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新换衮龙袍”,这个皇帝失联了600多年,归宿成谜

书兰聊历史 2023-06-01 00:12:15

前言:都说皇家无亲情,唯有至上权与利,纵使是父子、兄弟,为了皇位,都可以骨肉相残。秦有胡亥矫诏害扶苏,汉有七国之乱,魏有“相煎何太急”,晋有八王之乱,隋有杨广夺位,唐有玄武门之变,宋有烛影斧声,元有两都之战,明有靖难之役,清有九龙夺嫡。几乎所有的朝代在皇位传承方面都闹过家务。

成者王、败者寇,皇位之争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而是你死我活。扶苏、刘濞、杨勇和李建成等失败的一方基本都会殒命。然而靖难之役的失败者朱允炆却是个特例,关于他的去向和结局,众说纷纭,大家都很难断定他死在了变乱之中。这件事情甚至被定义为明朝第一悬案。今天我们就抽丝剥茧,一起看看这个悬案到底悬在哪里?不为别的,只为离真相更近一点。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一、火起宫中命太薄?

1、春秋笔法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是朱元璋临终前明确指定的皇位继承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如若不是,他能在一群皇叔的虎视眈眈下顺利继位吗?燕王朱棣又何需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然而永乐朝的史书上竟然否定了朱允炆继位的合法性,声称朱元璋临终前有意传位于皇四子朱棣,朱允炆是矫诏上位。如此一来,朱棣靖难就不是反叛,而是顺承朱元璋遗志。

为了让天下臣民相信朱允炆是伪帝,朱棣让人几乎毁掉了关于建文朝的一切资料,并大肆删改史书,如果相关史书中必须要提到建文帝,一律直呼其名,甚至把建文帝的年号纪年给废了,直接合并到洪武年份。永乐元年原本应该承接的建文四年,变成了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说朱棣从明朝第三代皇帝变成了第二代,顺理成章地定谥号为明太宗。

明朝皇帝世系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明实录》中说朱允炆在朱棣攻入京城时亡于大火之中,《明史》又说“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意思是说亡于大火的是建文帝的皇后马氏,并非朱允炆本人。乾隆年间的《明史本纪》是一点面子也不给朱棣留,直言“出后尸于火,诡言帝尸”,用了“诡言”二字,越是这样事情不明,越是说明朱棣篡改历史力度大。

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认为朱允炆没死,然后哪天又突然冒出来几个朱允炆要夺位,朱棣岂不被动?或者说等朱棣百年之后,有别有用心者打着朱允炆子孙的旗号闹事,朝廷又该如何“以正视听”?站在朱棣的角度来说,朱允炆只有死于那场大火,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真假朱允炆的出现,即使朱允炆本人真的出现了,朝廷也可以正大光明地说是假的。

朱允炆所在的奉天殿在朱棣入京后燃起大火

2、舆论控制

既然朱棣需要一个死于大火的朱允炆,那就得引导和控制舆论。有亲信建议朱棣给朱允炆风光大葬,动静越大越好,朱棣就赐下了“天子之礼”。一边说人家是伪帝,一边又用天子礼节,自相矛盾,更让人起疑的是,朱允炆的陵墓哪里去了?既有天子待遇,为何连基本的陵寝都没有?以至于崇祯时期有“建文无陵,从何处祭”之说。

对此,只有一个解释,当时葬的不是朱允炆。朱棣其实也担心日后有人抠着这点不放,他把心一横,展开了疯狂的灭口行动,朱允炆的三弟朱允熥和四弟朱允熞在凤阳“暴卒”,五弟朱允熙“意外”死于大火之中,长子朱文奎失联,幼子朱文圭(当时仅2岁)被软禁50多年,出来的时候已然是个不分牛马的老小孩。

没有朱允炆陵寝的明十三陵

至于建文朝的那些朝臣,除少数归降以外,大多数都拒降。朱棣怒不可遏,对这些不识相的建文死忠采取了惨无人道的“诛十族”等措施。朱允炆何德何能?竟拥有如此多的死忠?再怎么说,靖难之役也是老朱家自己的事情,无非就是坐在上面的那个人换了,而且换的也不是外姓人。正常情况应该是朝臣们哗啦啦地自动归顺新君。

土木战神朱祁镇发动夺宫之变时,可曾见到明代宗朱祁钰有多少死忠?即使是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时,又能找到几个死忠陪着朱由检共赴国难?那就只有一种解释,朱允炆的一些死忠知道他还活着,而朱棣也知道他们知道,因此动起手来一点都不手软,除震慑作用外,最重要的就是灭口,让舆论按自己的意思形成定论。

被诛十族的方孝儒

二、乔装僧侣出金陵?

