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大多数心理问题,可以在原生家庭找到答案

抑郁那些事 2024-06-30 08:49:46

大多数心理问题可以在原生家庭找到答案

当一个在成长中的小孩行为不被肯定、需求得不到回应、爱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自身的无价值感和匮乏感。如果得不到解决,那么就会在往后余生满世界寻找,他们寄托于努力后获得的肯定,不断妥协后的两性关系,不断讨好后的认同。而逐渐迷失真正的内心需求,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

原生家庭中很多父母都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

爱是理解和包容,当你误解了爱,那么你将用爱的名义实行道德的绑架,精神的控制,行为的管控,当在一个控制型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父母在从小在孩子潜意识植入的限制性信念,这就构成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会造成了个体意识极度地薄弱,个体意识薄弱就会心理边界不清,没有自己的主见和独立的思考,就会陷入集体无意识中人云亦云,心理边界不清,外界信息就很容易进入,所以上当受骗就是常事。生活中,不乏这样的案例,就是已经结婚生子,拥有再生家庭,但很多事情还会上报给父母,自己无法拿定主意。

当一个父母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纵容溺爱,要么苛刻严肃。根据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如果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过度的挫折就会导致心理固着,固着会导致无法进入正常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固着在心理学上,就是指 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就会造成无论你的年龄多大,但心理状况还保持在幼年时期,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成年巨婴。如果一个人心理不成长,那么即使到了80岁,也还是个孩子。他们在面对生命的困境和灾难时,往往表现得无所适从。

相反,心理边界清晰的人,有完整的心理空间,懂得控制好各种关系的距离,能够融洽处理各种关系,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自我完善的人格。

以爱的名义控制下的孩子,是虚假个体的来源

当一个小孩的需求总得不到回应,母亲总以分离为威胁。小孩为了迎合母亲的糟糕的情绪,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这是虚假的情绪,而不是真正的情感流露,实际上只是把这种需求压抑进了自己的潜意识,这种情绪就很可能在成年后以另一种不好的方式呈现。所以,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就是父母的情绪。一个焦虑的母亲背后,一定有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

当意识和潜意识的和谐统一,一个人就会展现出来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当一个虚假个体在面对真实世界时,其潜意识和意识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冲突,就会在外面制造各种障碍、各种矛盾,在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中就会有各种不适,进而退缩和逃避。就会各种焦虑和抑郁的情绪产生。所以,一个抑郁的孩子往往会怨恨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在自己头脑植入的信念在现实面前,经不起推敲和考验。

意识行为疗法认为: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父母意识到这种方式的错误,同样作为子女也应该意识到这是父母的爱,只是方式不当的问题。心理学分析原生家庭,并不是要我们怪罪原生家庭,而是要我们觉知,从而超越原生家庭的障碍,避免把心理问题遗传给下一代。我们需要觉知的是我们成年了,我们不以内心小孩的方式来面对真实的世界,不怨恨父母,父母也有他们的原生家庭,也许他们的原生家庭比你更糟糕,需要觉知当你来到这个世界,你父母在这里已经很久了。觉知就是你远远地望着,只是看见,而不加评判。看见即是疗愈。

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的个体意识,一个健全的人格和有趣的灵魂更重要

学会尊重孩子的个体意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性格一模一样的人,拥有个体意识的人,是作为成熟个体的属性,没有个体意识的人,只能成为傀儡和附庸,当你总是以自己认为正确的观念来干涉一个个体意识成长的时候,你无形中就在强加你自己成长经验和观念,但这只属于你自己独特的属性,大多数情况下不适合其他人,刻舟求剑的故事并不老套,用一个标准一把尺寸无法裁剪出美丽的时装,而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智慧才能弹奏出绚丽的人生乐章,教育的目的不是生拉硬扯的统一标准,而是建立”人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社会,这就包含了独立的人格和有趣的灵魂,以及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这在意识行为疗法中提及的意识能量自由度,一个意识能量自由度高的人,从来不会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方式走下去,而是接受所有的不同,接受所有的事与愿违。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你没必要为任何人的失望买单,这种失望传达的信息就是支配和控制。孩子也无需对父母的控制和焦虑买单,根据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人终究要独自面对社会,人终究要对选择人生负责。一个人永远无法决定另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一个人无法直面自己的人生,没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就会导致很多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要么怨恨父母,要么怨恨社会。

意识行为疗法提到的,一个焦虑的父母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孩子,而且会把这种不安全感强加在下一代的教育,同时在无意识中把这种焦虑和不安全感传给下一代,通过控制的方式循环往复。

所以,学习心理学的必要性就在这里,不仅涉及你自己,更涉及你的下一代。

一个觉知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个体意识,跟孩子共同成长,会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身上未曾疗愈的伤口,未被满足的欲望,未被得到的爱。从而完成自我意识的整合。觉知是认知的提升和固有思维的松动,站在更高的地方,远远望着曾经的自己,不加任何的批判,不加任何的评价,勇于做回真正的自己,当你开始允许你做回真正的自己,那么你就会允许他人做回自己。你就不会把自己的遭遇和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重复着你的故事。原生家庭的代际遗传就从你这里停止。

真正的关系是分离,而不是在一起,孩子迟早会长大,迟早会独自面对生活中的困顿,不要试图去控制任何人的人生走向,你无法改变任何人的人生,你也无法替别人来承受痛苦,即使最亲的人已无法帮你走完人生的道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道路,我们应该拥抱生物多样性,君子和而不同,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试着去影响别人。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永远成不了我,我也永远成不了你。把鸟儿还给天空,把绿色还给大地,把生命还给自然,把死亡还给寂静,既不忧愁,也不狂喜。

2 阅读:189
评论列表
  • 2024-06-30 10:31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遗憾的是,我国的心理学普及很低啊,有些甚至于不知道什么是人格障碍,身不由己,以为是性格偏执。而我国的心理问题的隐患,却暴露了我国的文化程度[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

  • 2024-07-02 05:21

    关键是国家对幼儿时期人格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干预和投入,日本,高中心里学就开始对家庭关系和如何教育下一代知识普及,并在结婚生孩子前,必须考试孩子家庭教育资格证,另外,小孩从学前教育三到十一岁小学期间,每个星期家长必须去开家长会上课,探讨家庭和学校教育对接,心里老师会给家长讲课如何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沟通孩子一个星期中出现的心里问题,及时纠正,而日本的老师,心里学是必修课,还有,日本女人生孩子后基本不去上班全程陪伴孩子,最少三年起步,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自信。日本教育改了经过了五十年后,才有见效,这种教育,没有国家教育和其他方面的配套改革,光靠家长,是不可能完成的,

抑郁那些事

简介:我曾经是一个重度抑郁患者,现在已经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