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出使西域:武帝认为对于匈奴除了战争,外交努力也十分重要!

黄忠谈历史 2023-02-23 12:05:05

人的能力不同,平台各异,就决定了最终每个人获得的成就有差异。一个团队的领导对一个团队来讲非常重要,他的心胸要宽阔,视野要远大,也就是说要有足够大的格局。他不需要是某一方面的专家精英,但却可以把具备各种不同能力的人凝聚在一起,去做大事。

人们常说秦皇汉武,就是充分肯定汉武帝的功绩。汉武帝的身边人才济济,除了为知名的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之外,还有十三岁便可以心算无敌的桑弘羊,有相声界的鼻祖东方朔,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而我们今天要说的是打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的张骞。有人说他是东方的哥伦布,但在我看来,应该说张骞是哥伦布的前辈。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汉书·张骞传》

张骞是汉中人,在建元年间,跟随在汉武帝身边成为郎中。如果大家细读西汉的历史,就会发现汉武帝时期,很多最后出类拔萃名的人物,都从郎官这个位置开始的的。郎官是干什么的呢?简单来说,就是跟随在汉武帝身侧的侍从之臣,有点像现在很多领导身边的秘书。有些人总是抱怨,为什么那些能力平庸的人,只是跟在领导身边做秘书就会平步青云?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和历史上的很多问题是一样。比如经常就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刘邦身边那些鸡鸣狗盗之辈,最后都会成为能臣干吏以及勇将?

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环境,而这个环境,除了客观的环境外,还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你跟从的人是谁?有人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上面的问题就有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并不是刘邦身边的这些人有多么牛。如果没有刘邦,韩信不过是一个淮阴骗吃骗喝的无赖,萧何不过是一个沛县贪污腐化的小吏,而张良也不过是个落魄贵族子弟而已。他们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但单凭自己都无法成势,因此他们必须围绕在刘邦周围,才能发挥出他们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刘邦的特点就是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汉武帝也具备这样的特点。

张骞在汉武帝身边众多郎官中,并不算出色,但他有一个自身的特点,是别人比拟不了的,就是他的性格刚毅坚韧,能够做到百折不挠。当然这个性格,是在他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才体现出来的。所以说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的能力是在经历不同的事情中锻炼出来的,而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技术和方法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能力则是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这些书本上学来的技术方法后获得的。

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书·张骞传》

匈奴是汉的头号大敌,但在汉武帝继位之初,并不敢直接对匈奴大举用兵,因为他也不清楚自己有没有这个实力。汉武帝从匈奴那边投降的人口中知道,匈奴人击败了月氏国,并砍掉了月氏国国王的头,用他的头作为了酒器,月氏国因此怨恨匈奴,但又没有盟友可以联合对抗匈奴,只好采取远遁,避匈奴锋芒的办法。

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汉书·张骞传》

汉武帝想消灭匈奴,但他知道光靠军事斗争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外交上的努力,争取更多的盟友,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于是汉武帝想派出使者,去与月氏国联系,但要到月氏国,必须经过匈奴人的领地,对于这个使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为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不仅完不成使命,自己也永远回不来了。窦婴建议汉武帝公开发布招贤榜文,在内外征集人选,担任出世西域的使者。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汉书·张骞传》

招贤榜文出了很久,还是没有人应征,作为郎官的张骞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因为他家里的仆从甘父是匈奴人,熟知匈奴的环境,对西域也有所了解,这是他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汉武帝初登大位,朝臣们并不真心听从汉武帝的命令,很多人还想看汉武帝的笑话。在这个时候,作为汉武帝侍从官的张骞,更要挺身而出,力挺自己的老大。汉武帝十分感动,不仅任命张骞为出使西域的使者,并让他持节,带着自己贴身的羽林卫,保护他前往西域。

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汉书·张骞传》

为了躲避匈奴骑兵,张骞一行人,采取了迂回路线前往西域。但在半路上,还是遇到了匈奴骑兵,而全部被抓获。因为张骞是执节的汉使,匈奴人不敢自作主张,便把张骞一行人送到单于处,听从军臣单于的发落。

