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坦言: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迷信,杀他后我不得不信

胥言看历史 2024-04-01 22:50:10

1929年1月10日晚上,张作霖生前最器重的左膀右臂杨宇霆和常荫槐两位将军,应邀前往大帅府内,二人坐在沙发里,正在高声阔论。

突然从屋外涌进来数名黑衣人,将他们团团包围,杨宇霆一看这个架势,心道:不好!立马掏向腰间的手枪,然而为时已晚,眼前的黑衣人果断地抬手:

“砰”“砰”几枪,正中杨宇霆和常荫槐的额头。

杨宇霆还没从震惊中缓过来,双眼瞪大,望着门外的方向,似有不甘之意,这位骁勇善战的将军万万没想到,自己竟然死在了张学良这个毛头小子的手里。

此时的张学良断然想不到自己这一行为会带来多大的后果。

晚年张学良回忆起这件事曾无奈地说:杀杨宇霆之前我从不信鬼神怪力之说,杀他后我不得不迷信…

张学良为何执意要杀了杨宇霆?这件事迷信在哪里?

奉系小诸葛

要想说清这些事,不得不先从事件的主人公杨宇霆说起。

杨宇霆这个人本领不小,对张作霖鞍前马后,为张作霖的事业版图立下了卓越的功勋。

张作霖虽然出身土匪,但却极其重视人才,他不仅喜欢能征善战的将军,也喜欢足智多谋的文人。

杨宇霆智谋深远,是个不折不扣的读书人,有着独到的见解,这也正是杨宇霆能成为张作霖身边核心人物的原因之一。

1918年前后,为夺取北洋政府的控制权,各方军阀混战,其中以直系和皖系的斗争最为激烈,不分上下。

冯国璋暂代总统一职后就想利用北洋政府从日军方面购买一批军火,皖系自然不愿让直系军阀得逞,于是徐树铮试图以军火为筹码,积极拉拢张作霖。

张作霖手下的奉系部队实力此时远远不如其他两系,武器装备落后,听到皖系的建议就心动了。

出面办这件事的正是杨宇霆,他和徐树铮合作,巧用计谋不费吹灰之力拿走了全部军火。

而等冯国璋派出的军火接收员赶到时,杨宇霆已经将军火运出关外。这就是著名的“秦皇岛截械”事件。

正是这批军火迅速壮大了奉军,使奉系部队实力飞升。

张作霖十分器重杨宇霆,任命他为参谋长。这一战不仅将奉军的威名打响了,同时也使杨宇霆的名号响彻国内。

但杨宇霆并不满足,他想要的甚至更多,再加上徐树铮一直在耳边煽动,杨宇霆生发出独立为王的想法。

然而这点小聪明逃不过张作霖的眼睛,他发现后勃然大怒:我给你权力、地位,对你如此器重,你居然出卖我。

一气之下,张作霖将杨宇霆革职关押,但一时的错误掩盖不了杨宇霆的能力,张作霖深知自己离不开杨宇霆的帮助,于是经过思考后决定重新启用他。

张作霖不仅原谅了反叛的杨宇霆,还对他委以重任,杨宇霆经历了大起大伏,心中已有决断,他感念张作霖的知遇之恩,决心在张作霖身边好好做事。

可以说张作霖的宏图霸业少不了杨宇霆的倾力相助,也正是杨宇霆惊人的能力,所以张作霖非常爱惜器重他。

杨宇霆在奉军中甚至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除了张作霖,他谁都不放在眼里。

俗话说,功高震主,虽然他不曾反抗张作霖,但早已有人看他不顺眼了…

少帅和总参谋长的恩怨

杨宇霆是奉系集团的核心人物,而张学良是奉系部队的少帅,也许未来是整个奉系的掌权人,虽然杨宇霆有些傲慢、盛气凌人,但张学良还是比较尊重他,二人最开始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

