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南通的“老八校”,甚至是一些县里排名第二的中学,总共考出过23名高考状元。这个数字在江苏的各个城市中,是遥遥领先。这其中,最为传奇的,还是1982年的文科状元,严锋。
为何说他传奇,因为他不仅是南通第一位高考状元,同时创造了那个年代唯一的、宛如神迹的“双状元”奇迹,至今依然为人津津乐道。本文就来回顾一下,这段发生于40多年前,至今仍未被遗忘的故事。

上文已经提及,严锋是1982年的文科状元,但其实他第一次参加高考是在1981年,而且那一年他也考了了个“状元”,为什么要加一个引号呢?
据严锋本人后来的回忆,1981年的时候,他的确参加了高考,当时他是英语类的考生,总分是南通地区的第一名。但是呢,当时英语类的考生,虽然也需要考数学,但数学成绩是不计入总分的。
那一年,严锋的数学,是满分,如果当年把这个满分加上去,也就是和其他的文科考生一样的算法的话,他就是妥妥的“文科状元”。如此优异的成绩,应该可以上一个很好的学校了,可惜,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拿到成绩单之后,严锋兴奋了整晚,并开始阅读《约翰·克里斯朵夫》。可惜第二天的体检却出了问题,最终某项指标不合格没能通过,就这样,一个考了南通第一的考生,连大学都没得上了,换了一般人,可能早就一蹶不振了。
但,严锋,不是一般人,他没有放弃。
第二个状元:实力的象征短暂的失落之后,严锋在父亲的鼓励下,选择了复读。之前他一直是在南通中学读书,后来复读的时候,就到了南通第三中学插班。
在这次复读期间,严锋和同学们利用周末,去了一趟上海,80年代初的上海,虽然不像今天那般繁华,但那些琳琅满目、光怪陆离的大城市风采,远非当年的南通可比,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坚定了他报考上海高校的决心。

1982年,再次参加高考的时候,严锋吸取了前一年的教训,他认为自己的数学成绩很不错,如果不计入总分有些吃亏。于是,他果断改报了文科,也正是这一决定,奠定了后来的“神迹”。
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刚刚经历过挫折,换校复读的考生,居然考出了全省第一的成绩!而他,也成为了南通第一个高考状元,为后来的考生们树立起了榜样。也正是得益于这个分数,他顺利进入了上海最好的高校,复旦大学读书。
后来,严锋毕业之后,选择了留在复旦大学教书,也成为了知名的教授。
第一次“状元”,加了个引号,一方面是选科的原因,一方面是命运的捉弄;而第二次的状元,实至名归,完全就是实力的象征!

多年之后,严锋回忆起这段求学史,他表示,最大的动力还是来自于父亲的影响和鼓励。他的父亲早年也曾遭遇挫折,但他天生乐观,没有悲天悯人,反而坚持着自己的爱好,以实际行动影响着严锋。
而且,其父还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到50多岁,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作家。
严锋说,父亲从来没有强行要求过他要好好学习之类的,也没要求他要去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这和今天的父母完全是不同的。他和严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要早点休息”。也许正是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人才。

说起南通中学,现在的部分家长还是不太认可,他们总是认为,南通的县中,比如海安中学、海门中学等要比通中强得多。很多有条件的家长,都选择将孩子送到县中去读书,认为可以在高考中考一个更高的分数。
但其实大家不知道的是,在“老八校”中,南通中学是历史最为久远的学校,而且在南通所有考出的23名状元中,有7人是来自于南通中学,几乎占了1/3。看到这样的数字,你还觉得它不够强吗?
至今,我都记得,1997年参加一个什么考试,第一次走入南通中学的大门,被一个走廊两边上,贴着的杰出校友名单而感到深深的震撼。不知道现如今那些照片还在吗?

南通的高中,一直没有像苏南某些城市那样,搞资源集中,做强一所学校的模式,始终坚持着县中均衡发展,所以至今,南通的各个县中都很强,甚至一些在县里排名第二的学校都很知名,比如曲塘、白蒲、栟茶等。
但很可惜,我们每年能贡献全省最多的清北学子,毕业之后回到家乡打拼的寥寥无几。南通现在的交通是赶上了,城市的体量和面子也有了,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拥有更加优化的产业结构,吸引更多的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