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胃癌前期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管不顾

奥中英 2024-04-13 15:46:57

癌症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被发现的,对于胃癌尤其如此。一般罹患了可能癌变的胃病(即癌前疾病)才有可能进展为胃癌,指胃癌发生危险明显增加的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残胃炎及肥厚性胃炎等;这种进展为癌症的过程一般长达10年以上。

今天在此着重聊聊前三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现已公认是胃癌前状态中最常见的一种, 尤其在与胃息肉或肠上皮化生(简称肠化生)同时存在时。国内外许多学者对CAG进行时间不等的追踪随访观察,国外CAG的癌变率为 8.6%~13.8%,我国为1.2%~7.1%。

-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病理特征变化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和固有腺体的萎缩,并常伴有胃黏膜上皮和腺体的化生。由于胃黏膜壁细胞(又称泌酸细胞)萎缩而导致泌酸量减少,患者常有胃酸低下或缺乏,使胃内硝酸盐还原酶阳性菌的检出率比正常人高2倍,促进了胃内亚硝胺类化合物(一种致癌物)的合成。

CAG在萎缩的基础上,经常发生肠化生--一种异常增殖。一旦病理显示CAG伴肠化生者,需要警惕了,因为目前一般认为其癌变率在10%左右。国内外学者研究推算,从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胃癌,整个变化过程可能需要16~24年之久,因此严格进行随访,即可阻断病程。

对于胃镜病理结果仅为CAG,可1-2年行胃镜和病理随访1次;有中、重度萎缩或伴有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应每1年左右随访1次。

二、胃溃疡

关于胃溃疡是否癌变,是否也是一种癌前病变,一直存在争论。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胃溃疡是一种胃癌前期疾病。

文献报道胃溃疡的癌变率约为5%。尤其是胃溃疡病史较长和中年以上的患者并发胃癌的机会较大。

-胃溃疡-

癌变机制可能为溃疡边缘的黏膜上皮和腺体受胃液侵蚀而发生糜烂,在反复破坏和再生的慢性刺激下,异型增生转化为癌,因此仍把慢性胃溃疡患者列为胃癌的高危人群。

一旦发现胃溃疡,即需要规范治疗,胃溃疡是可以治愈的。一般建议胃溃疡治疗后1年复查胃镜;如果完全治愈了,随访期限可以延长到3-5年再做胃镜复查。

三、胃息肉

息肉是指黏膜面凸起到腔内的任何可见的过度生长的组织。胃息肉占人群的0.8%~2.4%,常由胃镜检查或钡餐检查而发现;但现代人胃息肉发病率在上升。胃息肉50%为胃底腺息肉、40%为增生性息肉,而腺瘤仅占10%。

大于1cm的胃底腺息肉癌变率小于1%;增生性息肉为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

腺瘤为肿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前者多见,后者比较少见。管状腺瘤性息肉单发最多见,也可多发,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型增生,甚至可见早期癌变灶,其癌变率大约为10%。

一旦胃镜中发现有胃息肉,需切除息肉,然后做病理检查;患者在拿到病理结果后,需在消化内科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治疗和随访。如果是胃底腺息肉和增生性息肉,癌变率很低;而腺瘤需密切随访。

一般而言,胃息肉切除后至少一年内复查1次胃镜;如果没有复发,可3-5年复查1次胃镜。

-胃息肉切除-

总结:

年龄≥50 岁、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均为胃癌的危险因素。建议50岁以上人士需常规行胃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有以上病变,遵医嘱,规范治疗,可治愈或者控制这些良性病变,从而阻止病程继续发展;同时在消化内科医生指导下定期行胃镜检查,密切观察胃黏膜情况,预防、阻断胃癌的发生。

本文参考书籍:《江绍基胃肠病学》

『本期指导专家』

赖人旭

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导

赖人旭,消化内科副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从事消化系疾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近30年,曾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消化器内科留学。对消化道早癌、炎症性肠病和胰腺疾病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现为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内镜分子影像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药物性肝病学组副组长、消化分会胰腺病学组委员;珠海市医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常委、肝病学分会委员兼秘书,珠海市医师协会消化分会常委。主持参与省厅级课题6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论著8部。

出诊时间:专家门诊:周二上午,周六上午;

特需名专家:周三下午。

工作语言:普通话、广东话、客家话、英语-English、日语-Japanese

0 阅读:2

奥中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