但所有关系都是基于不触及对方的利益的前提下,当杨宇霆杀了郭松龄后,二人之间就有了隔阂。

郭松龄和张学良早在讲武堂上学时就认识了,二人曾携手剿匪,郭松龄学识渊博,指挥能力出众,对张学良的影响很大,对于张学良来说,郭松龄是亦师亦友的存在。

在当时的奉军里,郭松龄拥护张学良,杨宇霆则迎合张作霖,二人积怨已久,本就势如水火。

郭松龄在直奉战争中表现出色,当论功行赏时,张作霖却对杨宇霆一派大加赏赐,对于郭松龄等人毫无表示。

这引起了郭松龄的愤懑,论军功,他舍生取义,并不输杨宇霆。与此同时,郭松龄又收到张作霖一直和日本保持着秘密协议的消息。

多次劝阻无果后,郭松龄走向了张作霖的对立面,他毅然带兵起义,正式讨伐张作霖,一路直捣沈阳。

郭松龄本就仓促行事,而盟友之一冯玉祥竟然背叛队伍,最终郭松龄不敌杨宇霆,不仅被枪杀还被曝尸荒野。

郭松龄的遇害使张学良悲痛万分,他的心中也埋下了对杨宇霆记恨的种子。

但这并不是造成杨宇霆和张学良反目的主要原因。

匆促登位,双方不合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意外遭到日本人的暗算身亡,事发突然,没来得及立下接班人,但身为长子,张学良自然而然接替了父亲,这让杨宇霆的处境更为复杂。

张学良毕竟年轻,刚刚登位,必然要仰仗杨宇霆的辅佐,所以对他也算毕恭毕敬,对于张学良的示好,杨宇霆并不放在眼里,反而拒绝了一番好意:

“哼,有这功夫不如好好想一下如何在沈阳立足吧!”

张学良虽不满杨宇霆但也深深地忌惮他,对于他的冷嘲热讽并不多说什么。

杨宇霆本身就掌握了不少的权力,之前有张作霖的压制,杨宇霆还能收敛一番,可是如今张作霖已不在,他自然不给张学良留情面。

自从张作霖死后,杨宇霆便居功自傲,他从不将张学良当做上级,更是称张学良是“阿斗”。

仗着自己元老的身份管教张学良,以长辈的口吻教导张学良这个公子哥做事,不仅如此,还用“小六”“司令官儿”等带有玩弄意味的称呼。

此外,杨宇霆的野心并没有消失,他一直觊觎张氏的权力,本就对张学良这个黄头小子上位一事不满,此时的张学良已经染上毒瘾,经常在开会的重要时刻毒瘾发作,匆匆离去。

而杨宇霆虽然强横,却是一个正统军人,没有不良嗜好,于是便在众人面前批评张学良:可怜我一生戎马,却要为一个“瘾君子”拼命,实在是可悲。

这些话传到张学良耳中,张学良觉得自己在部下面前丢了面子,心生不满。

若是杨宇霆仅仅是教训张学良,倒也不至于落得那个下场。

真正让张学良起了杀心的是“改旗易帜”一事。

张学良绝对不愿意和日本人合作,杀父之仇不可忘,况且他是主和派,张作霖在世的时候,就劝父亲停止战争,在这种民族危亡的时刻,只凭东北军无法与日寇抗衡,于是向归顺蒋介石。

而杨宇霆则是有野心的,曾多次鼓动张作霖入主中原,一旦改旗易帜,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

他怒骂张学良:小六子,你敢把你老子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你看我会答应吗?

两人在这件事上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杨宇霆多次出手破坏张学良和蒋介石的和谈。确实有不少官员忌讳杨宇霆的势力,纷纷站队杨宇霆。

这给张学良带来了不少的阻力,不过张学良并不在乎他的想法,他更加觉得改旗易帜顺便可以整顿部队,打压杨宇霆的势力,于是他脸色铁青告诉杨宇霆:你要搞清楚现在是谁说了算!摆正自己的位置!

