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三个孩子出事,最该调整心理健康
昨天看到三条不幸的消息,一个是广东的一个大二学生,留言说出去玩,然而三天没有回来,后来在河边发现了他的书包,再后来证实已经坠河身亡。还有一个是北交大的大三学生在12月15日跳楼,留下遗书说是失去了了人生的目标,本来以为考试成绩作为目标,然而在大学里感到成绩已经变得和原来也不一样。这篇遗书,让人沉思良久。
另一个更是令人心痛,这个跳楼的孩子还是一个小学生,然而他留下的字条却是,我活的太累了,现在只想多睡一会。多么的凄惨,令人悲痛欲绝,一个小孩子,本该是无忧无虑、活泼动人的时代,他怎么会觉得活得太累了?
刚才听了国际关系学院一个教授的演讲,决定写这篇文章,供大家讨论。本人的观点仅是有感而发,不当之处,敬请批评。
这位教授的观点,主要是中国高考是世界最公平的,是能够帮助底层青年走向上层的通道,所以,考试是中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他的意思就是考试就是好,什么素质教育不素质教育,中国人能统一参加高考,是最大的公平。
因为,高考把人们就分层了,上了所谓的“双一流”的大学,是一个流,上了一般大学的是一个流,没有上大学的就没有了前途和希望。他还说,不要拿个别实例跟我说事,可能是说,比如马云只是上了一个师范大学,不是成了全国首富吗?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上名牌大学,那就只能是社会底层混了,也就没有什么前途了。
这位教授,满脑子里都是社会等级观念,鼓吹的都是分分分,考考考。他说的这个确实也是目前社会的现状,人们追求的都是这么一个路径。但是,这个情况好吗?
北交大跳楼的这个学生就说,以前都是把考试成绩当成了唯一追求的目标,并以此为乐,当上了大学以后,发现以前自己努力的那些和自己不一样了,别的同学不都是分分分了,自己就感到迷茫了。如果,这么干下去,这个社会确实是太偏了。
这位教授,也承认自己小的时候,是无忧无虑的度过了快乐的少年和童年,而自己现在4年级的女儿,却要面临着日复一日的辅导班的折磨。他说,没有办法,自己的孩子上的是800元每个课时的辅导,别人的孩子上的是2000元一个课时的辅导。
他在自鸣得意自己终于通过考试,当上了博士,当上了教授的时候,也叹息,自己挣得钱,还没有人家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还没有北大清华的教授好,他们的孩子都有北大附中、清华附中的优质资源,自己的还在还要上社会上的辅导班。
在他看来,也觉得分层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啊!
据这位教授说,现在很多的“双一流”大学,从农村来的孩子已经很少了。他在赞赏高考是最公平的分层方式的时候,也承认农村的孩子因为考试不利,被限制了进入高层的机会。那么从这个角度说,是不是考试也是最不公平的社会分配机制?
你们教授家的孩子上了很好的学校,还有能力花费每个学时好几百元、上千元的上辅导班,你农村孩子的家庭还在为基本的生活努力,家长进城打工,留守孩子哪有什么辅导班可上?
但是,你让他们参加一样的高考,一张试卷分层,你说,这个方式能说是公平吗?
每个“双一流”大学都是国家巨资扶持起来的,也都有农民的一份,为什么农村的孩子就没有机会进入这些大学?农村的教育环境,怎么能和北京这些重点中学相比?而国家把这些资源都赋予给了北大清华教授的孩子们,难道这不正是马太效应吗?
