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和心脑血管疾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用三个比喻能形象展示血栓的危害和影响:
沉默的杀手:指的是血栓形成、发作,毫不声张,非常安静,但动起手来心狠手辣。
血管的幽灵:指的是血栓的出现、捣乱毫无章法,很难预测,增加了防范和治疗的难度。
寿命的小偷:指的是血栓发生后,对生存质量影响较大,很可能大大减少寿命,后果不可轻视。
其实,从医学上来说,人们对血栓的认识也有许多“偏见”和“错误”,主要有3点:
1、把血栓作用“看扁”了,普遍认为血栓“十恶不赦”,实际上血栓是有功劳的,人体如果不小心受伤流血,需要“凝血”,防止血液大量或持续流失,凝血的结果就是“血栓”。这个时候血栓就像一个堵漏的“塞子”,防止血液渗出,慢慢伤口就会结疤、修复。
但出血止住后,血栓再占地方就不合适了,身体还有一个“纤溶功能”,就是把血栓分化溶解掉,恢复血液畅通。所以,出血和凝血,血栓和溶栓,它们通过身体调控维持平衡。
2、把血栓条件“看单”了,普遍认为血栓如同“高速公路”上的堵塞因素,这个理解没有错,但血栓形成有三大要素:
一个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身体启动凝血功能,出现血栓;一个是血流状态改变,身体血液变稠,血流减缓或产生漩涡,也有利于血栓形成;一个是血液凝固性增加,而且“纤溶功能”作用不好,就会加速血栓形成。
3、把血栓种类“看窄”了,很多人知道心脏的血栓——心梗、脑血管的血栓——脑梗,认为血栓就是这两大类。其实,比心梗、脑梗还致命的血栓,是肺部的血栓——肺栓塞;身体手臂、腿部出现血栓,是深静脉血栓;肾脏出现血栓,是肾静脉血栓;肠道系列动脉有血栓,是肠梗塞,等等。
日常生活中,人们意外受伤流血让“血栓”救急的机会较少,反倒是长期不良生活、饮食习惯以及基础病症,出现血管内皮损伤、血液变稠且流通不畅等问题,这才是出现“坏血栓”的根源和推手。
血栓的出现、形成、破裂、脱落都是静悄悄的,这就给提前预防带来极大困难,人体有没有及早发现血栓问题的“哨兵”?其实是有的,它就是人的手脚,如果手脚出现4种异常表现,或许要引起关注。
第一种:冷
大部分人的手脚是温暖的,这是血管能将养分及时输送到身体末端,而且血管畅通无阻的表现。如果出现血栓,意味着血流受阻,流量变少,手脚缺少营养滋润,变得冰凉,中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第二种:麻
如果血栓进一步发展,四肢的血供进一步减少,逐渐会引起麻木、迟滞、疼痛等问题,生活中某个时间段感到手酸、腿疼,出现麻木感、沉滞感、压迫感等问题,就要警惕,而且发麻、发疼的皮肤可能比其它部位要热一些。
第三种:跛
血栓偏爱长时间不活动人群,越是坐卧时间久,越容易形成血栓,有的人会出现间歇性跛行,走一小段路、上下楼梯就感觉腿部酸痛,走路姿势比较怪异。
第四种:肿
血栓是堵在血管任意部位的,人体血液循环不是一个闭合回路,血栓会阻碍血液回流心脏,慢慢诱发各种问题,如突然发现单侧的膝盖以下腿部肿胀,或手腕肿胀。
从临床上看,医生通过观察患者身体,如果发现腿部和弓背有“小蚯蚓”的静脉曲张问题,或身体突发头晕、犯困、频繁哈欠、视物模糊,甚至有口眼歪斜、流口水、一侧肢体乏力等问题,就会立即采取措施,防止血栓影响扩大。
问题是,如何防止血栓捣乱?
围绕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需要注意5个方面:
1、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它们会加速血栓形成,是血栓形成的“热土”。
2、控制体重,体重超标,血压、血脂、血糖往往也好不到哪里去。
3、科学饮食,注意合理搭配,注意少油、少盐、少糖,多吃果蔬,保护血管。
4、生活方式调整,烟酒要尽早戒掉,不要频繁熬夜,坚持锻炼身体。
5、保持良好心态,大量负能量和情绪不佳,会对血管带来伤害,促进血栓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