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马圈湾烽燧发现有味道的汉简,记录大汉强盛密码,还成最有温度的情书

瑞知道讲故事 2024-10-22 13:41:03

1979年9月,甘肃省文物考古队在敦煌玉门关马圈湾烽燧发现了一枚“有味道的”汉简,经过翻译,这竟是一位军嫂的出关申请。岁月流转,这汉简不仅记录着大汉戍边“平安密码”,还成为网友们口中的“最有温度的情书”。

说起烽燧,就少不了长城。

西汉占有河西后,为了巩固统治,先设立了酒泉郡,之后又“分置武威、张掖、敦煌郡”。置酒泉郡同时,朝廷又建阳关、玉门关两个军事关隘,史称“列四郡、据两关”。而巍巍长城,路线漫长,可不是只有几个雄关就能镇守的。

展开一份古地图不难发现,古代关隘大多集中在山川险要之所,而在西北荒漠戈壁中,名关屈指可数,这是因为地形特殊不利于设关,于是,众多的烽燧就承担了部分关的功能。

学者陈梦家在大量研究后,概括烽燧的职责为:窥伺塞外敌情;举烽火做出警示;防御戒备敌人。也就是说,烽燧有望敌情,放信号,卫屯田,查商使,援附近郡县防务等任务。

一般而言,一个烽燧设置一名燧长,至少三名燧卒,他们的工作分成军务和杂役。所谓军务,就是警戒,不只在望楼上候望,还要巡视“天田”—— 在烽燧周围设定的沙地,每天用耙子搂平,根据天田中留下的足迹判断是否有敌人入侵。杂役呢,是燧卒的日常活动,劳作一天,还要把工作记录下来,叫做“日作簿”。从管仓库、种蔬菜,到割马草、收苇草,还要负责炊事、记账,每一个燧卒都是“多面手”。

而本文的“男主角”,正是千秋燧的燧长。虽然职位并不高,但任务却繁重而神圣。千秋燧位于马圈湾烽燧西约11公里处,是玉门关外规模较大的邮驿亭燧遗址。千秋燧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居住着大量人员,设有存放粮食的“阁”,负责传递官方重要文书,是中原和西域过往官员必经的食宿地。而且出使西域的官员,要向皇帝报告行程,千秋燧是重要的节点。

公元前65年的立冬前,千秋燧燧长将迎来一次特殊的“约会”。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汉简里记着这样一段文字:“敦煌寿陵里赵负趣自言,夫訢为千秋燧长,往谴衣用,以令出关。敢言之。”

大概翻译过来就是:

敦煌寿陵里有一位女子叫赵负,她的丈夫名为訢,在玉门关外驻守,时任千秋燧燧长。到了立冬时节,妻子想到塞上冬季漫长,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担心丈夫没有御寒的棉衣,于是急切地发出申请,想要出关给丈夫䜣送衣物等生活用品。

不难看出,这是一封“出关申请”,为的就是取得出关凭证。虽然手续繁复,虽然路途不近,虽然天气寒冷,虽然可能遇到危险,但想到戍边的丈夫没有棉衣,只能在沙尘风雪中受冻,于是赵负什么都顾不得了,急切地发出了出关探望丈夫的申请……

想必,虽然是秋尽冬初,万木萧条的时节,但家里的秋收已结束,历经了申请、审核、核验等严格流程,终于踏上探望丈夫的漫漫道路,赵负一定不会只背上了棉衣,一定带上了家里的干果、饼子,只为让坚守在烽燧上的丈夫,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来自爱人的惦念。

虽然相隔了千年岁月,但拳拳关切在字句间流淌。天寒地冻,朔风凛冽,挡不住的夫妻深情,黄沙边关、遥远路途,隔不开的儿女情长。这一份沉甸甸、热乎乎的爱意与挂念,实在让人感受到温情。这一枚汉简,也难怪被人们赞为“最有温度的情书”了。

而这枚汉简“有味道”,是因为这汉简是在烽燧的灰坑中发现的。

由于特殊的气候环境,十分稀少的人烟,在河西走廊和居延地区保留了汉以来的大量烽燧遗址。部分遗址保存良好,甚至,戈壁滩上人们还有缘得见千年前燧卒为点燃烽火准备的积薪。

也正是因此,遗址之内,黄沙之下,留下了大量的历史遗存。早在1907年,著名的敦煌大盗斯坦因就在敦煌西北的汉代烽燧中拿走了汉晋时期的简牍七百余枚。而马圈湾这些珍贵的汉简之所以“逃”过“外国探险家”的毒手,正是因为这些汉简中有不少是在灰坑发现的。

在考古简报中,人们能看到这些文字: “ 均出土于两灰坑中 , 灰坑为挖取砂砾后形成 ,…… 两灰坑表面均有一厚层盐碱化硬壳 , 为后期含大量盐分的雨水侵蚀而成 , 硬壳下即大量堆积的废弃简牍,简牍中混有不少人粪,证灰坑曾做厕所使用。简牍堆积下面为垃圾,亦已碱化。“这也就是说,这些简牍是被人们当作了厕筹(擦屎棍)。

虽然出自粪坑,但真情隽永。而且与千年前的爱情同样动人的,还有大汉百姓的拳拳忠诚。

古时无法及时给予边塞补给,环境又恶劣难耐,戍守的将士尤为辛苦。但边塞有了“守燧人”,有了“守燧人”背后千千万万的贤妻赵负,才有了万家灯火的安定。正是他们勤劳质朴、任劳任怨,才维护了丝路畅通,才守护了辽阔的疆域。这一份小家与大家之间的牵绊,也正是大汉强盛的“平安密码”。

背负着棉衣,换揣着浓情的赵负渐渐融入广袤的苍茫中,彼时的她应该不会想到,“出关探夫”的5年后,大汉将迎来一件大喜事。

赵负的出关申请书发生在公元前65年,彼时是汉宣帝在位。公元前60年,匈奴的日逐王,带着麾下数万部众,直接投降了大汉。

在之前的历史上,西汉也曾经接受过不止一位匈奴王的投降。最早的一次,可以追溯到当年汉景帝时期。再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等到汉朝和匈奴大规模开战之后,投降的匈奴王就更多了。比如当年霍去病攻略河西走廊的时候,直接迫使当地的匈奴王全部投降。而不投降的匈奴王,基本上就都被霍去病给干掉了。

因为屡次发生,朝廷对匈奴王投降这件事,已司空见惯了。就连汉地的百姓也不奇怪。但这位投降的日逐王,却为大汉带来一个巨大的机会。

此后的十多年里,汉朝一边大量招降匈奴部众,减少匈奴整体的人口。另一边挑唆匈奴继续内斗,不断消耗匈奴实力。也正是在这样的态势下,汉朝趁势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彻底斩断了匈奴对西域的影响力。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赵负一直盼望着“平胡虏,罢远征”,而这样的日子,在匈奴王投降后,有了更多希望。愿赵负能等到海清河晏、夫妻团圆的日子。更希望,千千万万个赵负夜能等到这样的一天。

0 阅读:7

瑞知道讲故事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