我当然不会主张回到张铁生的时代,我们对那个时代一点也不陌生,我们希望全社会都有一个尽量好的受教育的机会。但是,不要搞什么分层,也不要说,你当博士教授了,就是上等人了,农村的同学当打工人了,就是下等人了。这样的分层没完没了,只会造成无谓的浪费,每个岗位都是人,生活都是越来越好。
最近这几年,经常到附近农村走走转转,眼看着农村的生活条件每年都要很大的变化,农村的大院子,铺上了广场砖,屋里都装上了空气能,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卫生间比单元楼房的一点不差,汽车比咱开的还好很多,村里的街道都被硬化过,每天都有打扫卫生的。我看到的街头厕所,如果说和饭店的水平不相上下,一点不夸张,你想不到,每个厕所都配备了一个小锅炉取暖,还是天燃气的。
你说,把他们分层到社会最底层,他们还在偷着乐呢。
还有一种考试,看起来也是备受社会推崇,这就是公考,全国每年也都是千军万马奔向公考的考场。我相信这个公考应该比高考和大学里的课程考试要简单,这些对那些经过20多年考场锻炼的考生们来说,并不是难题。但是,录取起来并不容易,因为参加公考的人太多了。大多数人可能就因为一个微小的填空题,就与机会失之交臂。
这就让我们看到了武汉市一个街道招考公务员全部是北大清华的博士硕士,深圳一个小学的招考都是北大清华的硕士,甚至还有少量是博士,北京石景山某街道招考也全是北大清华的博士硕包揽。
不是说,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就不能到街道工作。但是,一水的清华北大毕业生涌进一个基层单位,也不是什么好现象。
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非名牌大学毕业生,甚至是大专毕业生,通过专升本、在职读研等各种渠道,取得了上升的通道。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也有一些人,学历不高,但是坚持不懈,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考公务员,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就像范进中举。你说这是值得鼓励呢?还是应该做些心理辅导?
公务员的工作,其实有很多具体要求,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公务员。其实,有些岗位要求的学历并不一定有多高,主要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经常看到,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表现不及普通院校的毕业生,考试能决定你的进入门槛,但是不能保证你的升迁之路。这又让很多高学历的人想不通,闷闷不乐。
西方有的国家,虽然没有我们这样的高考制度,但是,名牌大学也不是谁想上就能上的,没有特别优秀的中学成绩,常春藤想都别想。但是,他们也没有一刀切,如果家里能赞助几千万,就可能给你家孩子留个名额,如果你是皇家后代、名人之后,可能就网开一面。
当然,国外的中学教育就可能已经分层了,能够上国际名校的这些学生,应该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进入到这些大学的预备校了。分层了吗?分了。以前以为国外大学比较好考,和我们的大学高考不一样。
其实,国外的好大学一样难考,我们也可以成为精英学校,只不过,国外的教育有很多种方式,大学比较多,人们的选择比较多,就像我们的大学分什么一本二本三本,还有什么985,211一样。他们有各种大学,常春藤的、州立大学、私立大学、社区大学等等,还有按照专业分的、按照地区分的都有,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其实,在国外不是所有的人都本着常春藤奋斗,中小学也有私立和公立之分,但是,往往私立的学校成绩更好。我们常常看到的,美国的学校玩着就上完了,上了好几年级了,小九九还不会算。这些大概就是公立学校的情况。但是,那些奋战常春藤的学子们,也是和中国的衡中、毛坦厂中学差不多的。
这个是不是就说,国外在中学就开始分层了呢?
但是,国外的学生们在很早就开始分类学习了,有的人本着常春藤去了,更多的人就选择了普通的学校,或者是社区学校,也有很多人。
他们没有像中国的学生那样,不管什么情况,都做着清华北大的梦,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谁是什么结果,只有到高考结束了,分数下来了,才知道,原来自己不是那个料。还有很多人考了一次又一次,个别人像范进中举,更多的是名落孙山。
其实,这个社会有很多的选择,如果早点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就提早选择什么,可能社会整个的成本就会下降。
不要鼓动人们往一条路上走到黑,这也是为什么国外的基础教育,感觉不很好,但是,国外的科技水平却不低的一个原因。不是什么分层不分层,也不是说非要上了常春藤就是高贵之人了,当货车司机就是低人好几等了,没有这些事情。如果把这个事情搞清楚了,想明白了,人们就会感觉轻松很多。
非要让所有的人都冲着一个目标奋斗,不到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再说分什么这个层,那个层,有什么意思?以前我们都认为的天之骄子,所谓的算是第一层的精英们,现在不是也是随处了见了吗?都在一个小学教书,能分出什么高层还是底层。
有的人考了好几年才考上了科研所,当了研究员,有的人考了好几年才考上了公务员,有的人好几年考上了“双一流”,有的人就像北交大这个学生一样,突然感到,和自己想的不一样了,整个心理就崩溃了。
考试这个方式,现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绝对不能说是最好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想到更好的考核办法。不要以为这个就是最好的分层办法,也不要说鼓动人们往一条路上走。
过去讲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现在是一颗红心,可以好几种准备。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是一个火热的时代,也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满怀信心,面向未来。【本文由“马跃成”账号发布202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