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某人大代表“建议鼓励年轻人少送外卖多进工厂”的消息登上热搜第一。他说不少年轻人选择送外卖、送快递,不愿进工厂当产业工人,导致制造业招工困难,这不利于社会长远发展,建议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鼓励支持更多年轻人成为产业工人。
之所以提出这份提案,依据是2020年制造业人才缺口2200万,近5年平均每年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而与制造业劳动力流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快递行业人数突破1000万,2020年疫情期间两个月内新增骑手58万人中,有40%曾是产业工人。这其中还有一奇特现象,高学历人士比例也不可小视。
譬如,环环在前一段时间就关注过一篇新闻,说上海名校大学生转行做外卖骑手,最后一路晋升为上海城市区域经理,如今年入50万。
然而,在送外卖成为热门职业之际,在年轻人中也同时呈现另外一种就业趋势——许多年轻人从制造业和工厂里分流出来,进入到了可以灵活就业的数字文化产业。
今年以来,从上到下,从政策设计到项目落地,几乎全部都是正向激励的好消息,完全就是一副数字经济要大火的节奏。刚刚颁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鼓励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政策的支持、市场的日渐成熟,让更多的年轻人开始灵活就业,凸显自我价值。据此,“央视财经”得出“新就业、新活力,年轻人热衷灵活就业,数字文化产业吸引力强”的初步结论。
对于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潮流,到底是应该鼓励?还是引导或限制?
环环认为,在人口人才红利逐年消减的大背景下,市场经济意识渐渐深入人心,年轻人的就业选择更多的体现出一种驱利避害的理性行为选择,这是大时代的产物。无论政府或政策鼓励与否,他们都会遵从市场规律,作出自己的选择。
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不愿意从事制造业,这不是中国制造业政策导向或发展现状的错,是年青人天性爱自由、以自我为中心、特别崇尚愿意实现个人价值,以及来自家庭或个人的生活压力和负担等多重原因决定的。他们不再愿意“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不再愿意仅仅“做好一颗螺丝钉,散发自己的光芒”。在有选择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喜欢时间自由、工作自由。而外卖快递和灵活就业,恰恰满足了这种条件。
至于数字文化产业的虹吸效应能持续多久多深,这还有待市场的检验,未来中长期的发展也未必如央视财经预料的那样。个人利用社交软件、知识分享、音视频网站等新型平台就业创业是市场自发走出来的,不是政策规划出来的。因为政策往往是滞后的,市场才是鲜活的。相信年轻人会适时调整做出自己的选择,退一步说,即便一次错了也输得起,他们有大把的时间去重新按下启动键。
无论哪一种选择,其实只要年轻人能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做于国家社会和家庭有益的事情,就是好的职业、好的就业,不必大惊小怪。
制造业过剩不缺人,制造业缺乏发展新方向,被资本抛弃。制造业工作强度大,工资不高,关键稳定性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