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输家到“放弃学大师”:放弃并不可耻

含双聊国际 2023-07-16 13:03:00

【导读】我曾以为退学让我沦为输家,但事实上却让我成为作家与记者。

一开始是不断的抽泣——一股股泪水夺眶而出,浸透了我的衣袖,又打湿了一整盒纸巾,最后甚至浸润了一整条大浴巾;随后便是呆愣地久坐在地上,盘着腿,双目茫然地望着空气;带着无尽的悲伤与自怜,我的脑中只盘旋着这一个问题——“我的未来该变成什么样?”最后我绝望了,巨大的恐惧驱使我做出决定:退学。

我深信,从研究生院退学,放弃我的教学任务,会毁了我人生。世人眼中我将成为一个哭哭啼啼的弱者,懒骨头的流浪汉,没骨气的懦夫。但我别无选择,因为我是如此痛苦。

我确实也曾胸怀大志——我天生就该成为研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伟大学者!不是吗?我彼时只有19岁,比绝大多数研究生都要年轻,甚至比我的大多数学生都要年轻。但是仅仅是刚上这一个月的学,我就一无所有了。这里所有的一切——学校、公寓、整个城镇、此时此刻——似乎都是场灾难般的错误。

回想起来,我想我当时面临的问题是自己感情上的不成熟以及无尽的羞耻,让我无法向任何有可能帮助我的人寻求帮助。退学那一刻,我的情绪崩溃了。我羞愧难当,逃也似地躲回了我父母的家里。

但这些事终究是过去了。我一路跌跌撞撞进了新闻行业,尽管我未曾上过一门新闻学课程(作为英文专业的学生,我对《押沙龙与阿齐托菲尔》(译者注:约翰·德莱顿的一首政治讽刺诗)的了解比对《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译者注:该书描写了两位记者调查水门事件前后的生活)的了解更多)。最终,我进入了《芝加哥论坛报》工作,期间写出的作品还获得了普利策奖。我在空余时间也重新考回了研究生院,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了英语博士学位,结业论文的主题是——你能猜到——我的“老友”弗吉尼亚·伍尔夫,她总是耐心地等我重振旗鼓。

不过,真正扎根于我脑海,并且激发我写下这本书的,是我对退学后人生之路的恐惧与惊慌。不过我现在意识到,“放弃”这个词所蕴含的消极的普世意义,相比起此前我所抗争的所有消极情绪,孤独也好,恐惧也好,都更为卑鄙。

我那时深陷“坚持就是胜利”的阴谋神话中,就如同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们看“坚毅”这个词的周围总是闪着金光,我们以为坚持远比放弃高尚。一旦选择放弃,你就是输家。

现如今我才认识到此种言论的虚假。我进行过150多次采访,专门采访那些放弃过什么东西的人,例如一份工作,例如一份恋情。同时梳理了一些神经科学家以及进化生物学家的见解,我认识到生物学家认为放弃其实是一种有价值的生存工具,神经科学家则认为放弃就像我们大脑进行有氧运动,为的是保持思维敏捷灵活。

尽管如此,若我们选择放弃某样东西转而踏上另一条道路时,我们仍会在心中谴责自己。当我们听到“半途而废者一事无成,坚持不懈者荣耀加身”一类口号时,我们下意识地点头称善。

人们坚信“坚毅”是个纯粹的褒义词,但这种信念到底是从何而来?与超级英雄的故事一样,一种思想必然有其起源。而“坚韧是获得成功与幸福的必要条件”这一观念在19世纪中期于伦敦兴起,当时一位名叫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的苏格兰人出版了《自我帮助:性格和行为图解》(Self-Help; With Illustrations of Character and Conduct)一书,这是一系列坚韧不拔的伟人志中的第一本。斯迈尔斯是自助运动之父——如今这个不甚科学的思想却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有活力,它坚信只要永不言弃,那么你命由你不由天。你是生活在代际贫困1的现状中也好,身体、心理或智力上有一定不足也好,又或是恰巧时运不济也好,这些一概不问,只管努力就是了。

荒唐至极,一切成败只取决于你是坚持还是放弃。这种狂妄的哲学理疗为当权者加冠加冕,鼓动社会将挣扎的人们妖魔化为不值得同情的“半途而废者”。我们不去质疑那些给富人们的特殊优待,只将他们的成功归结为“他们很努力”。

我曾写过一本赞扬放弃的书,这让我成为一种放弃学鉴赏者,甚至“放弃学大师”。不过我总要时常澄清,放弃不总是管用的。有时它甚至会成为一场灾难,因为生活总是变幻莫测的。但尽管如此,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放弃是我们最有创意、最具活力、最为乐观的姿态之一。

当初读研期间,坐在冰冷的地板上抽泣的我绝不会相信这一点。那时我只确定,退学会毁掉我的生活。

而最终,它却成就了我的生活。

【名词解释】

1、代际贫困

指的是在一定的社区或阶层范围内,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条件和因素在代际之间延续,使后代重复前代的贫困境遇。

2 阅读:66
含双聊国际

含双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