪检干部身份特殊,高人一头,强硬点应该的,这都打仗了,还跟司令较劲?
而且李光弼现在什么身份?不光是节度使,李亨刚给他下的命令:‘户部尚书、北都留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妥妥的三品大员、当朝宰相!
这时又发生戏剧性一幕:李亨派来一个宦官,传达命令给崔众升官,做御史中丞(监察部副部长),有点监军的意思吧。
李光弼看了命令,说:“崔众有罪,已经抓起来了,准备杀头。没这个命令,就是杀一个局长,宣布命令,就杀一个部长,你看着办。”(‘众有罪,前已系,今但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
使者一听,好家伙,这还能惹!赶紧把诏书又放回口袋里。崔众被拉出去斩首示众,‘军中股栗。’
为啥底下人吓得发抖?因为不听招呼就杀头,皇上的面子都不好使。
有了这个怕,李光弼才好做后面的事。
接下来是守城准备。
刚听说史思明要来,大家第一反应是怕:‘太原诸将皆惧。’怕是正常反应,但李司令不是更叫人害怕嘛,所以只有老老实实打赢敌人一条路。
第二个反应是修城墙:‘议修城以待之。’把自己搞成乌龟壳,这样敌人伤不到我。
李光弼说不行。
本篇修订版,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一分钟神思漫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