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乃南北朝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其与《伤寒杂病论》共同继承于《汤液经法》。此书自于1918年被法国探险队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阁,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面世,立即引起轰动,此书恰如一股清风吹散了学界的众多条条框框。
可以说,《辅行诀》是陶弘景对《汤液经法》一书的摘录和总结,继承了《汤液经法》的学术思想,可以间接反映上古时期中医的本来面目。
《辅行诀》完全复原了中医古老的疾病认知观,并深化了五脏的性味学说,基于五味体用化三义来进行补泻治疗。在疾病诊断方面,“汤液经法图”独尊五脏虚实辨证,以肝心脾肺肾的虚实定病性。

《辅行诀》把五脏作为中心对疾病以虚实为纲进行辨证,提出除了5种单一脏腑虚证和5种单一脏腑实证外,还有不同脏腑共病和兼病的复杂情况。
即使是肝虚证,也可以根据症状表现不同,采用小补肝汤或大补肝汤分别治疗,这又可分别称为小补肝汤证和大补肝汤证。于是就形成了《辅行诀》中分别针对五脏虚实证,统共10种情况所设的20首大小补泻汤。
所以,“汤液经法图”的疾病诊断理论,既与传统的脏腑辨证不同,也与现行的八纲辨证和气血津液辨证不同,有着自己独特的阴阳五行思维。
现将五脏虚实辨证简单介绍一下。

《辅行诀》辨证原则是以五脏虚实来辨,有肝虚、肝实、心虚、心实、脾虚、脾实、肺虚、肺实、肾虚、肾实之论。
按照春、夏、长夏、秋、冬四时运转的升降出入之理,做如下定义:
木曰曲直,应春天,代表生机,升发的力量,在脏腑为肝胆,肝主疏泄,肝藏血,肝藏魂,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这是肝木的功用。
假如阳气不升,肝木功能发挥不出来,四肢厥冷,心中恐疑,胆小怕事,郁郁寡欢,该生发的功用发挥不出来,就是肝虚。“恐疑”可以作为肝虚证的高辨识度指标。
而肝实则是肝木功用太过亢进,收藏不住,表现为如易怒、胸胁胀满,头晕头痛,抽筋等,就是肝实。
火曰炎上,心主血,心主神明,心德在软,心火要下降小肠。心虚就是心火的功用发挥不出来,比如心虚则悲不已,面色无华,或者胸痹,心前区疼痛,脸上有斑、腿脚凉、心悸怔忡,多为心虚。
心实则是心火功用太盛,心实则烦躁、口疮、出血、手心红热,躁动不安,不停地说话等等,这是心实。“吐血衄血”可以作为心实证的高辨识度指标。
土曰稼穑,厚德载物。脾主运化,脾虚则四肢倦怠,五脏不安,少气乏力,脾土承载之力不足。“饮食不化”可以作为脾虚证的高辨识度指标。
脾实则腹满吐泻、腹胀、便秘、呕吐等,消化系统承载着过多的东西,比如水饮、痰湿、食积等有形之物过多,谓之脾实。脾虚是没有东西,气血不足,脾实是东西太多,痰湿水饮过多。
金曰从革,肺德在收,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主皮毛,肺虚则鼻息不利(鼻塞、气短)。
肺实则喘咳,凭胸仰息。什么意思呢,肺金主收降,肺虚则气短、身热、汗出、口渴,火在上面收降不下来。肺实则流鼻涕,有痰,肺里面有水饮、结节,收降太过,气都收成了水。肺与大肠相表里,大肠收降太过,凝聚成燥屎,而成便秘。比如承气汤辅行诀里面就是泻肺汤。“咳逆上气”可以作为肺实证的高辨识度指标。
水曰润下,肾主收藏,主骨生髓,司二便,主生殖。肾虚就是收藏不住,气往上冲,比如骨蒸遗精、手脚心热、腰酸。“小便不利”可以作为肾虚证的高高辨识度指标。
肾实,则是收藏太过,比如怕冷,脚凉,水肿,小便频数等。

辅行诀中对药味的描述是这样的: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
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
万物负阴而抱阳,体用亦不离阴阳,《辅行诀》中五脏之所藏为体阴,所用为用阳,并运用五味调节五脏的形质和功用。
其中,肝以阴血为体,酸泻之;心以血脉为体,苦泻之;脾以营阴为体,辛泻之;肺以气为体,咸泻之;肾以精为体,甘泻之。五味所泻为体虚之实。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脾、酸补肺、苦补肾均为顺其性以补脏之用虚。

虚实辨证是本书的基本辨证方法,法随证立,因此,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就是其基本的治疗原则。《辅行诀》中对于五脏疾病各立三个用于虚证的补益方剂和用于实证的三个泻实方剂。
《辅行诀》认为五脏诸病虽症状多变,但病机不离虚和实。根据五脏虚实分别设立五脏的大小补泻方。每脏的四个方剂均严格遵循本脏组方纲领。以肝为例,对肝气虚弱证,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有大补肝汤、小补肝汤。
对于肝实证,则有大泻肝汤、小泻肝汤。大小补肝汤、大小泻肝汤均遵循“辛补、酸泻、甘缓”原则。
小补肝汤组成:桂枝、干姜、五味子、山药各三两。桂枝、干姜味辛,五味子味酸,山药味甘。重用“辛味”,佐以“酸味”“甘味”,正符合“以辛补之,以酸泻之,甘以缓之”的肝脏补泻法则。小泻肝汤组成:枳实、芍药、生姜各三两。芍药、枳实味酸,生姜味辛。重用酸味,轻用辛味,同样遵循“以酸泻之,辛以补之”的肝脏补泻法则。
总之,《辅行诀》相当于“汤液经法图”的说明书,此图源于伊尹《汤液经法》,是经方理论的源头,极具研究价值。《辅行诀》中陶弘景云“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中医上千亿次药量还不知何写教人写药量
哇.中医好历害的玄。药決定能不能治病。药量更是決定病好的快慢。但中医连決定病好的快慢這么重要的因素都说不出來自己如何定药量还在说能治病。 现在把问题拿出來。中医回答不了恼羞成怒 只能说些什么汉奸、造谣、日本人.收钱、帮外国人、黑中医、为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找存在合理理由之类。來安慰中医那顆脆弱的玻璃心(比如小和尚、andy、中医是道西医是刀、梦幻、用户13xxx92、雪尘、390155483、依然像昨天、阳光の微笑、渔樵泛歌我不会、流水无声、wQ、 哆啦A梦)。 中医己经做啦5000年的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己经上瘾啦 认为做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那才叫医者父母心。中医还想把这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的医者父母心再传承5000年. (只有药有效才配讲药量.药都无效还有必要讲什么药量吗。中医是药有效又吃的越多效果越大之下还非要无理由限制药量,那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吗,吃一克10天安全治好,你咋知道不会吃二克立刻就安全治好。你为什么不开二克而非开一克,這不是喜欢病的越久越好是什么,再配合医者父母心,是不是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