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汉书·张骞传》

军臣单于对张骞说:“月氏国在我的北方,属于我的敌国,汉的使者怎么能前去出使呢?如果我匈奴想派使者,经过大汉的国土,而去南越国的话,大汉能同意我的要求吗?”张骞笑了,他不无嘲讽的说:“大单于如果通使的目的,是为了通商加强两国的交往,汉作为礼仪之邦,又怎会不同意呢?”军臣单于知道,张骞这样的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服的。尽管杀了张骞,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的事,但军臣单于没有那么做,他欣赏张骞的性格,想把张骞纳为己用。

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汉书·张骞传》

于是军臣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给他娶妻而后生子,希望用时间慢慢消磨平张骞的意志,达到令其屈服的目的。在十几年里,张骞一直持节不屈,因为他知道在匈奴和其他国家,他代表的就是大汉,没有令军臣单于的目的得逞。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向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汉书·张骞传》

待了十几年之后,匈奴人对于张骞的监视也逐渐变得松懈起来,甚至把他当成了自己人。于是张骞找准机会,与自己的下属逃离匈奴,向月氏国否出发,向西走了数十天之后,来到了大腕国。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汉书·张骞传》

大宛国国王听说汉是远方大国,而且十分的富有,曾经想派人去通商,但是因为匈奴人的阻挠没有达成,如今见到大汉使者居然来的大宛,自然十分高兴,便问张骞有什么打算?

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汉书·张骞传》

张骞看着大宛国王期待的小眼神,心想这个蛮夷肯定是想捞起好处,于是便说:“我为大汉使者,受皇帝安排,出使月氏国,在半路被匈奴人扣留,如今从那里逃出来,希望大王能派人送我到月氏国,如果这个目的能够达成,等我返回大汉回复皇帝之后,我们的皇帝一定会赐给你很多钱财和宝物的!”大宛国王相信了张骞的话,于是安排向导和部队,掩护张骞抵达了康居,又从康居到了月氏国。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汉书·张骞传》

月氏国国王被匈奴人所杀后,其夫人成为了新的国王,他们迁徙到大夏的地域,令大夏人臣服,这里地土地肥沃,又没有外敌的入侵,因此他们都十分安逸。张骞向月氏国国王说明了来意,月氏国因为距离汉朝很远,便没有了和大汉联合,向匈奴人复仇的决心和勇气。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留岁余,还。并南山,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汉书·张骞传》

张骞在月氏国待了一年有余,也没得到正式的回复,见不能继续建功,于是便辞别月氏国国王返回大汉。他打算从南山羌族的地盘中穿过而避开匈奴,可不知道这个时候,羌族也向匈奴臣服,于是张骞又成了匈奴人的俘虏。

留岁余,单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汉书·张骞传》

又过了一年,老单于去世了,匈奴国内为争夺王位产生了混乱。张骞借着这个机会,和自己的匈奴妻子及仆人,一起返回了大汉。汉武帝在大殿上接见了张骞,拜张骞为太中大夫,他的仆从为奉使君。

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汉书·张骞传》

当初,汉武帝送张骞出去的时候,张骞带了百余人,转瞬之间十三年过去了,最后只有张骞和他的仆从返回,其他很多人都已经葬身异域他乡。

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武帝为对抗匈奴,所做出的一次外交方面的努力。汉武帝清楚匈奴这样的敌人,单靠军事战争手段是不行的,还要有外交方面的努力才行。尽管最初联合月氏国的目的没有达成,在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让大汉的国威广布于四海。同时也让汉武帝了解到了大汉西部国家的情况,为汉武帝进一步开疆拓土,加强与西方国家的贸易联系,做出了一次极为重要的尝试。此后,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等,通过伊朗中转,源源不断的流入欧洲。

有人说张骞是东方的哥伦布,我认为这种发说法欠妥,因为实际上张骞是哥伦布的前辈,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执节不屈的大汉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0 阅读:5

黄忠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