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界普遍遵循着“信达雅”的原则,该翻译理论由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他在《天演论》中的“译例言”讲到:“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该理论的提出对中国翻译理论影响非常深远,后来各种翻译理论的出现无不是对此理论的发展。
何为“信达雅”?“信”指意义不悖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
“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说起这个,我们不得不提到另一位翻译界的传奇人物,翻译界泰斗许渊冲先生,他的翻译可谓是信达雅的典范。例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By riverside a pair
Of turtledoves are cooing;
There's a good maiden fair
Whom a young man is wooing.
中华人民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Chinese people prefer to face the powder rather than powder the face.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许渊冲先生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互译工作,灵活地游走在汉语、英语、法语之间,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
许老生前接受采访时曾说,“我这一生就是把中国的美变成世界的美,把世界的美变成中国的美。”他首创翻译的“三美”论,强调翻译要“韵律美、意象美、表达美”并存,不仅要有传统文化格式上的工整押韵,更强调传统文化思想上的意境。
他翻译的诗词甚工格律,诵读时朗朗上口、十分押韵,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他翻译成英文的《西厢记》,被英国智慧女神出版社评价为可以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
除了“信达雅“,中国还有哪些重要的翻译理论?直译论:鲁迅
鲁迅针对当时翻译界“删削改易”的弊病,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二)》中,提出了自己的异化主张,并指出了翻译与创作或改作的区别,认为外文作品的翻译犹如海外旅行,既要移情,又要益智,富有外国情调,充满洋气。
鲁迅主张翻译“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以及“以信为主,以顺为辅”,反对顺而不信,主张“宁信而不顺”;提倡在翻译界开展正确的批评。他希望通过直译保留外国作品中的优秀文学艺术样式来丰富我国的文学艺术,从而带动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鲁迅一直将文学和翻译事业服从于社会改造和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其翻译思想在我国翻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译论的奠基人。
美学论:林语堂
林语堂认为“翻译是一种艺术”,译者是翻译的审美主体,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的透彻了解;第二是译者的汉语程度,第三是译者的翻译功力。
由此,他提出了翻译的三条标准:第一是忠实标准,第二是通顺标志,第三是美的标准。他认为译文应当有“五美”:音美、意美、神美、气美、形美,理想的翻译家应当将翻译工作作为一种艺术,使翻译称为艺术的一种。
林语堂的翻译美学思想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在翻译理论上独树一帜。
艺术论:茅盾
茅盾的文学翻译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这一阶段所译作品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象征主义作品;中期:自新文学运动的第二个十年至迎接新中国诞生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翻译苏联文学作品,也是其翻译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后期:新中国成立后,领导全国文化和文学艺术事业,更加关注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
在翻译理论上,其提出著名的“艺术创造性翻译”思想,将我国古典美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引入文学翻译,认为“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是文学翻译的根本任务。
茅盾的翻译理论,把翻译问题同社会进步、文学创作、语言发展以及整个文学翻译事业的繁荣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神似论:傅雷
傅雷的翻译实践多为法文作品,其中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经过二十多年的翻译实践,傅雷在1951年出版的《〈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开篇明义,提出了鲜明的观点:“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同时他强调,“我并不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
“神似说”的主张深深影响了翻译理论的发展,傅雷从临画的方法推导出翻译的原理,而以传神立论,则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高到艺术的锤炼,是对严复理论的重要补充,在中国文学翻译领域中成为核心理念。
化境说:钱钟书
钱钟书对文学翻译的标准做了这样的论述:“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为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从化境说看来,理想的翻译应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内容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意图;第二,易于理解,注重以读者为中心;第三,形式恰当,在紧密依托原文的同时充分考虑入语规范。
钱钟书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之一,他所提倡的“化境”与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的“境界”说、“意境说”有一定传承关系,在译学中一直备受重视,与严复的“信、达、雅”和傅雷的“神似”论共同构成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主体,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发展。
优势竞赛论:许渊冲
许渊冲在东西方文化平等、译者与原著作者平等的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文化的竞赛,是一种艺术;而竞赛中取胜的方法是发挥译文的优势,或者说是再创作。”
在他看来,语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甚至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要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力求译文能够与原文媲美,甚至能够超过原文,从而使两种文化都能得到发展。他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称为翻译文学,也就是说,翻译作品本身要是文学作品。而竞赛的目的是将中国文学的精华引入世界的文学之中。“
优势竞赛论虽仍充满争议,但其突破并创新了以“信”为本的传统翻译理念,是我国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素材来源|(文中图片和素材来源于网络,非商业用途,仅用作科普,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