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黄帝内经》、《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曾经有人跟我说,你们中医,挺任性的。
老祖宗的理论,守了几千年了,说什么也不放手,反而还奉为圭臬。殊不知,世界早就变了。
我说,世界虽然变了,但是,人体没变吧?五脏六腑的功能和位置没变吧?人还是活在地球上,这也没变吧?
既然都没变,那为啥说中医是抱残守缺呢?
我给你举个例子吧。
比如说,《内经》里头有一句话,就是“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中医用这条老理,治好了现代人的很多怪病。
下面我要说的,是一张非常著名的医案。
患者,是一个40岁的男性。
大概从十多天前开始吧,这个人也不知道为啥,两条胳膊不断摇摆,不停地摇啊摇。无论如何,他都无法自制。与此同时,他脑袋晕沉、不清醒、睡不好觉,食欲也差。
面对怪病,患者家属心理负担很大。他们带患者到处去看,也找不到明确病因。最后,他们求治中医。
找的是谁呢?是陈典周。
这个老先生,不得了,生于1900年,卒于1986年,19岁学医,然后跟着外祖父一起临证。再后来,接受五年中医函授学习,1930年正式从业。在解放前,他的很多医案就在业界广为流传,是当年《苏州医报》的特约撰稿人。他在广东佛山地区,是非常有名望的。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而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患者看上去,神情抑郁,不说话。问他什么,人家也是勉强答应几句。不然,就一声不吭。在诊室里头,他不坐下,两条腿不断摇摆,一刻也不停。
细问得知,患者经常感觉到口渴。
了解到这些情况以后,陈老前辈就陷入了沉思。毕竟, 这样的患者,他也是第一次见。
当时,整个诊室里静悄悄的,连掉在地上一根针,都能听得见。
寻思良久,陈老前辈铺开纸张,提笔,缓缓写下一方。但见——
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紫石英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小麦30克,大枣20克,郁金10克,生地黄12克,山萸肉10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3剂以后,家人来告,说患者两条胳膊的摆动幅度,已经大大减小,可以坐下来说话,心情似乎比以前开朗很多。和上次来看病,已经判若两人了。
这时候,原方加入五味子、酸枣仁,继续投用。3剂以后,患者两条胳膊完全消停下来了,人的状态大大改善,和常人无异。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这里头是怎么一回事呢?
还是我开篇时说的那番道理——中医这个东西,很多时候就要认老理。源于古人的经典理论,是可以治病的。
就如“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它的意思是,如果遇见风病,体现为眩晕、肢体震颤等,那就要从肝病来考虑。
上文医案里的患者,就是如此。他的问题,就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疏,肝风内动。
你看啊,他脉象沉而弦细。脉沉细,说明津液亏少,阴虚,脉道不充。脉弦,说明在阴虚的状态下,肝气适合。
患者口干,进一步提示阴津亏少的问题。
肝阴不足,肝气失和,患者就肝郁气滞,情志不疏。你看,此人就诊时神态抑郁,不爱说话,这显然是肝郁啊。
在这样的身体内环境下,他体内难免有肝风。肝风一动,他的两条胳膊就会不由自主地摆动。
可见,患者的病症,虽然看似奇怪,但你仔细想想,它还是源于肝。我们要做的,就是滋肝阴、疏肝气、息肝风。
来看看当时老前辈用的配伍——
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紫石英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小麦30克,大枣20克,郁金10克,生地黄12克,山萸肉10克。
这里头,生牡蛎和生龙骨,重镇潜阳,息肝风。紫石英,用于镇心安神。
生地、山萸肉、白芍,滋补肝肾之阴。
郁金,用于疏肝气,解肝郁。同时,它还可以清肝热,平肝阳。
小麦,缓急清养,改善心肝之阴不足引起的情志异常。
大枣,健脾养血,配合甘草固护中焦,促进肝血的化生。
你看,这不是非常清楚吗?
后来加入的五味子和酸枣仁,目的是进一步宁心安神,让患者早日恢复正常。
由此可见,中医这个东西,是一味地抱残守缺、任性吗?
当然不是。中医之所以放不下那些几千年前的老理儿,原因是人家管事儿啊。用那种理论来治病,好使。既然好使,你说谁能把它丢掉呢?
生活中,身体不由自主震颤的现象,很多见。是不是都和肝有关系呢?未必,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所以,有此类困扰的朋友,应该多到中医院去看看,根据实际情况,准确辨证用药。上文中陈典周老前辈的验案,只能作为参考。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正点[点赞]
好方!收藏了!感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