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记忆:山路弯弯

青林知青 2023-09-25 10:00:01

知青记忆:山路弯弯

初来广元,虽是山区,但却是很少走山路的,身在三线厂,有平坦的公路,上学和玩耍都与之无缘,最多是去南河对面采个桑葚,买个西瓜,皆是不用爬山的,桑葚是不用花钱的,但有偷採之嫌,西瓜嘛,因为直接交钱去生产队,肯定会比商店中要便宜几个铜板的。

真正走山路当然是在下乡后,青林是深山中的一个公社,被大山围得个结结实实,四周松林密布,条条山路在其间蜿蜒,远远望去,犹如脉络般地伸展在巨人的躯体中,又不时地隐没于密林之中。

青林的石质其实很差,大多为类似于风化石一般,全无我幼时走在扬州城里那青石铺就小巷中的踏实感,带着沙,和着土,如遇雨天,山路上湿湿地浸着些许水,竟没有一丝地滑,一脚踩下去,发出咕的一声响,仅留下一个模糊又浅浅的履印而已。

山路毕竟崎岖,山民们一般都穿着草鞋,为结实起见,编结时其间会杂有藤条,那是撕成极细的藤皮条裹夹而成;高档些的是用旧轮胎切削做成,我是没穿过,想必硬硬的,绝对是缺少舒适感的。

相比之下,知青们就大不一样了,一般都配有高筒雨靴,那都是工厂的父母们发的劳保用品,尺码相对较大,走路时咣咣咵咵地一路作响,仅就这一项,也引得山民们多少钦羡的眼光。

下乡时,山区那条唯一通往外面世界的公路刚修成不久,估摸着怎么也有近二十公里吧;晴天时,车辆行进时便会裹挟着大量的尘土,疯狂地追着肆虐,弄得人人都一身的灰土,头发几乎变为黄状,从转斗铺上来,不兜个二三两土是回不了家的。

也许这是条公社自修的公路,尚未与公路局什么的接轨,所以,维护的职责也交由公社自己承担,分派下来,每个生产队都有任务,于是,隔一段时间我们便会同队上的人一起,跑很远的路去修整道路。

路是沿山腰修就,一边是山崖一边是深沟,由于植被茂盛,极少有垮塌出现,但靠山这边的排水沟,却因修路的裸露,会被不少落下的碎沙石填埋,于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便是清理这些沙土,将这些沙石移去路中间,把被车轮碾压得凹凸不平的车辙填平。

这是不需要如锄头或铁镐一类工具的,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铁锹铁铲,而是一种我从来未见过的工具,至于名称叫什么,我现在想了半天也没想起来。

这是一种如月牙般的铁片,上厚下薄,顶端有一圆状孔,插在一根细长的木柄上,用法以刨为主,能方便地将沙土“勾”进簸箕中来,而山民在锄草时,也用这工具,只是我查了很多的图片,也未找到相似的农具,也许,这是我们广元山区所独有吧。

公路在鸡公山上盘桓,到我们住地便是最高处了,经庙垭而下,直到公社所在地的黄坝河算是结束,那时,向北通往马家的路还未修通,直到第二年的五一节方才建好通车。

人们形容山间的公路,往往爱用如蟠龙般静卧在蓝天下一类美好的词句,而我站在门前看这条公路时,却总感觉像似一根粗粗的草绳,被人不经意间丢弃在林间,在青翠山木的掩映下,黄黄的,显得很是扎眼,全无美感。

倒是偶然间看见一辆汽车从对面山坡上驶过时,便会感觉到丝丝地兴奋,因为这是一条死胡同样的公路,极少会有汽车出现,来的一般都会与下放在此的各个厂矿有关,于是,心中便会猜想,这是105的?31的?还是我们70的?不会是来接我们回家的吧?

公路如主动脉,由此生发出许多数不清的叉路,是属于鲁迅所说的“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的那种,这些小路,窄窄的,随山形延展,弯弯绕绕,曲折迂回地伸向山中的每个角落,在沉寂中,等待着人们迎日出,踏月光。

山路弯弯,弯弯山路,朵朵白云,白云朵朵,山路旁,有山花烂漫,山崖上,有松枝虬劲,虽无牧童弄笛,却有清风相伴,有锄禾日当午的挥汗,也有戴月荷锄归的欣然,想想,也别是一番风情,只是当年不解罢了。

来来往往的晨与昏,起起落落的风和雨;时光,如白驹过隙,一晃,半个世纪就过去了,如今久居城市,整天穿梭在高耸的水泥森林中,如同窒息般的烦闷,在喧嚣中,行走在那平坦而宽直的路上,将岁月匆匆地划过。

于是,便想起了那盘旋在鸡公山腰的公路和那一条条的山间小路,弯弯的,长长的,静静的,似乎远离红尘一样的淡定和从容,时光如凝聚般地静止,坐看岁月,现在回想起来,真好,真好。

0 阅读:16

青林知青

简介:三线子弟下乡知青待岗工人,打工归来一支秃笔聊伴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