1、迷之操作

据《明史纪事本末》所载,朱允炆在金川门破时原本是要自尽的,被身边近臣给拦下来了,而且近臣还告诉他太祖皇帝留下了一个以应万急的宝箱,说是宝箱,里面其实就是3张僧人身份证、3套僧人用品、一些银两和一张字条,意思是让朱允炆在危急时刻可以剃度为僧,从暗道逃出宫去。这个说法有太多的“未卜先知”,可信度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结合朱元璋对朱标一脉的爱护,临终前给朱允炆做的那些保护措施,以及朱元璋曾经的出家经历来看,朱元璋还是很有可能帮朱允炆提前筹划一套逃生方案。朱允炆逃肯定是逃了,就看他是以什么方式逃的。《明史》中有的地方说他“由地道出亡”,有的地方说他“乃为僧出亡”。朱棣虽然已经将朱允炆的死讯公告天下,可他自己其实也认为朱允炆在哪个地方猫着。

传说朱允炆在青海的这座瞿昙寺圆寂

其一,他曾让人将一个法名溥洽的僧人给抓了,只因有人说朱允炆逃跑时,是溥洽给剃的发,这一关就是16年,一直到姚国师临终求情,才被放出来。如果朱允炆已死,朱棣又何至于和一个僧人过不去?其二,他派郑和下西洋是“疑惠帝(即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至于宣扬国威、互通贸易等只是附带去做的事情而已。

其三,朱棣自永乐五年把亲信大臣胡濙派出去寻访张三丰后,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才让他回朝,期间纵使他的母亲病逝,朱棣也没有批准他的守丧请求,只是给他升了官,然后接着让他到处找人,可见张三丰是假,朱允炆才是真,要不然他回朝时得知朱棣出征在外,也不会急着赶赴前线见驾,朱棣也不会深更半夜从被窝里爬起来接见他,再加上《明史》有云,“隐察建文帝安在”。

郑和下西洋

2、另类传说

从胡濙和朱棣的表现来看,胡濙应该是查到了朱允炆的消息,大概率是朱允炆已经在外边去世,或者朱允炆已经彻底归入佛门,前者的可能性更高,不过无论是关于朱允炆的何种消息,终归是对朱棣有利的。且看永乐二十一年这个节点,朱棣既没让郑和马不停蹄地继续下西洋,也没让胡濙继续到处找人,可见胡濙给朱棣带去的消息是能让朱棣安心的消息。

然而朱棣的各种操作却让建文朝的相关历史变得扑朔迷离,难以恢复,各种传说因此层出不穷,比如《明实录》中提及的一段故事,说正统年间,有个认识朱允炆的僧人冒充朱允炆到官府骗吃骗喝,结果因为在年龄上出了纰漏,被朝廷处死。至于朱允炆本人在被明英宗顺藤摸瓜地找到后,被迎入宫中参禅礼佛,直至圆寂。

万历皇帝关心朱允炆的事情

传闻一多,朱棣自己的子孙都搞不清楚真伪了。史载万历皇帝在继位之初曾问大臣,“建文君是否真的逃亡了?”就在大臣们不知如何回应时,内阁大臣张居正站出来说“国史没有记载此事,但是从历代大臣的口口相传来看,建文君是扮作僧人跑了”。可见当时明朝的官方主流认知就是朱允炆跑了,另外就是张居正他们对于其他版本的民间小道消息并不相信。

时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朱棣一脉的皇位已经坐稳,他们不怕朱允炆后裔冒出来和他们争夺皇位,要不然他们也不会松开这道紧箍咒,释放朱允炆的幼子、为方孝孺等建文旧臣建“表忠祠”、恢复建文年号、补齐建文帝实录等等,而且他们也很想还原那段历史真相,可惜史料缺乏,遗憾太多。据说钱谦益在整理建文朝相关史料时,时常为此而伤心落泪。

永乐帝朱棣画像

结语

综上所述,建文帝朱允炆应该是没有丧生于城破之日的那场大火,而是真的插翅高飞了。只是因为朱棣作为胜利者,需要巩固自己的皇位、降低自己的风险、美化自己的身后名,才搞出很多自相矛盾的历史记载,以及大量的历史空白。他确是如愿以偿了,不仅皇位坐得稳,还成了驰名中外的永乐大帝。

有句话叫做,王朝可灭,史不可断,朱棣亲自主持断掉了建文朝的历史,让各种猜想满天飞,虽能够理解他的所作所为,但是依然有些遗憾。华夏向来重视历史,且记史态度就是“求真”,“求实”,也正因这样,我们的五千年文明才有源可溯,不过比这个更关键的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态度,“尽信史,不如无史”。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明史纪事本末》

0 阅读:8

书兰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