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时代的丝绸之路与科技交流

凝旋谈历史 2023-05-07 08:02:02

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作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帝国,在推动东西方包括天文学在内的科技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在蒙古帝国统治者的支持下,中亚与西亚天文学家在回回司天台供职,并带来了伊斯兰天文仪器与书籍。伊朗天文学家在马拉盖地区建立了天文台,在那里汇集了顶尖的伊斯兰天文学家,这些天文学实践活动对后世的伊斯兰天文学设立了新的标准,甚至影响了欧洲的天文学革命。

知识与技术的传播是极其复杂的过程,研究丝绸之路科技史不能仅从技术的传播与接受的单一视角一概而论,这应放到蒙古帝国这一时代背景下通盘考虑。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如对不同语种古代科技文本内容的研究、前现代科技史理论发展以及多学科合作研究等。

马拉盖天文台是波斯与中国天文学知识交流汇集的见证

阿拉伯古代抄本中描绘的13世纪马拉盖“图西双轮”(Tusi couple)

元明之际的天文学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中外天文学文化交流活动的产物。

从文献来源层面看,伊朗《伊尔汗历》中对中国历法进行过介绍,中国元末明初也有大量有关伊斯兰世界的天文历法书籍,如《回回历法》在元明之际出现多种汉译本和编译版,《秘书监志》中使用的术语“积尺”可追溯到中古波斯语“Zij”,该词本意为绳索,最初指编织中线的排列,后引申为天文算表。

从伊斯兰天文学的影响与地位看,根据文献记载,《回回历法》在推算日月食及五星凌犯较为精细完备,其纬度之法为中国所未备。通过现代计算机模拟计算,《回回历法》与《大统历法通轨》在推算日月食方面各有优劣,在推算月食食分方面,《回回历法》较《大统历通轨》更为精确,在推算五星凌犯方面较为先进。从传播与调适层面看,伊斯兰文天文学文本在汉地传播与转译过程中经历了相应调适,例如伊斯兰天文学文本在转换成汉译本的过程中会在使用颜色以区分加减和对算表格式等方面进行调整。

《伊尔汗历》的首页介绍了中国

蒙元时代的丝绸之路大开,使得中国雕版印刷术传播到了伊斯兰世界。

技术的传播及其接受或拒绝(延后)会受到当地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技术本身与政治文化密不可分,有时候技术问题会转化成政治问题。伊斯兰世界古籍大部分以手抄本的形式流通,印刷术在伊斯兰世界的大规模使用是非常晚近的事情,直到18世纪,在官方赞助下才得到大规模推广,18世纪之前印刷(尤其是雕版印刷)也存在于伊斯兰世界,主要用来制作护身符等。

这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文化密不可分,蒙古帝国时期伊朗引入雕版印刷术印刷纸钞失败就是一个例证。此外,印刷术的接受与传播还会受到文字形式与书籍类型的影响,这也是中国古代书籍采用雕版印刷术为印刷主要形式的原因。

在古代,伊斯兰世界对造纸和印刷术很感兴趣,伊斯兰世界收藏有中国雕版印刷书籍,比如:印刷有《二十四孝图》的书籍在阿拉伯被发现,与山西长子县小关村出土金代纪年壁画墓中的《二十四孝图》内容极其相似。伊斯兰文化在面对外来印刷术,如中国雕版印刷术和西方印刷术等新技术或事物时,特别喜欢用“奇”这个词来进行描述,原因在于无法理解其内在构造,而认为它们是一种很奇特的事物。

伊斯兰世界的印刷书籍

0 阅读:7
凝旋谈历史

凝旋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