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现馆址位于平城区太和路,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是晋北地区最大的博物馆。建筑外观汲取火山、龙壁和云冈石窟等自然人文元素,凝结成相互盘旋的双“S”造型,宛如行将腾飞的巨龙,也寓意胡汉交融。

现有馆藏文物17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000余件,藏品以彰显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边陲重镇文化、宗教文化特征而著称,集中表现大同地域的融合基因,特别是北魏、辽、金三代的精品文物,享有盛誉。


大同市博物馆的入口体现了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和现代建筑语言的结合。设计灵感来源于大同地区的龙图腾文化和火山群地貌特征,入口部分通过两个拙朴的弧形体量围绕着虚空的中庭和庭院盘旋而起,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态。融入了大同地区的龙图腾文化和火山群地貌特征,建筑的立面覆盖着上下搭接的花岗石板,与近似圆形的水池相呼应,石材的微妙色差通过随机排布形成了渐变效果,增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沧桑代地。百万年前,恒岳山崛起,大同湖涸缩,沧海变桑田。于是万物生机勃焉,人类文明兴焉。10万年前,火山喷灰早已冷却,“许家窑人”燃起文明圣火,飞索系石球,渔猎在湖滨。岁月悠悠,其后裔足迹踏遍这片群山包围的福地,在桑干河两岸繁衍进化。

斯土斯民,初见文献于春秋,被称为“代”。此时,“戎狄”之代国已与晋国赵氏联姻,故其历史应当更为久远。自兹而后,赵襄子越夏屋灭代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置代郡,秦朝沿为36郡之一。汉高祖刘邦平城伐叛而有白登之围,拓跋鲜卑两度建国皆称大代之号。今日大同,即代地腹心区域也。

大同地理生态,自古可农可牧。大同居民社会,常在两大文明进退之间游移变迁。大同历史文化,总在胡汉之间徘徊酝酿。其形其神,亦胡亦汉,胡汉难分。惟其如此,别具风姿,精彩绝伦。

文明序曲:洪荒年代,大同盆地(包括河北阳原、蔚县等地)是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的内陆湖——大同湖,湖畔已有人类文明发生。到大约3万年前,大同湖萎缩殆尽,桑干河形成。

大同历史的文明序曲,即发生和演绎于“大同湖”和“桑干河”的沧桑岁月。大同最古老的文明是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 在湖滨打制石刀石球,渔猎繁衍,其后扩散至沿湖各地,是为旧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人类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和发明陶器)来临。大同湖彻底干涸,桑干河流域到处都有我们祖先活动的身影,定居渔猎和原始农业是他们生存的方式。

湖畔圣火。遥远的10多万年前,以许家窑人为代表的大同早期人类,挥动手中的燧石,敲打出大同地区远古文明的第一粒星火,从此,文明的圣火向四周迅速传递,燃遍了大同湖周边区域。大同市七县四区迄今共发现旧石器分布地点32处。

狄代方国:商周时期,北方及大同被泛称为“狄”。春秋时,有了“赤狄”“白狄”和“长狄”之分。春秋晚期见于文献典籍的代国,即 “白狄”所建,据有今大同盆地及张家口部分地区,代王城在今河北蔚县。此时,代国与晋国已有深度交流。

史载,赵简子曾将“宝符”藏于恒山,令众子寻找,唯赵襄子得其取“代”之意;又将其女嫁与代王,是“和亲”抑或“美人计”不得而知。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带兵越过夏屋山,击杀代王,占据代地。从此,大同地区归属于中原政治文化版图之中。

蟠虺纹青铜豆·春秋时期

蟠虺纹青铜鼎·春秋时期

青铜牺尊·春秋晚期

战国兴城: 战国早期,赵襄子立其兄伯鲁之孙赵浣为太子,继位后为献侯。公元前411年,赵献侯在今大同县境兴建“平邑”,此为大同建城之始。其子赵烈侯即位初,常居代地。再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破楼烦、林胡,开疆扩土,在原代地东部设置代郡,西部扩增雁门郡和云中郡。今大同地区古属代郡和雁门郡,始终是赵国的北疆重地,也是中原农耕和北方游牧两大文明交流融合缓冲地带的桥头堡。

“胡服骑射”是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武灵王推行的改革。当时赵国面临严峻的军事压力,赵武灵王发现胡人的服装更便于骑射作战。于是,他下令让赵国军民改穿胡服,组建骑兵部队。此改革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使赵国得以抵御外敌、开疆拓土,在战国诸侯中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

绳索纹螭纹青铜壶·战国时期

陶索纹青铜豆·战国时期

青铜壶·战国时期

玛瑙环·战国时期

秦汉烽火:秦皇一统中国,代和雁门沿为天下名郡,筑长城以备胡。汉初,韩王信与匈奴勾结反叛,高祖刘邦遂有白登之围,此时大同已称平城。
秦汉大同地区为边陲重地,北方匈奴常有侵扰,威胁中原。长城沿线,烽火连绵,大同常首当其冲。两汉政权于是一方面加强边郡建设,立县兴城,在马邑屯集大军,强势出击;另一方面实行“和亲”政策,分化瓦解。最终,匈奴帝国分裂,北匈奴西遁,南匈奴在汉朝的感召下,内迁定居,加入中华大家庭。

“平城”瓦当·汉代

云纹瓦当·汉代

彩绘陶壶·汉代

嵌贝铜龟镇·西汉

镂空四神铜炉·西汉

彩绘铜盘·西汉

陶联枝灯·汉代

黄褐釉陶壶·汉代

铜博山炉·汉代

陶楼·汉代

白登之战是西汉王朝建立之初与匈奴进行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战役,七战场就在今大同市城东马铺山一带。为了打击匈奴南下骚扰,加强北方边疆统治。公元前200年冬,汉高祖刘邦在大将周勃、樊哙等辅佐下,亲率32万大军,出征匈奴。刘邦率骑兵先行到达平城(今山西大同),冒顿单于以精骑40万将之团团包围。汉军奋力突出重围,占据了白登山高地。随后匈奴将刘邦兵马围困于白登山上。双方激战七天七夜,未分胜负。关键时刻,刘邦采纳谋士陈平离间计,派人送给冒顿之妻一封信和一幅美女图像,并贿以重金,说服冒顿之妻,匈奴撤离,才解白登之为,史称“白登之战”。
这幅油画就是以“白登之战”为素材创作的。整幅画面构图以“突围”为核心,战争场面宏大,人物刻画生动、逼真,宛若身临其境之感。

强边固篱:西汉高祖六年(前201),令全国县邑筑城,代、雁门二郡新出现崞县、道人、平舒、武州等许多城邑。“白登之战”后,平城战略地位日益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大量城邑的兴建,巩固了边疆安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繁荣发展。
(未完待续·魏都平城)
2024-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