即使杨宇霆再不同意,但是他没有领导权,除了嘴上反对之外别无他法。

在改旗易帜的会议上,杨宇霆拒绝合影,斜眼看着张学良冷哼一声便扬长而去,这让张学良对他的不满更深。

痛下杀手

一旦有了杀心,张学良便再也压制不住了。

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趾高气昂的来到少帅府,刚见面,杨宇霆就将一份写好的命令给张学良。

张学良拿起一看,是一份设立东北铁路督办总署的命令,但二人来者不善,可不像是请示的,而是直接让张学良在上面签字。

杨宇霆不把张学良放在眼里,这种命令式的行为让张学良气愤不已,但他不好表露出情绪,只是淡淡地推脱:此事还需从长计议,等我好好考虑一下。

杨宇霆早就不耐烦了,拍桌而起;这事还需要考虑吗?你今天必须签字!

这种态度惹的张学良不快,好歹自己也是“掌权人”,哪里能被他呼来喝去,但眼下不是最好的时机,张学良立马示弱表示自己需要一点时间,晚上再给答复。

等到晚上,张学良早已做好准备,欲除之而后快。

杨宇霆和常荫槐准时到达府中,张学良让他们稍作等候,随即悄悄处理掉二人带来的警卫。

此时杨宇霆还在洋洋自得:这小子还不是乖乖答应了,也不看看我在军中呆了多少年了,还想跟我斗?

杨宇霆和常荫槐已经对视一眼,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就在这时数十名士兵涌入大厅,杨宇霆震惊地看着这些士兵还没张口说话,士兵就扣响了扳机,二人立马倒在血泊中,当场殒命…

其实,张学良决定杀掉二人之前,曾有过很久的犹豫,自从和杨宇霆不欢而散后,张学良曾拿出一枚硬币,一旁的于凤至不解地询问他要干嘛。

张学良咬牙切齿地说:杨宇霆此人不除我心难安,只是如若除掉他,只怕军中有人反对。就让这枚硬币决定他的命运,如果三次都朝上,那就不能怪我了,必杀之。

说着,便抬手将硬币扔向空中。

说实话,抛硬币这种事情是很看运气的,就算抛一次,正面的几率也只有一半,更别说连续抛三次了。

也许是老天爷都站在张学良的一边,连续三次,那枚硬币都是正面朝上。

张学良和于凤至不可置信,张学良心里也没底,于是不信邪地准备再次尝试,于凤至说,这次便以反面为证吧,

接着张学良深吸一口气又试了三次,当硬币落到地上那一刻,三次居然都是反面朝上!

张学良握紧硬币,面露凶光:事已至此,上天都看不下去了,杨宇霆你命该绝了。

于是张学良策划了暗杀杨宇霆一事,事后他将这枚硬币锁入保险柜里,后知后觉地对妻子说:之前我从不迷信,可这次十分诡异,杀掉杨宇霆后我不得不信了…

其实一枚硬币远远不能决定杨宇霆的命运,只是杨宇霆在张学良上位后,挑衅张学良的威严,不知收敛,这才引来杀身之祸。

杨宇霆死后奉系部队就不再辉煌,九一八事变后日寇攻占了东北,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裂缝,被蒋介石软禁。

群龙无首的东北军在日寇和蒋介石势力的摧残下,渐渐成了一盘散沙。

就连大文豪胡适也曾扬言,如果杨宇霆不死,那么还能与日军抗衡,东北也不会失守。

这句话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却让张学良陷入后悔之中,他一度以为是因为自己的迷信杀死了杨宇霆才造成了这个悲剧。

就算杨宇霆或者,就能阻止日军吗?答案是不一定的,但是能肯定的是,杨宇霆死后,奉系部队的时代就结束了,不管张学良是不是迷信,历史都无法逆转…

0 阅读:0

胥言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